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鸟人》(Birdman)是一部由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迈克尔?基顿、艾玛?斯通、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爱德华?诺顿等主演的电影,于2014年10月17日在美国上映。故事主人公(迈克尔?基顿饰)是一个过气的演员,他曾经演过一个成功的超级英雄角色,但如今的家庭和事业却一团糟。他计划在百老汇办一场舞台剧,以拾回曾经的荣耀。该片是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2015年,该片获得第72届金球奖“最佳剧本”奖,其男主角也获得“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同年1月26日,该片夺得第21届美国演员工会最高奖——电影类集体表演奖;同年2月8日,该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

20几年前,Riggan Thomson由于出演漫画英雄系列电影Birdman三部曲成名,在人气旺盛之时却拒绝了参与拍摄Birdman 的第四部。20年之后,已至中年的Riggan早已过气,大众对他的标签单单依旧是个“鸟人”。由于虚荣和自负的纠缠,时间并没有帮助Riggan适应、接受自己在知名度、存在感上的落差。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亲自改编了一个话剧剧本,并且

自己担任导演和主角,即将在百老汇上演。电影给我们看的,就是Riggan从初期制作到首演的这段经历。你觉得事情会进展顺利吗?

这部片子很奇妙,竟然也非常爵士(我刚看过Whiplash),是我今年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之一。照例,列一下为什么说它好:第一,选角、表演

饰演主角Riggan Thomson的,正是多年前饰演过《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的Michael Keaton。Seth Rogan在《邻居》里对Zac Efron说,“你们这一代认为真正的蝙蝠侠是Christian Bale,对我们那一代来讲,真正的蝙蝠侠是Michael Keaton。”经历是不可以复制的,被Nolan惯坏了的我们,很难会对Tim Burton的风格买账了。Michael Keaton这个名字在90年代之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谈话内容(他出境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最新的也是1997年的Jackie Brown了,那还是因为Tarantino)。一个演过经典的Batman,到现在却“无人问津”的演员,来演一个曾经演过Birdman,而到现在无人问津的演员,Keaton所谓是本色出演了。但有一点我们都没想对——从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到同台的Edward Norton,都说Michael Keaton本人跟他所饰演的Riggan相比,性格和心态完全相反。电影中的Riggan没有安全感,而Keaton却很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方向。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投入那些慌张、绝望、没有头绪的戏,Keaton的表演其实非常有突

破。

除了主角之外,其他的选角也挺完美。有几个配角我特想聊

一聊。

这部电影对Naomi Watts的挑战性不是特别大,跟Keaton演一个夸张、变形了的自己相比,Watts更显得是在演自己,或者在演一个自己最擅长演的“角色”:一个不停怀疑自己的事业崎岖

的女演员。首先我们回到2001年的经典,Mulholland Drive (that David fucking-with-our-dreams-Lynch, right?). 在那部戏里,Naomi演的Diane是一个演技不错却没多少自信、特别想要红但就是没有红的演员。在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访谈中,Naomi说自己更像Diane(为什么说“更”呢?),她说导演David Lynch“引发出了我内心的阴暗面,而我发现本来并不需要隐藏它”。她还说self-doubt(“自我怀疑”)对她来讲是件好事。我喜欢Naomi Watts这个演员,第一是因为她演技厉害,第二则是因为她让我看到她没有安全感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在我

心里会给她加分。

Edward Norton演Naomi Watts的床伴。他的角色是一个演技高超、但却非常自负的演员。我猜Watts在读本子的时候能够意

识到她跟自己的角色很像,而Norton在读剧本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因为Norton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演员,他有可能自负到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评论。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一个访谈里就说,Norton一来,读了

一下剧本,就开始跟导演建议,“诶,咱们怎么不拍这个

啊?”“不如这样吧!”云云。而导演马上就笑了,问他,“你

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吗?”Norton说,“不知道。”“你在做你

的角色恰恰会做的事情。”关于Edward Norton在片场难合作的说法有蛮久了,他并不是耍大牌,他只是对工作、对自己的艺术看

得非常非常重,不愿意妥协。以下只是网上搜来的一个“版本”:当年在拍The Incredible Hulk的时候,他拿到剧本后,自己狂加了大概70分钟的对话,为了突出绿巨人Bruce Banner的人物深度。而在Marvel将那些全部砍掉后,他马上就不干了。这之后“复联”里面才由Mark Ruffalo演绿巨人,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欢的。(两

个演员私下是好朋友)。之所以要强调是“网上搜的版本”,因为Gone Girl提醒了我们,道听途说杜撰太容易。而那个“版本”

的Norton,跟Birdman里他的角色,恰恰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唯独,这个角色再多么有才,他对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他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最屌(literally),而我们依旧能感到幕后的

他没有安全感的一面。真实的Norton是怎样的,我就不知道了。

此片Norton但凡出境就抢了其他所有人的戏,好在他说本片是他

最享受的创作经历。

由于知道这三个主要角色跟演员的现实特点之间的联系,我

看电影时就多了一层乐趣。电影最开始(忘了谁)有句台词说谁谁朝自己嘴里开了一枪,却还没死成,我第一反应就是Tyler Durden. But we’re not supposed to talk about it.

还想简单说两个演员。

Emma Stone演Riggan的女儿,她是一个有过沉重的曾经,如今茅塞顿开,却还没有丢掉包袱的灵魂。Emma Stone的性格非常“Easy A,” 跟Jennifer Lawrence差不多,她也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在脱口秀上讲“在故宫上厕所”的故事。在Riggan的女儿里,我看得到Stone的那种自由,好像要高飞的风筝,但Stone的戏更多的是在同Keaton和Norton互动,这些互动里,我看得到一根很韧的风筝线,这是她演技所在。镜头给了她的大眼睛不少特写,

而捕捉到的感情也足够真实。

Zach Galifianakis (噢耶,一次拼对) 对于经纪人/律师的表演也很出色。提他是因为你一般不期待他有这样的表演,他是玩Between Two Ferns瞎搞的人,这次正经了一把,当然他也提供了一些诙谐的对话。看他也是满脸毛,不禁期待他效仿Robin Williams,多演些戏剧。

第二,剧本、摄影、导演、剪辑

本片的摄影师是Emmanuel Lubezki,去年刚刚因为Gravity

得了小金人。导演和编剧之一则是指导过21 Grams和Babel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他们的合作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好像是一场2个小时的长镜头。

