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十三章 机器与大工业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摘要:自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相继在其他西方国家爆发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增长。
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它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力度,它使工人的工作强度急剧加强,夜以继日的围绕机器一同旋转,生活及健康状况因而严重恶化。
本文认真梳理了马克思的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并做作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图再现大工业生产繁华背景下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关键词:工业革命;大工业;机器;生产方式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十三章中系统全面介绍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的起点,即工具机的出现,到机器生产机器,再到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然后是马克思的新国际分工理论等等,都给与了细致严谨的论述。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进行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工业革命起点论马克思的关于工业革命理论是从机器的发展开始论述的。
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机器的一部分——工具机①,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②“……这些工具部分地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个别地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发展为机器,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革命。
”③“17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期发明的、一直存在到18世纪80年代初的那种蒸汽机本身,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
相反地,正是工具机的创造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④所以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才真正触发了机器的革命。
尽管在此之前动力机如蒸汽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生产效率相较过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业革命因而由此发端。
而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第八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
•手工业和家庭劳 •动的革命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 主要内容:论述机器大工业如何征服工场手工 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揭露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给 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 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 第八节由五小节组成。 • 第一小节, 论证机器大工业消灭以手工业为基 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a) • 第二、三、四小节从理论和实践上揭露资本家 利用机器大工业,残忍地剥削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 动工人的情况;(b)(c)(d) • 第五小节论证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劳动为什 么和怎样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e)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 • ②“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 和未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厂 中还要无耻。” • “而这种剥削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 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无耻。”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 “由• 于采用机器生产才系统的实现的 生产资料的节约,一开始就同时是对劳 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发挥作用 的正常条件的剥夺,而现在,在一个工 业部门中,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结合的劳 动过程的技术基础越不发达,这种节约 就越暴露出它的对抗性的和杀人的一 面。”
•P10 8
•第8 段
•★马克思指出了机器一般应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 用的不同后果。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
•被排斥和吸引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
第七节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
•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 期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 的谬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 人带来的苦难。
资本论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本章主题:考察在机器大工业形式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章内容:1-4节:机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加强了剥削;5-7节: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灾难;8-10节:机器逐步占领了各生产领域,使资本主义矛盾普遍激化章节框架:1.机器的发展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4.工厂10.大工业的农业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一、机器的作用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的给与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二、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一)机器的本质组成发动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1.产生自己的动力,如蒸汽机;2.接受外部某种现成的自然力的推动,如水车传动机构: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把运动传给工具机,工具机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目的来改变它。
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二)从手工工具向机器的演变1.工具机工具机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
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之后,机器就代替了单传的工具。
2.区别:作为单纯动力的人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3.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仪器作业,有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体什么形式。
4.工作及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工具机已经代替了人的工具,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
5.只是在工具有人的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之后,发动机才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形式。
三、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一)区别:1.前者,整个制品是同一台工作及完成的……在工厂手工业中分成几种操作顺次进行的整个过程,现在由一台由各种工具结合而成的工作机来完成……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
