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介绍了贵州省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指出毕节地区玉米生产既要考虑总量的平衡,又要考虑品质的提高和发展特用玉米,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还要致力于综合利用开发,提高玉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贵州毕节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从 2 900.6m降到457m,总面积2.69万公顷,其中山地占93.3%,>15°的坡耕地占52.9%,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土壤瘦瘠,岩溶面积占62.5%,垦植率达46.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据调查,全区每年流失土壤养分折合标准氮肥8.99万吨,耕地土壤流失有机质就达30万吨,流失氮、磷、钾肥3.66万吨。
因地处云贵高原的主体部分,全区自然灾害频繁,玉米生产易受春、伏旱的侵袭,春旱以西部最重,如威宁、赫章两县,发生频率达100%,东部和中部春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仍达47%~86%;伏旱以东部为重,金沙、黔西两县发生频率达93%,中、西部为46%~86%,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毕节地区玉米生产发展和正常生长发育。
1玉米生产概况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玉米主要产区,海拔500~2 400m均有种植,常年播种面积24万公顷,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5%左右,常年产量11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0%,玉米生产在全区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7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为24.13万公顷,推广杂交玉米19.54万公顷,玉米育苗移栽16.87万公顷,地膜玉米6.22万公顷,绿肥聚垄耕作13.01万公顷,玉米种子包衣5.01万公顷,特用玉米3.57万公顷,总产量118.22万吨,平均单产4 899kg/hm2。
毕节地区玉米生产的稳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播种面积上升,单产提高。
建国以来,毕节地区玉米生产发展迅速,1949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20.22万公顷,总产量22.25万吨,单产1 101kg/hm2,2007年上升到24.13万公顷,总产量118.22万吨,单产4 899kg/hm2,面积增加了20.18%,总产和单产分别提高了4.31倍和3.45倍。
(2)技术不断创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毕节地区以七三单交、兴玉1号和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毕单1、2号为当家品种,部分地方种植一些群体改良种,而一些边远山区的部分农民仍坚持种植农家老品种。
玉米在毕节地区主要用作口粮,故有些品种虽然有很大的产量潜力,但由于粒色及适口性不好、不易贮藏和需肥较多等原因,在毕节地区得不到较理想的推广,而一些
产量不很突出,但粒色、口感较好的品种反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引进杂交玉米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同时,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毕节市种子公司也先后培育出一些产量较高,且口感、适应性较好的玉米品种,有效地提高了毕节地区玉米生产水平。
目前,毕节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主要有:毕单10号、毕单13号、毕玉2号、毕玉4号、鄂玉10号、黔单19号、黔单21号、海禾一号等。
在推广新品种过程中,毕节地区农业技术部门同时组装配套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技术,如合理密植和平衡配方施肥等。
1987年,毕节地区引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007年推广面积6.22万公顷,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25.77%。
多年来,地膜玉米可比露地玉米增产1 200~1 500kg/hm2。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新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量连年上升。
2007年,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推广面积达16.87万公顷,推广绿肥聚垄耕作技术13.01万公顷,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玉米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杂交玉米、地膜玉米、玉米营养坨育苗移栽和绿肥聚垄耕作等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全区玉米单产水平,为全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先进地、州(市)比较,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技推广科技含量低,大部分地区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种植密度偏低,一般在3.75~4.80万株/hm2左右,难以达到真正的技术要求。
加之施肥技术落后,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追肥裸露,蒸发流失大,致使肥料综合利用率低,且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
2玉米生产发展对策
毕节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也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尤其是玉米生产仍然不能放松,需要政府加强对玉米生产的领导工作,继续鼓励和切实增加资金和物资投入。
玉米生产发展要本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原则,巩固和加强现行各项配套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
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力度,筛选适宜全区耕作水平、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增产技术措施,为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作好技术贮备,并在作好全区玉米生产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优质玉米、饲料玉米和蔬菜玉米。
边远落后地区,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使全区玉米生产实现均衡、稳定、健康、持续增长。
另外,要加快现行育种体制改革和调整育种目标,加大育种工作力度,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好种子资源贮备。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2.1搞好玉米种植区域规划