这个效果是剧本事先的设定,原本就需要演员演很长的戏。

这部电影一共拍了30天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片场上的高强度高压力。这样的拍摄,不仅需要每个演员都靠谱(尤其是最后一个说话

的那个演员,因为一旦他搞砸,大家就要重来),更加需要摄影师、演员、导演的默契。后者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因为每一场戏

不仅很长,而且戏里的演员还有很多走动和互动。为了捕捉最能

表情达意的画面,并产生跟踪镜头的效果,摄影机不能一直在远

处拍全景,它需要一直跟着演员走,有时还需要拍特写,并不停

的变换角度。同时镜头又不能碍演员的事。为了突出主题,电影

里面有好多的镜子,电影对于有镜子的戏的取景也是非常棒的。

我对Aaron Sorkin 剧本里很多的长镜头非常熟悉,所以在看完此部电影之后,我很高兴的发觉自己根本没有花一秒去想过Aaron Sorkin,电影拍摄是自成风格的。这样的拍摄特点,结果

就是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角色,还让我们看到了百老汇后台的忙乱,给电影的气氛上了色(说到上色,灯光设计也别出心裁)。由于长镜头跟踪,电影的节奏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我很快就被吸

引到了对话和剧情里面,忘记了去想“长镜头”,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技术特点没有沦为让人分心的花招(这是主观结论)。更加厉害的是,在看的时候,我明明看得出他们肯定在某些地方喊

了“咔”,但是就是看不出来到底是在哪里剪的。很奇妙。

第三,有深度的主题

说了半天“XX突显了”“YY烘托了”,也该具体谈谈主题了。不过到了这里,很大部分就都是个人理解了。

其实读到这里,你应该猜得出来了,电影的一大主题,便是

演员们极度稀薄的安全感,以及对于接受和肯定的“瘾”。通过

谈Keaton,Watts,以及Norton,我已经举了些例子了。这些演员都有着不同形式的自我痴迷。Keaton不停地跟自己的阴暗面斗嘴,一方面想要关心自己话剧的质量、担忧别人对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看法,一方面又愤怒的唏嘘“当年老子多辉煌,你们这帮人算个毛!老子可以拍Birdman 4发大财!” 但明明已经开始做话剧了,好好表演完成任务却不够,他又特别容易就被外界干扰到自信。所以他不停的设想重新披上Birdman的装束,通过商业电影再次被万众所爱。Watts和另一个女演员极端需要他人的认可,需要听到赞美才能稍稍安心。而Norton,虽然对自己演技功夫没有任何怀疑,但他大概是最痴迷的,他只对角色有信心,对自己却没有,所以他所有的经历都倾注到了表演上,对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在乎,台下的生活一团糟,没人喜欢他。每个人的潜台词都是“看我!爱我!”而且是一接受到一点光,就想要更多的光。这不是瘾是什么?电影中画面里的那一面面镜子,正是对于这种自我痴迷的象征。

此段很短似剧透:

Emma Stone的那卷卫生纸,是帮助她戒酒(或毒)瘾的,在地球长长的历史中,人类只有那一小块。而她跟父亲讲述这卷纸的目的,就是想要帮父亲戒掉对于“看我吧!爱我吧!”的瘾。

剧透结束

不过,大家还是不要太早的去评价别人。Gone Girl里的Amy 也是痴迷,Whiplash里的Andrew也是痴迷,我倒觉得我们所有人

如今都是这样的。演员们只不过碰巧又是名人,是被媒体典型化

了的虚荣自负的人群的代表物而已。说他们是“物”也不夸张,

我们有谁真正的了解演员,我们多少次将他们的角色赋予在了他

们本人身上,我们多么喜欢过度的解读他们的某个表情?“我们”是个很笼统的代词,我个人感觉,亚洲女生应该是病得最厉害的

人群之一,但大家真的都差不到哪去。相比人到中年不会发推的Riggan,每天微博微信讲新事盼回复的我们大概更擅长拐骗别人

的关注。那些根本不了解Riggan,上来就叫他Birdman,求他合照、签名的人,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填补自己的虚荣心,

“我前几天看到Birdman了!”会成为谈资,而那照片便获得了很

多点击率。

这就谈到了我想到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对“名人”和“名声”的评论。不过要注意:演员们对赞扬的期望和追求,跟某些人对“名人”身份的追求是不同的。二者都有虚荣心在作祟,但前者

显然是任何演艺人都必有的心理,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极不健康,

而且我认为大部分的演员都认为当“公众人物”是很可笑可悲的

事情。上面那一段讲的,就是我们是如何对待名人的,我们把自

己心里的东西架到他们身上,我们想象他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再

跟他们共鸣。当他们好的时候我们利用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当他们不好的时候我们笑话他们,从而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不满。但在另一边,是一个“名人”必须在保持自己形象、维持公众信

念的同时,还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工作,给大众交质量好的作业,

否则他们就又不满了。另外,还时不时的有人说自己老了、整容了、拍拖了、吵架了,一直有狗仔拍照,一直有大众的审视,这

个压力是多么的奇怪。影片能比较生动的表现这一点,也让人不

禁叹气。

另外,我想说一说社会对“漫画英雄”电影的看法。漫画电

影在美国,起码是在影迷圈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在Michael Keaton那个时代,这种电影可信度不高,人们不怎么当回事,倒

是有情可原。现如今是Marvel和DC火拼的时代,拼的就是质量和内容。Marvel已经通过“复联”、“美队2”、“银河”这几部

高水准的片子获得了业界充分的信任,新出的“复联2”的预告片也很令人振奋。然而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依旧对这类电影嗤之以鼻,以为都是闹着玩儿的,只能随便看看的。我现在这样写,而且内

心里肯定觉得“美队2”和“银河”都分别是自己本年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但就连我也不敢把它们列到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因为你

把片子拍得再真实再严肃,也不能遮掩漫画元素的荒诞性。从这

方面讲,漫画电影现在被如此重视,是否是过了头了?拍这种片

子貌似真的会降低你的安全感。人们真的会说“你不是一个真正

的艺术家”,而你赚的钱越多,可能地位就越低。而这种态度,

任何真正爱漫画的人都会告诉你是错误的(none of that Transformers 4 bullshit)。

这就是为什么Robert Downey Jr.想要拍The Judge。如今上

映这么久了,他显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票房收成,而烂番茄的分数

也定格在了50%以下。我真的想知道Downey此刻在想什么。

以上就是为什么要看Birdman,以及我的一点评论。整部电影从技术到内容都让我很赞叹,让我觉得有点奇怪,而结尾也让我

有些发懵。看完一天了,脑子里却还在想它。这就是艺术,让你

不停想。希望大家读完了点有用,把我顶上去。谢谢。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下Halle Berry当年领取奥斯卡,不久之后又领取金酸梅奖时的分别两段获奖感言。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66年前,希区柯克在他的传世杰作《夺魂索》中实验性的使