资本论机器和大工业读后感
资本论机器和大工业读后感首先呢,马克思讲机器,那可不是简单地说这是个铁疙瘩怎么运转的。
他把机器放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棋盘上看。
我就感觉啊,机器就像一个突然闯进平静小镇的超级英雄,但这个超级英雄可有点复杂。
机器一出现,那生产效率就像火箭一样往上蹿。
以前靠人力吭哧吭哧干老半天的活,机器一下子就搞定了,就好像一个大力士闯进了一群小蚂蚁的搬运队伍里。
这机器大规模地进入生产,就带来了大工业。
大工业那可是个庞然大物啊。
它把原来那些小手工作坊什么的都冲击得七零八落的。
就好比一群武林高手里突然来了一个会魔法的,那些传统的功夫套路都不太好使了。
而且呢,大工业让生产变得超级集中。
就像原来星星点点分布在各地的小商贩,突然都被一个超级大商场给收拢了。
但是呢,这机器和大工业可不是只有好的一面。
马克思指出了好多隐藏在背后的问题。
比如说工人阶级的处境就变得更糟糕了。
本来工人靠着自己的手艺还能有点小尊严,结果机器一来,很多工人就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
就像被机器绑架了一样,只能跟着机器的节奏转。
而且机器还会排挤工人,因为机器能干的活多了,需要的工人就少了,好多工人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就像一群人本来在一艘船上都有活干,突然船升级了,很多人就被赶下船了。
从社会关系来看,机器和大工业就像一双大手,把社会的阶层差距拉得更大了。
资本家靠着机器和大工业赚得盆满钵满,而工人阶级却在贫困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这就好像一场拔河比赛,资本家这边的绳子越来越粗,工人那边却越来越细。
我还特别佩服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角度。
他不是只看到表面的繁荣或者混乱,而是深挖到经济关系的根源。
他让我明白,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背后是资本逐利的驱动。
资本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断地更新机器,扩大生产规模,可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
读这部分的时候,我也不禁联想到现在的社会。
虽然现在的工业和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能看到影子的。
比如说现在的自动化技术,虽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超级方便,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担心工作被机器人抢走。
资本主义是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制度
资本主义是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制度资本主义是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制度。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
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
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
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
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产生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资本论》目录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还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本论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资本论进行节选时,我们力求完整地反映原著的重要理论观点。
本书保留了资本论原有的目录。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收载的资本论节选为依据,对个别章节作了一些增补。
目录: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a)[生产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c)最后,交换和流通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恩格斯写的1855年版序言(节选)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资本论机器与大工业读后感
资本论机器与大工业读后感马克思一上来就像个犀利的侦探,把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各种情况剖析得明明白白。
我感觉机器就像是被资本家施了魔法的工具,本来机器的诞生应该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能够让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让人类生活更轻松的好东西。
可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它却有点“变味儿”了。
那些资本家啊,就像发现了新宝藏一样,把机器当成了压榨工人的新手段。
机器大规模地进入工厂,就像是一群饥饿的怪兽闯进了工人的领地。
一方面,它让很多工人失去了工作。
马克思在书里描述得特别形象,以前靠手工能做的活儿,现在机器“呼呼”几下就干完了,那些熟练的工匠一下子就变得多余了,就像被时代的列车无情地甩下了。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那些被机器人取代的人类,满脸的无奈和绝望。
而且,机器在工厂里还把工人变成了附属品。
工人就像被绑在机器上的小零件,得跟着机器的节奏来。
机器不停,工人就不能停,一天下来累得像条狗。
我仿佛看到那些在昏暗灯光下,围着巨大机器忙碌的工人,眼神里满是疲惫和麻木。
这时候的机器,哪里还是什么解放人类生产力的好东西啊,简直就是资本主义用来剥削的“帮凶”。
不过马克思也不是只在那里批判,他还让我看到了机器与大工业带来的一些深层次的变革。
比如说,它让生产变得更加社会化了。
以前都是小作坊,各干各的,现在不同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被机器连接起来了。
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工厂、每个工人都是其中的一块小碎片,大家不知不觉就被卷入到一个庞大的生产体系当中。
从这里我也能感觉到马克思看问题的全面性。
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机器与大工业这个复杂的“病症”从各个角度切开来看。
他不仅仅看到了表面上工人受到的压迫,还看到了这种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结构、生产关系的重塑。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资本主义就像是一个贪婪的巨兽,在机器与大工业的推动下,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吞噬。
资本论幻灯片讲解
6.机器生产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1.机器不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 2.机器转移价值的方式和数量 (1)机器价值转移的方式——磨损 (2)机器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 (3)结论:“在机器产品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 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了” 3.机器生产率的衡量标准和资本主义企业利用机器的界限 (1)机器生产率的衡量标准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2)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十. 大工业和农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一. 机器的发展
1.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2.机器的概念 (1)由三部分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 (2)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3.许多同种机器的协作和机器体系的区别 4.发达的机器体系的标志是自动的机器体系 5.机器只有通过共同劳动才能发生作用
(2)工厂制度对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 ——节约暴露它的对抗性的和杀人的一面
(3)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工厂法的推行,工厂法中对于使用女工、童工的一些限制条款,加速了这种过渡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九. 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1.工厂法的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七.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机器生产经过一定发展时期,它所吸收的劳动会比 排挤的多,似乎被排挤的工人最后得到了补偿。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八.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资本论机器和大工业读后感
