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9-03-27T14:17:49.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作者:杨宇光李佳

[导读]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的监护与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杨宇光李佳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的监护与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临床确诊为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皆接受瓣膜替换术,术后对患者进行监护与治疗,分析与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全部的患者术后进行有效的监护与治疗,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16例,因失血性休克的死亡患者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4例,呼吸衰竭患者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3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在进行瓣膜替换手术之后,需要强化术后对患者的治疗与监护,强调血流动力学、呼吸支持、液体平衡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镇痛镇静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注意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既能促使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还能最大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术后监护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152-02

本文就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的监护与治疗进行分析,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我院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临床确诊为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所有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34.65±6.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3例,先天性心脏病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患者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组重症心脏瓣膜疾病40例患者在入院之后,都将接受瓣膜替换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二尖瓣替换手术,16例患者进行三尖瓣替换手术,3例患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14例患者进行主动脉瓣膜替换手术,此次手术的时间为4~11h,平均时间(5.62±0.81)h。患者手术完成后移送重症监护室。

本组患者完成瓣膜替换手术后,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氧浓度设置在46%~86%的范围,早期应用的模式A/C(辅助/控制通气模式)+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后期选取的模式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压力支持通气),同时尽早开始锻炼呼吸,争取早期拔管。

患者术后移送至重症监护室后,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强调血流动力学、呼吸支持、液体平衡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镇痛镇静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注意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包括低心排量、肺动脉高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等。要细致的观测患者的引流管颜色、量、性质。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对酸碱平衡与电解质进行纠正,并提升巡视病房的次数[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x-±s),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使用机械辅助通气之后,应用的时间为25~200h,平均的通气时间为(60.84±50.36)h。经过对患者术后的监护和治疗过后,本组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5d,并从重症监护室转送至普通病房。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1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4例,呼吸衰竭患者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3例,肝功能损伤患者1例。

3.讨论

依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南方地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病几率非常高,并且大部分发病的部位则是主动脉瓣或是左心房室瓣,该病的患病几率最高达到50%左右。基于此种病症来说,采取瓣膜替换手术是必须进行的。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讲,不仅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加强对患者术后的治疗与监护[2]。

鉴于我国对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确诊的角度而言,通常包含:(1)左心室具有明显的功能障碍;(2)心脏功能的标准达到IV级或以上;(3)进行过多次瓣膜替换手术;(4)患有冠心病而且进行过心脏搭桥手术;针对以上的内容,符合两项都可以确诊是重症心脏瓣膜疾病。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应该进入重症监护室,采用相关的监测设备对其的生命体征加以监测,而且处在麻醉还未清醒的状态中,需要采取辅助机械通气的治疗方式,以便于为患者供应足够的氧气[3]。在本组患者当中,早期进行的模式A/C(辅助/控制通气模式)

+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等患者彻底清醒之后,将模式改变成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压力支持通气),其重点原因在于:PEEP患者的肺内部充分的发挥着分布气体的作用,除了能预防肺泡出现委陷外,还要使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概率有效的降低。而SIMV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模式下便于锻炼呼吸,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情况,争取尽早脱机拔管。

针对肺功能损伤或不全的患者而言,不仅要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案,如强心剂、利尿剂等,还要延长机械的通气时间,同时关注前列腺素E1及其米力农注射方式,以此来降低患者肺动脉的高压[4]。

基于患有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来说,其不具有较强的心功能,并且在进行手术过程中,极易对患者的心脏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极容易发生缺血或缺氧的不良状况,当患者手术完成后,极易发生低排高阻的情况。术后可适当的补充胶体溶液,并对患者适当的给予扩张血管与利尿的药物,这样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患者心脏前后的负荷,并促使患者的心脏功能迅速的恢复正常。若是患者术后发生低血量综合征时,药物无法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应主动给予患者脉球反搏[5]。患者术后出现的低心排综合征极易导致肝肾功能灌注降低,并引发肝肾功能损伤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器官功能衰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持续性血液净化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此可以对肝肾功能发挥替换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此次研究显示,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实施瓣膜替换手术后极易发生围术期各种并发症,其诱发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手术后血容量缺乏、低氧、电解质紊乱及其心功能调整不佳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在进行瓣膜替换手术之后,需要强化术后对患者的治疗与监护,强调血流动力学、呼吸支持、液体平衡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镇痛镇静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注意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既能促使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还能最大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红,吴朝光,李儒正,et al.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57-1158.

[2]陈微微,马兴龙,何亚东.重症心脏瓣膜病20例瓣膜置换术后监护与治疗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2):157-159.

[3]伍复年,罗汉秀,温贤铭.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199-200.

[4]李向群,陈贵和,蒋朝阳,et al.83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33):111-112.

[5]王佳祥,徐成阳,冯德广,et al.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5):564-5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