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碍于当时落后的技术,80分钟的

片长一共做了九处剪辑,其中五次是不动声色的隐性剪辑(即利用人或物体的大特写形成一片黑暗,利用这个黑暗画面进行剪辑)。这样的长镜头实验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

在66年后的2014年,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接过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完成了难度更高,镜头调度更加绚丽的《鸟人》。但《鸟人》不仅仅是一次长镜头实验,导演把对泛滥成灾的漫画英雄电影的讽刺与拉美风十足的魔

幻电影语言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全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电影”。那么我们都已经知道在第87届的奥斯卡中,《鸟人》获

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提名,与《美国狙击手》一起领跑。

所以,当我们谈论鸟人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

《鸟人》的故事再简单不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过气的漫画英雄演员Ritton试图通过舞台剧找回自己却越陷越深,最终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手握最佳网友原创投递剧本奖杯的伊纳里多面对台下众多好莱坞的帅哥美女们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剧本的概念就是,在荧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们所有人的镜子,但我们不会被反射出来,因为我们就在镜中。”导演的意图在明显不过了,这部电影就是在讽刺现今的好莱坞,讽刺越来越热门越来越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就是要在好莱坞的地盘狠狠地扇那些虚伪的电影人一个耳光。影片当中这样评价小罗伯特?唐尼:「那个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钢铁侠挣了个盆满钵满」;Ritton听说杰瑞米?雷纳(鹰眼)也演了《复仇者联盟》,便破口大骂:“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说影片中对于好莱坞的讽刺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揪住其衣领破口大骂。这样的台词或许会让粉丝感到反感,但是真正爱电影的人真的会对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发展的电影有多少好感吗?而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戴着厚重的3D眼镜看了两个小时“烟花秀”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吗?鸟人的讽刺无可厚非,漫画英雄电影的确在一步步的侵蚀着好莱坞,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热爱的电影。

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

影片的另一主题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那就是过气演员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从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

的《黑天鹅》,再到今年的《星图》。如何拍出新鲜感才是《鸟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伊纳里多从演员入手,由曾经演过老版《蝙蝠侠》并过气的迈克尔?基顿饰演影片中曾经试验过《鸟人》的主角Ritton,看着那个曾经风流倜傥的蝙蝠侠挺着一个大肚子只穿内裤在大街

上裸奔,这样的代入感是之前类似题材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而迈

克尔?基顿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

谢着顶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艺经历来本色出演,不由

自主被剧情发展扼住了喉咙。

超长长镜头与虚实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说起《鸟人》,就不得不说片中的超长长镜头,从影片开场到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剪辑点,这个长镜头一共持续了足

足103分钟。在这103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跟随着摄影机从室内到室外,从白天到黑夜,从人物特写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电影工

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长镜头的难度也是无法想象的。而这

一个长镜头绝不是导演单单为了炫技而拍摄出来的,摄影机毫无

死角的记录了每一个演员的每一个表情细节,给观众带来的临场

感与压迫感是传统剪辑手法绝对无法达到的。而《鸟人》在技术层面上的高明之处绝不仅仅只有长镜头这一项,影片中无缝衔接的

特效处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绝,Ritton在盛怒之时轻轻一个响指,

一枚导弹便从镜头中划过炸毁了街边的汽车,镜头一转Ritton又

浮上了天空。诚然,在特效技术被滥用的今天,我们可能在一部

低成本恐怖片内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特效场面,但《鸟人》却将这

样大众耳濡墨染的特效场面拍出了新鲜感,让麻木的观众再次找

回了久违的震撼。

在我看来,《鸟人》在技术上是一部满分之作,它不仅仅有对传统电影手法的继承,更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将大众熟知的技术

重新包装,再融合导演自己的魔幻拉美电影语言,拍摄出一部在

技术上无可挑剔的优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纳里多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这个拥有着拉丁人特有的

让人头晕的名字的导演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城,与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并成为“墨西哥三杰”。作为导演的伊纳里多才

气十足,处女作《爱情与狗娘》就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随后10年伊利纳多又接连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错》这三部佳片。伊纳里多每部电影都涉及一个不同的主题,从爱情到家庭、从生命到死亡、从种族歧视到非法移民,唯一相

同的是,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伊纳里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磨练

自己的导演技法,直到《鸟人》,他终于突破了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有“墨西哥三杰”这样的说法了,因为伊纳里多已经远远地将

其他而为抛在了身后。其他“二杰”。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开创了电影视听语言的新领域,但故事还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

美的炫技。而吉尔莫德尔托罗还局限在拍《环太平洋》这样的视效大片。反观伊纳里多,在拍够了《爱情与狗娘》,《通天塔》,《21克》这样的多线叙事讲述深刻主题的套路之后,这次几乎直接一镜

到底,线性叙事,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这样一

部从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充满魔力的电影,达到了自己导演生涯

的第一个顶峰。而这位拉美鬼才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

最后想用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

-How do we end up here?

希望各位读者不会在最后,才想起问自己这个问题。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影评观后感

大约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很难不想到另外三部相关主题/内容的

电影: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与黑天鹅(black swan)。

伊纳里多的电影主线由两个相悖的哲学主题导引着:自我对

社会的妥协,与自我对社会的抵抗与超越。而这两个主题又由高

度对立的反讽的表现手法此消彼长地随着影片时间之流逝而得以

展现。

当Sam(他的女儿)歇斯底里地告诉他的父亲他不过是富人们茶余饭后玩笑谈资什么都算不上却又汲汲营营想在别人的喝彩中

获得肯定后,悲伤欲绝的他却又幻想一拨手指让打火机原地转圈;当路人半吊在工架上背诵>(MacBeth)的结尾处时(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and is heard no more),观者似乎看到了一个被野心吞噬的过气影星作着最后的挣扎(the last gasp)但却不得不臣服于现实与绝望,可是就在露宿街头的

第二天,他又荒诞不经地超越引力极限飞翔在纽约上空(尽管他并没有飞翔,而是坐着Cab来到了剧场门前);当他终于扳动手枪观者们或都以为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却几乎又毫发无伤地躺在