资本论机器和大工业读后感首先啊,这机器一出现,那可不得了。
就像是一群大力士突然闯进了生产的世界,原本靠人力吭哧吭哧干的活,机器一下子就给包揽了。
以前可能一群工人累得要死要活才能织出一匹布,有了织布机,那布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就出来了。
这效率,简直是坐火箭似的往上蹿。
但是呢,这机器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是个提高生产的好东西。
它一来到工厂,就像个霸道的家伙,开始改变整个生产关系。
那些工人啊,一下子就变得很被动。
原本靠自己手艺吃饭的熟练工人,突然发现自己那点手艺在机器面前就像小巫见大巫。
机器只要按照程序走,就能干得又快又好,而且不需要休息,也不会闹情绪。
这就导致很多工人一下子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人站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一脸茫然又无助的样子,就像小蚂蚁突然发现自己的小窝被一个大怪兽给占了。
而且啊,在大工业里,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附属品。
以前工人还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现在呢,只能跟着机器的节奏走。
机器转得有多快,工人就得跟着有多快。
感觉就像是被绑在了机器的齿轮上,随着机器的转动而转动,没有一点自己的自由。
这可真是一种悲哀,人从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变成了一个只会重复简单操作的“机器人”。
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呢,机器和大工业可真是他们的摇钱树。
他们只要投入一笔钱购买机器,然后就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商品。
商品生产得多了,成本就降下来了,利润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可是这些资本家啊,为了赚更多的钱,就拼命地压榨机器的生产力,同时也压榨着工人。
他们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只要机器能不停地运转,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这就好比是一群贪婪的海盗,发现了一个装满财宝的岛屿,就不顾一切地抢夺,根本不管这个岛屿上原本的居民过得怎么样。
再看看整个社会,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让社会变得越来越两极分化。
一边是资本家们富得流油,住着大豪宅,享受着各种奢华的生活;另一边是工人们在贫困的深渊里挣扎,住在又破又小的房子里,每天为了温饱而发愁。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4-13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4
1.机器的发展 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 体现在:“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 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 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 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作为现成的物 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Ⅰ443)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5
1.机器的发展
机器工业要求共同劳动,推动了生产过程内的社 会联系,成为社会化生产过程。“机器……只有通过 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 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 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Ⅰ443)
2021/4/20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27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如果只把机器看做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 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 机器所代替的劳动。”(Ⅰ451)
2.价值增殖对机器使用界限的要求
“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因为资 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 价值,所以,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 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 会被使用。”(Ⅰ451)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21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2.利用自然力需要相应的物质手段
“正像人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 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Ⅰ444) 机器就是人们创造出来利用自然力的手段。
“只是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 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 地发生作用。”(Ⅰ445)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复习《政治经济学》 复习《政治经济学》课本中对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剥削程度。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 长度; 长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靠提高社会劳动生 产率, 产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来实现。 来实现。
第五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五、六篇中的四章,即:第十三章“机器 六篇中的四章, 第十三章“ 和大工业”;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 和大工业” 第十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七章“ 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十章“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工资 的国民差异” 的国民差异”。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 两种方法互为前提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便不 会产生剩余价值; 会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延长并区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此起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因为只有劳动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二节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本节说明机器的使用使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并改变其价值构成。 (一)机器的使用使商品便宜(第1-8段) “分析比较一下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和机器生 产的同种商品的价格,一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机器产品中,由 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 了。这就是说,它的绝对量是减少了,但它同产品的总价值相比较的 量是增大了。”(P448)(第8段) (二)关于机器的生产率(第9-10段) 机器的生产率由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与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 额来表示,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第9段)
第四节 工厂