毕节地区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热量条件不同,同一海拔高度又因生态类型不同造成小气候差异。
因此,根据各县(市)4~9月≥10℃积温、降雨量、光照时数和无霜期的不同,对品种作以下布局。
2.1.1东部。
包括金沙、织金、黔西3县,其热量资源丰富,年均温1
3.8~
15.1℃,≥10℃的积温在4 100~4 700℃,无霜期260~290d,降雨量800~1 200mm。
建议种植中、晚熟品种(组合)。
2.1.2西部。
包括威宁县和赫章县妈姑镇以西的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年均温一般在11℃以下,无霜期200d左右,≥10℃的积温在3 000℃以下,建议种植早熟品种(组合)。
2.1.3中部。
包括大方、毕节、纳雍等县(市)以及赫章县部分地区,无霜期、热量条件介于东西部之间,≥10℃积温为3 300~4 000℃,建议种植早中熟品种(组合)。
2.2稳定播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新的经济作物拳头产品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在最近几年,毕节地区玉米播种面积还会有一定的发展,总体上仍是遵循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
玉米是山区农民的主粮,2000年以来,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231.2亿元,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63.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 876元,人均口粮从180kg增加到368kg,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减少到59.81万人,8个县(市)中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但只是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而且仅是人均水平,实际上仍有不少农民在温饱线上挣扎,没有真正达到稳定解决温饱的水平,部分地方脱贫反弹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深山或边远山区,由于粮食并不富余,而且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难以转化成商品,故仍需稳定玉米播种面积,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放在首位。
2.3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干旱是制约毕节地区玉米生产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为了改善贫困山区的灌溉条件,近几年来,地委、行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狠抓科技扶贫,选精兵,派强将,帮助山区群众兴建地头水窖。
地头水窖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山区水资源不足的局面,同时为充分利用光、温、耕地等自然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一些种植业结构调整试验已在山区开展并获得了较大成功,毕节地区农技推广部门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分析,结合各县(市)生产实际,提出了全区玉米生产发展的技术规范,即紧凑型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6.30万株/hm2,按1.50~1.67m进行分带,粮豆型则按1.67~1.83m进行分带;平展型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按1.67~1.83m分带,粮豆型则按1.83~2.17m进行分带。
地头水窖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提高了玉米生产的保收系数,为推广优质玉米良种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社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可有效地改善山区人民的食物结构,实现增产增收,达到早日脱贫。
2.4推广优质品种,提高食用品质
在毕节地区,一些山区农民往往愿意种植产量极低的农家老品种或已严重退化的群体改良种,而不愿种植增产幅度极大的杂交种,其主要原因就是所推广的杂交种产量与品质尖锐对立,且价格较高,品质较差,不耐贮藏,对耕地和肥力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口感差。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农业科研部门已陆续推出一些适应高寒山区生态条件、食用品质较好的玉米新品种,已经进行了多年的从小面积到大面积的试种,有些已通过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认定)。
同时,种子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从各兄弟省区引进并筛选出一些适合毕节地区不同地域种植、适口性也较好的品种。
据分析,这些品种将是我区最近几年重点推广的品种,并且毕节地区玉米食用品质将由此得到较大提高。
2.5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玉米和特用玉米
与食用玉米相比,人们对饲料玉米要求不同。
现阶段,对生产者而言,最明显的是对口感要求不高,而对产量水平要求较高。
据了解,一些引进的品种就具备饲料玉米的特点,如从山东省莱州市农科所引进的3638、3303和从山西省海城市种子公司引进的海禾一号等。
因此,在以饲料为主的玉米生产区域,应重点推广这些品种,以提高玉米的产量水平,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毕节地区的特用玉米,主要是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
因此,糯玉米仅零星种植,甜玉米、笋玉米近年在部分县(市)的城郊发展较快,今后几年一是应该向全区所有县(市)郊区推广;二是寻找合作伙伴,实行依订单计划发展。
2.6因地制宜,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现今,随着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抗灾防灾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长期保持稳中有增态势;但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返贫现象还时有发生。
因此,在高寒山区,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仍然不能改变,地膜玉米、玉米营养坨育苗移栽、绿肥聚垄耕作等农业实用技术仍然要在山区的粮食生产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诚然,育苗移栽通过改善玉米植株生育环境,协调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现了幼苗健壮生长和抗性增强,充分发挥了玉米增产潜力,使玉米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但实际生产中往往存在玉米苗育好后因干旱无法移栽和移栽后缺水、幼苗难以成活的问题。
因此,应大力开展乳苗移栽试验和示范,以解决移栽后短期内玉米植株生长缓慢问题,实现玉米大面积增产增收。
当前,毕节地区的平衡配方施肥还不尽完善,很多地方存在一乡一方甚至一县一方的现象,针对性不强。
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实行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肥力水平,采用不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