病床上。Riggon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而他的阴暗面(未完成之意

志的代表性体现,即鸟人)也如此偏执疯狂,加上完美的场景设计与剪辑几乎将他限制在自己的房间与舞台而视野局限却又孜孜不倦,颇让人有些透不过气,也恰是影片成功的诸多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联系最近的三部好电影,即本片中的Riggon,消失的女

孩(gone girl)中的Amy,还有Whiplash中的Andrew,他们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滞”--这或许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指数增长的社会福利也在指数地增加社会分工,而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自身不是足够强大(或者说自我的存在有赖于他人的赞赏与认可),则很难不通过一种歇斯底里的顽固将天资大概总是一般的自己推到自己潜能的极限--当代的异化与其说是资本家对劳工

的剥削,不如说是(部分由于网络存在而更加强大的)紧密联系的社会对个人的存在意识的深层挑战。名爵者工器,但看不透的人

永远也看不透,从始至终,永远活在他人的世界与评价中,却不

知道他人看到的永远是他人强加他们的意志的那个虚幻的你(就是Riggon镜子上贴的那句:A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相反,看不透的人会用一种极其自我的方法追求

一种非自我的虚幻的实现--本或许应该用来加强自我认识看清自

我抵御外生评价冲击的力量被用尽全力地拿来追求一个本非自己

的存在,最后完全活在他人世界中。这点卢梭很早前就提过,所以他赞赏the primitive men,认为他们才是最civilized的群体。Riggon的演员说她一辈子想要来百老汇,自从孩提;而到了百老汇第一次演出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孩子,需要被肯定。导演借女演员之口,说出了Riggon的悲剧。

至于影片末尾,他死了吗?若是有确定的答案,那影片就立即降级无数。自我对社会的抵抗仍然与自我对社会的妥协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自从Birdman诞生以后,Riggon就已经死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瞬间Riggon有想过与前妻与女儿“复牵黄犬逐狡兔”的时光,也追悔“活在当下”的契机与未来;然而孱弱的生命甚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虚幻的表现手法与幻想的瘟疫竟然最终换来了"Super-Real"的啼笑皆非的评价,真实与虚幻交织一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人之一生,永远活在唯心唯物两极之间: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自身快乐的时候不可能丝毫不被外界与身边的人以及物质世界影响,在将要完全对他人意志妥协的瞬间也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个体能量对看似无助的命运作出有效的控诉。非黑即白的简单图像恐怕只有在简单的模型中才会存在。就如韦伯所看到的,环境影响个体,个体也对环境产生影响,从系统的角度看,若有输入必有输出,若有作用也必有反馈。投射现象的原理不因生命的开始与终结而有所改变,而作为自由意志的生命也并不总随着鼻息的有无而附丽抑或泯灭。

《鸟人》的故事至少可以分出四个层次,即小说、戏剧、电影、现实。一组重要矛盾是在戏剧与电影之间——电影是大众娱乐,

戏剧是高雅艺术。由此扯出的问题有一大串:俗文化和雅文化哪

个更逼近真实?哪个更让人翱翔天际?哪个更能表达艺术的追求?

“鸟人”在英文中并不是骂人的话,仅指像鸟那样会飞的人。以这样一个人物为主角的影片,多半是现代魔幻片,如同蝙蝠侠。迈克尔?基顿在N个明星之前曾两度扮演过蝙蝠侠,当时中国尚未

引进大片,盗版也未猖獗,故中国影迷对他相对陌生。

瑞根?汤姆逊像基顿一样,20多年前曾主演这样一套大片,叫做《鸟人》,拍了三部,然后洗手不干了。当亚洲娱记误以为他要像阿诺、史泰龙那样重返江湖时,万分激动溢于言表。基顿是真

正的好莱坞明星,汤姆逊和魔幻片《鸟人》是虚构的;基顿在2014年的新片中扮演汤姆逊,这部也叫做《鸟人》的影片不是大片,而是一部鬼才横溢的黑色喜剧,是第87届奥斯卡获提名最多的两部

影片之一(另一部是《布达佩斯大饭店》)。

听晕了没?

《鸟人》所讲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暗藏的致敬和引用恐怕比《一步之遥》还多,换言之,你若没读过五百种文学名著,未看过一两千部影片,不知道舞台剧和电影的内在关系,你恐怕会看得一头

雾水。汤姆逊罢演超级英雄后,事业和家庭均跌入低谷,为了重

振旧河山,他自己投资、自己编导、自任主演,将雷蒙德?卡佛的

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搬上百老汇舞台。

他的女儿嘲笑他out了,天才话剧明星麦克(由天才电影明星爱德华?诺顿扮演)一举抢了他的风头,操纵生杀大权的剧评人毫不隐讳地鄙视他。

这是一个虎落平阳的故事,但汤姆逊究竟是猫还是自我幻想的虎,抑或虎和猫可以适时互相转换,那才是本片有趣的地方。汤姆逊对于自己曾经的辉煌是非常纠结的,他看不得《鸟人3》的海报出现在他的化妆室,但他暗藏着鸟人般的超能力,俗事缠身时用飞翔来寻得片刻的解脱。影片对于该人物的精神分裂做了形象地刻画,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既可怜又可敬的两面。

故事至少可以分出四个层次,即小说、戏剧、电影、现实。一组重要矛盾是在戏剧与电影之间——电影是大众娱乐,超级英雄片尤其如此,在大牌剧评家眼里属于“卡通加情色”,是不入流的东西。戏剧是高雅艺术,连百老汇街头的流浪汉都高喊着莎翁的台词(那角色或许也是汤姆逊幻想出来的),而诺顿扮演的方法派演员功底之深,爆发力之强,把曾经的好莱坞偶像甩出好几条街,那种用生命演戏的疯癫(且每晚保持那种状态)使得他生活中反而不举,最终汤姆逊用更为疯癫的假戏真做才征服了刁蛮的剧评人。由此扯出的问题有一大串:俗文化和雅文化哪个更逼近真实?哪个更让人翱翔天际?哪个更能表达艺术的追求?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并没有站队,他似乎对每种表演艺术都提供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你既可视为赞美,也可视为嘲讽。但该片对于影像表现力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斯科塞