本节分析工厂出现后,工人在工厂中所处地位及其命运。(第1段) 1.在工厂里,机器成为主体,而工人成为客体;(第4段) 2.劳动的平等化或平均化趋势;(第5段) 3.消灭了工厂手工业的旧式分工,建立了适合资本需要的新分 工;(第6段) 4.经常不断地更换工人;(第7段) 5.工厂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第8、9段) 6.工厂损害工人的身心健康;(第10段) 7.兵营式的纪律;(第11、12段) 8.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恶化。(第13段)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一、概述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机器的发展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工厂 工人和机器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本章共十节,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四节,分别从劳动过程、价值形 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以及工厂制度等角度,说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 用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三节,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各种 表现; 第三部分包括第八、九、十三节,说明整个经济领域的全面资本 主义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扩展。
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关系全局的崭新概念的提出,作为一个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而这一伟大理论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结合《资本论》中“机器大工业”理论,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新”意,新型工业化的运行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四个方面肤浅的谈了一下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启示和看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市场机制机器制造业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关系全局的崭新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与准确判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前瞻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纹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是一个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
但工业化的具体含义,以及它自身的运行机制,包括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国内专家学者持不同观点。
下面就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大工业”理论阐述一下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启示。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新”意(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十六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条“高、好、低、少、优”路子的内涵极其深刻而丰富,范围极其广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业化是就新型工业化谈新型工业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
广义的新型工业化是既要搞清楚狭义的内涵,还要跳出就新型工业化研究新型工业化,从更深层面上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在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战略上根本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Sponsored by Research Fund for Excellent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
【作者简介】夏庆(1992-),男,河南南阳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夏庆(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0)从古至今对文化的定义已不计其数,有的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定义文化概念,有的则从某一特定领域去界定:既有从时间、空间等维度去解释文化,也有从思想、社会实践等方面诠释文化概念。
大致都是从文化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和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进行整体性概括,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恰恰都与科学息息相关。
由是观之,科学在文化的价值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推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促使人类走向真善美的至高自由境界。
人类一定的生产、生产生活方式体现着文化的本质,而“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分别从经济、科技、社会、人文等层面透析了整体性科学文化观。
一、社会劳动实践中的科学文化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的实现。
劳动实践既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劳动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含理论知识成果革新、科学技术创新从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劳动不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肢体活动,还包括运用大脑进行精神活动发明机器、工具的过程。
在恩格斯看来:“劳动包括资本,并且除资本之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意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因此,从这些层面来讲,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实现过程中,社会劳动实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劳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解读马克思的机器观
解读马克思的机器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机器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契机点,也是马克思机器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机器观在历经了《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后进一步发展、完善于《资本论》,尤其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中对机器进行了较为集中而详尽的阐述,因而本文就主要以此为文本依据,兼顾马克思的一些其它叙述来对其机器观进行试探性的解读。
一、机器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没有给机器下定义,但他指出:" 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
"[1](P432)并说到"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
"[1] (P429)笔者根据马克思对机器的相关阐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定义为:机器是指通过发动机来推动工具机,使其运转、劳作,从而实现机械代替工人的一种机械装置。
二、马克思研究机器产生的逻辑路径及机器的本质(一)马克思研究机器产生的逻辑路径马克思指出:"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
"[1] (P427)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机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因素之一,因而研究机器产生的逻辑路径就应该以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的演变为切入点,这也决定了马克思对机器产生的研究是以手工业生产时期的简单通用型工具到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专门化工具,最后到机器的产生这一逻辑路径来分析阐述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中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的标题和内容编写中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1
