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学会品析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讲授法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时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的品析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离家在外的游子,每到中秋的时候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王建一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特别的小令,说它特别是因为: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然而它仅仅只有短短的28字,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过渡语:刚才老师提到一个陌生的词——小令,那么什么是小令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诵读感知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秋思。首先,让我们一起竖起耳朵听一听对这首小令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朗读,请大家认真听,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并说一说你喜欢哪个版本的朗读,理由是什么?(用电子课本上的朗读与名家朗读相对比,并在听读、评价后进行朗读训练)

引导:①引导学生注意“藤”字的读音与写法(用教师助手生字卡片展示该字的读音及笔顺)。②引导学生正确划分朗读节奏。③引导学生对两个版本的朗读进行评价(节奏、重音、语速、情感)并请1——2名学生在评价后尝试朗读。

④同学们也来读读看。(师评价、生齐读)

四、意象研读

1、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那么,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2、过渡:有人说这首小令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四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请大家一起来划一划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请一名同学到电子黑板上勾画。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

3、分析意象:

①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我们发现这些很普通的景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在读诗歌词曲时我们一般将这些词叫作“意象”。ppt展示: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②还有哪些词(意象)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

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

瘦马,说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不仅仅是马瘦,更是人瘦。

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一幅画面: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天涯。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那么,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乡愁,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板书小结)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带着这浓浓的秋思再次齐读这首曲。

五、学写小令(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请仿照《天净沙秋思》创作一首小令,表达自己或忧伤或愉悦的感情。

参照景物:

孤村、和风、落霞、轻烟、暖日、冷月、流萤、寒蝉、孤骛、青山、枯叶、黄花、衰草、落槐、枯荷、霜花、渔舟、银烛、清秋……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