斯偶露峥嵘的长镜头,本片中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对于时间的超越如同跨越现实,进出自如。一镜到底早年希区柯克就玩过,但伊纳里多玩得如蛟龙出水。这种玩法也让某些观众晕乎,弄不清究竟什么意思。其实,即便没用长镜头,该片的剧作、表演、音乐都是出神入化的,只是技巧太炫,人们反而不去关注故事的内在意义了。□周黎明(影评人)

■ 2014/2015颁奖季之路

12月2日第2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

12月3日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十佳影片

12月7日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

12月8日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年度十佳影片

12月8日第13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群像表演

12月9日美国电影学会年度11佳影片

12月14日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

12月16日第27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

1月11日第72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音乐/喜剧类)

1月15日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等9项提名

1月15日第20届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群像表演

1月24日第26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电影制片

1月25日第21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最佳群像表演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名单(特别全)

【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 Collection】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合辑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电影,奥斯卡金像奖之一。此奖项起初被称为最佳作品奖(Best Production)。 奥斯卡第一届时(1927-28年,于1929年颁发),“最佳影片奖”颁发了两座,一座最佳作品奖(Best Production)颁给了史诗片《铁翼雄风》,另一座杰出艺术作品奖(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则颁给了艺术片《日出》。这两座奖都是授予当年度最杰出的影片,其表现手法两异但同样为优秀的电影。而事实上,评审和片厂老板们却以他们的影响力来改变了影片的获奖。米高梅老板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欢自己公司的金·维多所拍的《群众》的写实手法,而无奈地将奖项颁给了《日出》。隔年,奥斯卡又改回单一的“最佳作品奖”,并决定《铁翼雄风》是这个奖项之得奖影片,而使得《铁翼雄风》总被误作是头一年度唯一的最佳影片(至1931年改称为最佳影片)。顺带一提,《铁翼雄风》和《日出》是最佳影片类奖项中,唯二的默片。 经过多年的发展,于1944年起,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奖的提名数,限制在五部。 有人认为,非英语系的电影只会入围最佳外语片,也就是说,只有相当少数的非英语电语,能够因为其艺术价值,而获入围最佳外语片以外的其他奖项。因此,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几乎可称作是“奥斯卡最佳‘英语’片奖”。时至2006年止,仅有八部非英语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提名,分别是1938年的《大幻影》、1969年的《焦点新闻》、1972年的《大移民》、1973年的《哭泣与耳语》、1995年的《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1998年的《美丽人生》、2000年的《卧虎藏龙》、2006年的《硫磺岛家书》。 ———————————————————————————————————————————————————————————————— 【附录: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名单】 (注: 评奖时间晚于影片上映日期) 第01届1929《翼》Wings 第02届1930《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 第03届1931《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04届1932《壮志千秋》Cimarron 第05届1933《大饭店》Grand Hotel 第06届1934《乱世春秋》Cavalcade 第07届1935《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08届1936《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第09届1937《歌舞大王齐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电影怦然心动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电影怦然心动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电影怦然心动观后感 电影怦然心动观后感 电影《怦然心动》一直没看,昨天与学生一起看了,没看完,如鱼鲠在喉难受。今天把它看完了。 故事情节简单,却一如影片题目看后令人怦然心动。影片叙述视角独角,分别以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叙述故事,讲述少男少女布莱思与朱莉成长的故事,一个初恋的故事,一个如何学会爱的故事,无论谁看了都会有启发。 如何勇敢对待自己的真爱。女孩子的成熟永远比男孩子超前,所以当还是孩童时,朱莉就喜欢上布莱思闪亮而迷人的眼睛,她在那一刻便已怦然心动,成长的路上,她一直执着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真爱,哪怕是遭到布莱思的讨厌,她是勇敢的,影片把一个少女欲罢不能的初恋情怀描摹得细腻动人。布莱思对待自己的真爱也是勇敢的,仅管认识真爱的过程如此曲折,仅管经过了妒忌才确认。面对父亲对朱莉一家的反感,面对好友对朱莉的否定,布莱思勇敢地走向朱莉。 如何去爱,是那种“低到尘埃里“的爱吗?朱莉从年少时一起追逐着她的爱,但换来是布莱思的不屑,甚至厌恶。当她在那棵树上感受到微风吹拂时,她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世界,她开始活得独立自尊,不再纠缠她的爱时,这时一直逃避的布莱思才静下心来,回望

她。爱是平等的,一直纠缠却得不到的爱不是真爱。追逐的过程中要学会停下来,只有停下来,才能认真思考,理智地思考问题,只有停下来了,逃的那一方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逃。朱莉用自尊赢得了她的爱。 成长的路上需要引领。很欣赏布莱思的外公与布莱思一起散步时跟布莱思说的那句话:”我们中有的人暗淡无光,有的色泽艳丽,有的则光彩照人,但是偶尔你也会遇到色彩斑斓的人。当你真遇到时,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爱的成长路上,我们常常采用堵的方式,其实我们更需要智者引领,学会去爱。这正是我们现下教育缺失的地方。 相爱的路上一起种植爱的精神之树。影片最后,布莱思与朱莉一起种植那棵梧桐树时,当布莱思的手抚摸朱莉的手时,我相信他们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他们会幸福地相爱。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告诉女儿爱情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相看两不厌,爱情是白发苍苍儿孙满堂时依然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叫诚,爱情是当一方离开后的心灵追念。犹如布莱思的外公,常常坐在窗前思念老伴。人生是短暂而漫长的,一路走来,一起种一棵爱情常青树,一起浇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影片只是淡淡地叙述着,就连朱莉想得到的初吻都未曾有。但是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当朱莉捧着那一筐被布莱思抛弃的鸡蛋,心会随

历年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目录(1927—2016)

历年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目录(1927 — 2016 ) 第 1 届奥斯卡(1927-1928 年度)最佳影片:翼Wings 第 2 届奥斯卡(1928-1929 年度)最佳影片:百老汇的旋律/ 红伶秘史The Broadway Melody 第 3 届奥斯卡(1929-1930 年度)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 4 届奥斯卡(1930-1931 年度)最佳影片:壮志千秋Cimarron 第 5 届奥斯卡(1931-1932 年度)最佳影片:大饭店Grand Hotel 第 6 届奥斯卡(1932-1933 年度)最佳影片:乱世春秋Cavalcade 第7 届奥斯卡(1933-1934 年度)最佳影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8 届奥斯卡(1935-1936 年度)最佳影片: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第9 届奥斯卡(1936-1937 年度)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 最佳影片: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0 届奥斯卡(1937-1938 年度) 1