目录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内容 (1)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 (1)第一章商品 (2)第二章交换过程 (4)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4)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4)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5)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6)第八章工作日 (6)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6)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7)第十一章协作 (7)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7)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8)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9)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0)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0)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 (11)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11)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2)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3)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1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8)教学目的与要求《资本论》选读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主要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来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深入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加以应用。
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理论涵养。
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宽口径,原基础、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阐述《资本论》中的基本理论。
资本论第十三章读后感
第13章6、7、8节第十三章第六、七、八节读后感本章第六节,马克思主要对“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进行批驳,本章第七节主要讲的是工人随机器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第八节主要讲的是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马克思主要是这样论述的:在当时,像詹姆斯·穆勒等一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宣扬一种“理论”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工人。
马克思经过严密的分析,认为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断言是一种谬误首先,马克思认为,机器虽然游离出工人,但不游离出雇用原有数量工人的资本。
他假设,资本家雇用100个工人,每人每年30镑,则每年支出的可变资本为3000镑,假设不变资本为3000镑。
如果机器价值等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总额,用1500镑来购买机器,则这1500镑可变资本就转化为了不变资本。
机器排挤出了50名工人,而有力出的资本额却为0:;如果机器价值少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总额,假设资本家用1000镑来购买机器,排挤出50名工人,游离出的资本为500镑,但游离出的500镑资本只能雇用16人,而不是50人。
如果500镑要转化为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买不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用的工人人数更少。
若假定制造机器的部门会增雇工人。
如果机器的价值为1500镑,那么作为机器制造部门的产品价值1500镑中包含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因而也不可能全部用来雇用工人。
进一步说,机器使用年限较长,使用机器的部门不会每年购买机器;所以,机器部门用于雇用工人的可变资本也不可能通过机器的需求每年得到支付。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补偿理论”是错误的。
其次,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所谓游离出资本,是指机器排挤工人后切断了工人与生活资料的联系。
他们认为这些生活资料就是可以雇用工人的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19,第7段,第一行起
P522,第9段, 第一行起
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 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乊造成市 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由 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 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无保障和丌稳定状态,已成 为正常的现象。 除了由此造成的资本家竞相采用代替劳动力的改 良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以外,每次都出现这样的时刻: 为了追求商品便宜,强制地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 以下。
P517,第5段,第一行起: 尽管机
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 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 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 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 最终可以比被他数第5行: 可见,
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 并行丌悖的。
(a)论证机器大工业消灭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 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b)工厂制度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 作用 反作用:① “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和随乊而 来的农业的变革,丌仅所用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 规模扩大了,而且它们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在逐渐向工厂生产的 过渡中催生了机器的产生,使得原来的工场手工 业和家庭劳动规模开始扩大,自身的性质也发生 了改变。
第八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
手工业和家庭劳 动的革命
主要内容:论述机器大工业如何征服工场手工 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揭露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给 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 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迚一步尖锐化。 第八节由五小节组成。 第一小节, 论证机器大工业消灭以手工业为基 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a) 第二、三、四小节从理论和实践上揭露资本家 利用机器大工业,残忍地剥削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 动工人的情况;(b)(c)(d) 第五小节论证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劳动为什 么和怎样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e)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思政三班: 杨士燕 马玉龙 王照维 程 瑞
目
录
contents
1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2
3
4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结构、
主要内容、思想
重要段落、语句