第11 届奥斯卡(1938-1939 年度) 最佳影片: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第12 届奥斯卡(1939-1940 年度)最佳影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第13 届奥斯卡(1940-1941 年度)最佳影片:蝴蝶梦Rebecca 第14 届奥斯卡(1941-1942 年度)最佳影片: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 届奥斯卡(1942-1943 年度)最佳影片:忠勇之家Mrs. Miniver 第16 届奥斯卡(1943-1944 年度)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第17 届奥斯卡(1944-1945 年度)最佳影片:与我同行Going My Way 第18 届奥斯卡(1945-1946 年度)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The Lost Weekend 第19 届奥斯卡(1946-1947 年度)最佳影片: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 届奥斯卡(1947-1948 年度)最佳影片: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 届奥斯卡(1948-1949 年度)最佳影片:哈姆雷特Hamlet 第22 届奥斯卡(1949-1950 年度)最佳影片:国王的弄臣All the King's Men 2

电影《鸟人》影评

电影《鸟人》影评 除了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拉斯金 《鸟人》是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其主角里根作为飞鸟侠的出演者,曾经是一位众人口中的Super Hero,但这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但是他不甘于此,经过近二十年的沉寂后,转战百老汇,亲手改编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并企图重登荧幕,重新唤醒人们对他的记忆。几经蛰伏,里根终于“如愿以偿”,造就了一场意外之美。 里根的内心曾经是纯粹的,他很想真实地演好一部电影,随着《飞鸟侠》地出演,让他迈向了成功的巅峰。但公众们不会始终如一地拥戴他,新生代在不断地崛起,好电影在不断地涌现,逐渐让里根成为时代洪流的前浪。所以,他害怕着,害怕人们会遗忘他,其实人们并未遗忘;他害怕着,害怕自己的身体会逐渐消逝,其实他从未消逝。正是这些害怕,让里根在这二十年中想方设法重归荧幕、重获成功。然而急功近利的他,以一种浮躁、伪实来诠释着自己的百老汇演出。而这恰恰与剧中的麦克相反,麦克虽然看起来并不靠谱,一副吊了郎当的样子,但是他却真实地为舞台演出,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此同时,里根的女儿萨姆,即使被视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但也是真实的,她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清楚知道人类社会的尊严和自尊与浩瀚的地球和宇宙相比而言,实在太渺小。而里根,他却不认可麦克也不理解萨姆。 在《鸟人》电影里,导演运用了比传统蒙太奇手法更为纪实的长镜头手法,并且以超乎寻常的一镜到底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质感的世界。但我认为最成功之处并不是它那炫酷的一镜到底,而是它巧妙地通过里根看似超能力的行为和其内心的鸟人独白,深刻地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里根。 超能力其实是里根的幻想。在影片伊始,阳光刺眼地照进狭小的房间,空气里氤氲着微尘,里根一边坐禅悬浮空中一边冥想,此时他渴望的是能够悟出人生的真谛,但这下一刻就被世俗的繁琐所淹没了;在他与萨姆激烈争吵过后,他幻想着打火机凭自己的意志而转动,此时他渴望的是能够扭转局面,但却无法凭意志改变现实;在第二次令人不满的预演后,他幻想着自己再次能够演绎科幻大片,此时他渴望的是能够重新遨游于“人世间”。这些渴望,衍生出了幻想,也滋生了欲望。回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白日做梦的时候,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渴望,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的欲望。但这仅仅是欺骗自己的做法,亦或是安慰自己的做法。所有人都活生生地生活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人能够像科幻大片里一样跳跃时空到达自己向往的空间中。所以,与其幻想,倒不如真实、真挚地做点事情,活在当下。 鸟人,它属于里根的心魔,它是里根心中邪念的投影。在这场百老汇中,鸟人代替了曾经的里根,它用它那“精湛”的演技,为空虚的灵魂注入一针强心剂。里根在此也挣扎过,那句安慰自己的话——这只是心理现象,让他暂时摆脱投影的光芒,让他暂时回归自我。翻看现实生活的日历,我们何尝不像里根一样呢?我们心中也有心魔,它有时候会悄无声息地溜出笼域,悄悄地溜进我们现实世界中,慢慢地引诱我们,慢慢地吞噬我们,直到我们醒悟,才又缩回到原地,然后我们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人过这一生,会有多少次这种循环呢?答案是不计其数的。问题不在于这种现象曾经出现过,而在于往后怎么少出现,亦或不出现? 在近期,柴静的《穹顶之下》引来了网络地热议,内心被鸟人捆绑的人们会认为这是炒作,这是柴静想红的理由。他们难道认为雾霾是好事?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内心的心魔嫉妒柴静,嫉妒这个会“偏袒”的社会,他们的言行是虚空的,是不真诚的,也是不真实的。所以当我们对待一些事情时候,能否控制心中的鸟人,能否让内心平衡,能否真实、真诚地为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1971-2013年)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1971-2013年) 来自: F小星?(低姿态张扬的自由主张) 2008-10-26 11:33:16 p.s偶觉得有的提名的比获奖好看... 2013年(85届) 获奖:《逃离德黑兰》/ Argo 提名: 《爱》/ Amour 《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逃离德黑兰》/ Argo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猎杀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 《林肯》/ Lincoln 《被解放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2年(84届) 获奖:《艺术家》TheArtist 提名: 《艺术家》TheArtist,韦恩斯坦 《后裔》The Descendants,福斯探照灯 《咫尺浩劫》Extremely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华纳兄弟 《相助》The Help,迪士尼梦工厂 《雨果的秘密》Hugo,派拉蒙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索尼经典 《点球成金》Moneyball,索尼哥伦比亚 《生命之树》TheTree of Life,福斯探照灯 《战马》War Horse,迪士尼梦工厂 2011年(83届) 获奖:《国王的演讲》 提名:

《黑天鹅》Black Swan 《斗士》The Fighter 《盗梦空间》Inception 《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127小时》127 Hours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 《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 2010年(82届) 获奖:《拆弹部队》 提名:(从这届开始提名影片翻倍鸟)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直上云霄(Up in the Air) 珍爱(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阿凡达(Avatar) 第九区(District 9) 飞屋环游记(Up) 成长教育(An Education) 正经人(A Serious Man) 弱点(The Blind Side) 2009年(81届) 获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提名: 《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派拉蒙《福斯特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环球

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 奥斯卡是什么意思

[键入文字] 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奥斯卡是什么意思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 年设立,1929 年开 始评选。它的标志是一个高13.5 英寸的镀金塑像,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屹立着 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论是编 剧、导演、演员,还是摄影、录制、美工人员等,只要有新的贡献和成就,就可以得 到这份荣誉。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 1927 年5 月,“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LouisB.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 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当然还有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 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制片厂里起疏导作用。”一周之后,梅耶草拟了一份关 于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简称AMPAS)的提案,学院的首任主席是米高梅旗下的当红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 。 按照梅耶的初衷,该学院的创办是“提高电影艺术和科学的质量;发展文化、教育与艺 术而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表彰成绩显著者促进技术研究的技术方法、设备的改善;听取电 影界人士的呼声,推进大众和电影企业的教育活动”。然而没过多久,学院发现仅凭他 们的力量,协调错综复杂的好莱坞矛盾实在是无能为力。 于是,他们把工作的重心侧重到了用颁奖的方式来嘉奖在电影摄制方面有显著成就 的人士,后来被俗称为“奥斯卡奖”的“学院奖”(AcademyAward)由此应运而生。1929 年 五月十六日第一届奥斯卡奖举办一直到今天,奥斯卡奖就成为美国影艺学院的“主营业务”和该机构的代名词。 名字来历:“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 年电影艺术与 1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观看绿皮书的心得体会素材 《绿皮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如何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绿皮书》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绿皮书》观后感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

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奥斯卡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电影作品赏析

奥斯卡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电影作品赏析

《罗马假日》是好莱坞一贯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师级导演威廉·惠勒在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惠勒成名于三十年、代末,四、五十年代是他艺术事业的极盛时期,曾先后九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三次捧回最佳导演金像奖和最佳影片奖。惠勒向来以精细、完美的导演风格著称。在本片的拍摄中,惠勒仍然体现了他这种精细、严格得近乎残忍的导演风格。在赤日炎炎的罗马街头,有时一个镜头竟要求奥黛丽与派克拍摄达60次之多。虽然在第26届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永垂不朽》的导演弗莱德·津尼曼,然而影片获得的最高票房和影评界的一片赞誉之声,特别是捧红了第一次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奥黛丽·赫本,无疑对惠勒“残酷”的付出是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罗马假日》是一部轻喜剧片。与惠勒以前导演的几部喜剧片比较起来,该片更接近弗兰克·卡普拉的风格。应该说反映宫廷王公贵族生活是一个十分老套陈旧的题材,而该片的编导却独辟蹊径,讲述了一个皇室的公主与一个穷记者意外邂逅,经过奇妙而愉快的24小时的生活,萌生爱意的现代童话故事。而且,导演那么轻松自如的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影片的结尾虽然没有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也没给观众留下感伤情绪,完全是导演对影片的轻喜剧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演员的出色表演所至。 《罗马假日》重点刻画了安娜公主纯真热情、清丽典雅,同时又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感人形象。影片开头以新闻快报的形式,交待安娜公主出访西欧几国的行踪作铺垫,使安娜公主对官场的繁文缛节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安娜在罗马官方招待舞会上的脱鞋、在卧室趴在窗口羡慕地看着露天里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等几个细节的交待,显示出她对平民自由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当伯爵夫人让她穿不喜欢的睡衣,喝她不喜欢的牛奶,向她宣读第二天安排得满满的活动日程时,她痛苦地抱着头,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不!我不要!我再也不要这样表演下去了。”她把官场上的一切看作是“表演”,充分反映了她对官场的虚伪和繁复的礼仪形式的强烈不满。对于安娜的这种逆反心理,她左右的人非但不能理解,反而认为她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伯爵夫人找来大夫为她注射了催眠剂,强迫她听从他们的安排。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安娜公主的单纯、幼稚、娇气与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国的公主,看起来似乎拥有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显赫的地位和权利等,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戒律森严的皇宫生活使她确实没有完全的人生自由,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作为风华年少的安娜公主,对封闭、孤寂的皇宫生活的厌烦与反叛和对平民自由生活的好奇与渴望,应该说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的。正是在这一思想动机支配下,才促成了安娜的私自逃离。同时,也折射

【奥斯卡获奖电影和电影人(十一)】第57届最佳影片

第57届最佳影片 最佳影片 《莫扎特》(Amadeus)-SaulZaentz 影片以倒叙手法,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现了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利埃里运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莫扎特的演出机会,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使他陷于贫病交加的绝境。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与无家可归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公墓里。曾经烜赫一时的萨利埃利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剧情介绍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1782年,年仅26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倾倒了整个奥 地利宫廷,同时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利埃利的嫉妒。萨利埃利为人自负,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利埃利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在生活中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莫扎特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利埃利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烜赫一时的萨利埃利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电影赏析 《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7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原创:麦太太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 &; 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