“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 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 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 的! ”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 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 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 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 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 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 ★马克思指出了机器一般应用不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的丌同后果。
6-8节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第十三章阐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社会
后果。本章共有十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至二节: 机器生产力及其资本主义应用; 2、第三至七节: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3、第八至十节: 机器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等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 器的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 而是“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 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 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延长他无 偿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 剩余价值的手段。” 本章中心说明,机器是如何成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如何加强和扩 大了剩余价值生产。
重要段落、语句
【P506,第6段,第一行起】 “金额1500镑的生活资料,从来没 有作为资本同被解雇的工人对立过。 作为资本同他们对立的,是现在转 化为机器的1500镑。” 【P507,第七段,倒数第4行起】 “这些因为分工而 变得畸形的可怜的 人,离开他们原来 的劳动范围就不值 钱了,只能在少数 低级的因而始终是 人员充斥和工资微 薄的劳动部门去找 出路。”
重点段落、语句
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 是一旦…..一旦….,总乊,一旦不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 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 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叧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 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 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
第七节
1
第七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2
1-6节: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丌 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
3
6-23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造成工人就业的丌稳定状态。
★
重点语句
P515,第2段,第一行起: 有些例
子(例如英国精梳毛纺织厂和丝纺织厂) 已经表明,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上,在 工厂部门极度扩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工 人人数丌仅可能相对地减少,而且可能 绝对地减少。
内
容
第六节包括18段,主要 说明了两个问题
LOGO
第六节的分段
第一部分【1-10】:
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第二部分【11-18】:
某些部门采用机器,会引起另一些部门增加 劳动的需要量,但这同“补偿论”毫无共同
乊处。
机器游离出工人,但不游离出雇用原有数量工人的资本 P504-505
3000 0 3000 1000
在第二种情况下,游离出的 500镑资本叧能雇用16人,而丌是 50人。况且,如果500镑要转化为 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 买丌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 用的工人人数更少。 这就说明“补偿论”是错误的。
“游离补偿”理论: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庸俗的理论。资 本主义生产由于采用新机器或者是扩大旧机器, 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变为丌变资本,这是“束缚” 资本并从而“游离”工人的活动,而一些资本主 义的辩护士们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 游离资本。“游离补偿”理论认为,被一个劳动 部门排挤出去的工人会在另外一些部门找到工作。
原料价值: 机器价 工资价值: 雇用工人 排挤工人 游离资本 镑 值:镑 镑 数 数 额 手工 生产 机器 生产 3000 3000 0 1500 3000 1500 100 50 50 0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如果机器价值少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 总额: (单位:镑、人)
原料 价值 手工 机器 机器 价值 工资 价值 3000 1500 雇用工 人数 100 50 50 500 排挤工 人数 游离 资本
谢谢 大家!
②“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 和未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厂 中还要无耻。”
“而这种剥削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 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无耻。”
“由于采用机器生产才系统的实现的 生产资料的节约,一开始就同时是对劳 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发挥作用 的正常条件的剥夺,而现在,在一个工 业部门中,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结合的劳 动过程的技术基础越丌发达,这种节约 就越暴露出它的对抗性的和杀人的一 面。”
P523,第10段,整段
可见,工厂工人人数的增加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 在比例上更迅速得多的增加为条件。但是,这个过程 叧是在工业循环的涨潮退潮中间实现。而且它还经常 被技术迚步所打断,这种迚步有时潜在地代替工人, 有时实际地排挤工人。 机器生产中这种质的变化,丌断地把工人逐出工 厂,或者把新的补充人员的队伍拒乊门外,而工厂的 单纯的量的扩大则丌仅把被驱逐的工人吸收迚来,而 且还把新的人员吸收迚来。 工人就这样丌断被排斥又被吸引,被赶来赶去, 并且被招募来的人的性别、年龄和熟练程度也丌断变 化。
P108 第8段
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
被排斥和吸引
第七节
主 主
要 要
内 内
容 容
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 乊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丌是减少的 谬论,迚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
带来的苦难。
本节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所作的辩 护,阐述了由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的周期性而使工人 受到的排斥和吸引。并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材料, 证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和生活上的无保障 和极端贫困是工人阶级丌可避免的命运。
第六节: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
得到补偿的理论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主 要
当时庸俗经济学家宣扬的一种“理 论”,他们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 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 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 工人。 马克思通过严密分析,批判所谓被 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主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