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

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历届1~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1~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第01届1929《翼》Wings 第02届1930《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 第03届1931《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04届1932《壮志千秋》Cimarron 第05届1933《大饭店》Grand Hotel 第06届1934《乱世春秋》Cavalcade 第07届1935《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08届1936《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第09届1937《歌舞大王齐格菲》The Great Ziegfeld 第10届1938《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1届1939《浮生如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第12届1940《乱世佳人》又名《飘》Gone With the Wind 第13届1941《蝴蝶梦》Rebecca 第14届1942《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届1943《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家》Mrs. Miniver 第16届1944《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Casablanca 第17届1945《与我同行》Going My Way 第18届1946《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第19届1947《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届1948《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届1949《哈姆雷特》Hamlet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1 2019年9月28日,电影《夺冠》发布一支祝贺视频,庆祝中国女排在东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上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获得十连冠。10月23日,发布全新海报,女排姑娘们的双腿布满伤痕,却依然阔步向前。10月24日,电影《夺冠》发布正式“上场”版预告。10月31日,发布态度版海报,两张海报分别展示出国家队主教练郎平的一张一弛。11月8日,发布“老女排”宣传片及“老女排”版海报,视频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这支传奇队伍勇夺中国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11月14日,发布“这就是我们”老女排预告。11月15日,发布“一代传奇”老女排海报。12月3日,公布青年“和平”版海报。12月5日,发布青年“和平”版预告,首次呈现郎平、陈忠和在成为冠军教练之前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12月17日,发布“教练陈忠和”版海报。12月18日,发布“巩黄”版海报。12月19日,发布“巩黄”版预告。12月24日,发布“新一代女排”版预告,预告还原了其中关键一役“中巴大战”。12月27日,发布“新一代女排”海报,里约奥运冠军队队员集结。 2020年1月8日,电影《中国女排》发布集体版海报。1月9日,发布“功勋教练”版预告。1月17日,电影《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1月20日,原定于1月25日上映的电影《夺冠》宣布提档至1月24日上映。1月23日,《夺冠》发表声明,考虑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以及影院密闭空间的病源传播风险,电影《夺冠》暂时取消在春节档的上映计划,具体公映时间待定。 《夺冠》的故事跨越35年,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巅,致敬几代功勋,再现中国女排这支王者之师一路的荆棘与荣光。 在导演陈可辛看来,《夺冠》是一部用中国女排精神拍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带有使命感的电影。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2 “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完整版)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及最佳外语片集锦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1990-2014年)2014年(86届) 获奖:《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提名: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 《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地心引力》/Gravity 《内布拉斯加》/Nebraska 《菲利普船长》/Captain Phillips 《她》/ Her 《美国骗局》/ American Hustle 《菲洛梅娜》/Philomena 2013年(85届) 获奖:《逃离德黑兰》/ Argo 提名: 《爱》/ Amour 《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逃离德黑兰》/ Argo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猎杀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 《林肯》/ Lincoln 《被解放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2年(84届) 获奖:《艺术家》The Artist 提名: 《艺术家》TheArtist,韦恩斯坦 《后裔》The Descendants,福斯探照灯 《咫尺浩劫》Extremely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华纳兄弟 《相助》The Help,迪士尼梦工厂 《雨果的秘密》Hugo,派拉蒙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索尼经典 《点球成金》Moneyball,索尼哥伦比亚 《生命之树》TheTree of Life,福斯探照灯 《战马》War Horse,迪士尼梦工厂 2011年(83届) 获奖:《国王的演讲》 提名: 《黑天鹅》Black Swan 《斗士》The Fighter 《盗梦空间》Inception 《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自己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管理办法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

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旧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快乐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自己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仗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

奥斯卡影评

2010-2011奥斯卡文化赏析影评 标题:对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姓名:郭凯敏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气系 专业: 08通信工程 学号: 200802050023

在观看影片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给我已有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甚至无法给这部有口皆碑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五星评分。我不能只单纯的考虑它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象征意义。 麦克墨菲用他的顽劣与桀骜试图应对所有想要将他驯服的清规戒律,他的出现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卵石,打破了疯人院死寂的湖面。只是与许多表现自由精神的摇滚电影或者政治电影不同,麦克墨菲的极端反叛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接受了某种先锋教育或者摇滚精神熏陶,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依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还给人类的品质。这种品质因为在现代文明过于平静的秩序中十分稀缺,所以非常诱人,贫瘠压抑如精神病人也会在他的鼓舞下享受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他带领病友外出捕鱼,晒日光,与女孩嬉戏那一段戏拍得非常感人。 疯人院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护士长拉奇德(赞一下她的扮演者,十分到位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这是一位冷冰冰的清教徒一般的中年女性,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应该是那种尽之尽责、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这位从动作,神态,面部表情都透露着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的管理者,一面口头上时刻都挂着那种服务行业装腔作势温情僵硬的礼貌用语,一面不可动摇地维护着疯人院里的神圣秩序。她,及她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白大褂,连同不停播放的、声响足以妨碍正常听力的“抒情音乐”,为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人道、慈爱、祥和的外衣。 尽管影片似乎有意将拉奇德塑造成为该片最大的反面角色,然而我对于这样一个曾任职于军队、从一名小护士熬到一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的女性还是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性之间的某种理解和同情。整日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是常人无法体验的高压且枯燥的工作,或许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温柔仁爱的好姑娘,或许她曾无数次被发病的患者攻击过,无数次的为没能控制好一个忽然躁狂的病人而偷偷抹眼泪,但是她终究还是累了倦了,丢失了年轻时的爱心和耐心、笑容和理想,最终变得坚硬麻木。她是被权威制度同化和改造过的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不可动摇地服从制度也不过是以一种最省时有效的方法执行自己工作职责罢了。说到底,她也一直囵于制度的压制之中,虽然是管理者,却也是牺牲者。

历届奥斯卡金像奖电影

1届《翼》 2届《百老汇的旋律》 3届《西线无战事》 4届《壮志千秋》 5届《大饭店》 6届《乱世春秋》 7届《一夜风流》 8届《叛舰喋血记》 9届《歌舞大王齐格菲》 10届《左拉传》 11届《浮生如梦》 12届《乱世佳人》又名《飘》 13届《蝴蝶梦》 14届《青山翠谷》 15届《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家》16届《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17届《与我同行》 18届《失去的周末》 19届《黄金时代》 20届《君子协定》 21届《哈姆雷特》 22届《当代奸雄》 23届《彗星美人》 24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25届《戏中之王》 26届《永垂不朽》 27届《在江边》 28届《马蒂》 29届《环球旅行八十天》 30届《桂河大桥》 31届《琪琪》 32届《宾虚》 33届《公寓》 34届《西区故事》 35届《阿拉伯的劳伦斯》 36届《汤姆.琼斯》 37届《窈窕淑女》 38届《音乐之声》 39届《永远走红的人》 40届《炎热的夜晚》 41届《奥利弗!》 42届《午夜牛郎》 43届《巴顿将军》 44届《法国贩毒网》

45届《教父》 46届《骗》 47届《教父(续集)》 48届《飞越疯人院》 49届《洛奇》 50届《安妮.霍尔》 51届《猎鹿人》 52届《克莱默夫妇》 53届《普通人》 54届《火的战车》 55届《甘地》 56届《母女情深》 57届《莫扎特》 58届《走出非洲》 59届《野战排》 60届《末代皇帝》 61届《雨人》 62届《为戴茜小姐开车》 63届《与狼共舞》 64届《沉默的羔羊》 65届《杀无赦》 66届《辛德勒的名单》 67届《阿甘正传》又名《福雷斯特.冈普》68届《勇敢的心》又名《惊世未了缘》69届《英国病人》又名《英伦情人》 70届《泰坦尼克号》又名《铁达尼号》71届《沙翁情史》 72届《美国丽人》 73届《角斗士》 74届《美丽心灵》 75届《芝加哥》 76届《指环王3》 77届《百万宝贝》 78届《撞车》 79届《无间道风云》 80届《老无所依》 81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82届《拆弹部队》 83届《国王的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