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
作者:李济广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剩余价值占有的特点与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生态保护和生态重建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真正的公有制经济是财产归全社会所有的经济,是人民决策人民管理的经济,这种经济必然根据社会性计划寻求社会生态成本和社会总福利之间的平衡。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与公有制经济存在非公因素、公有层次低、非公经济比重大、增长主义的经济建设氛围有关系。私有制及其市场经济导致生态财富分配不公正,其资源占有不平衡产生资源环境生态剥削、财富转移和环境侵占。发达国家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的双享受,以国际生态剥削和国际生态侵占为基础。只有实现大范围的公有制,才能有效实现生态平等和生态公正。
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都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生态问题的根源即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真正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态的破坏作用,把公有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最佳制度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私有制与生态破坏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破坏生态的必然性
资本家对利润/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必然支配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生态的关系。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也是融为一体的。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中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社会产品占有,“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1]565,其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商品生产与生态生产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私人占有与私人经营,却与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
资本主义私有制剩余价值占有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剩余价值赖以产生的资源和环境则是有限的。首先,无止境地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生产盲目扩大,消耗过多的资源和环境;进而,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劳动人民的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不匹配,造成产能和产品的过剩乃至经济危机,这是对资源环境的无谓浪费和破坏。其次,获得大量剩余价值的剥削阶级奢侈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最后,资产者通过推销宣传、过度包装、消费信贷来刺激非正常消费,进一步浪费资源和增加污染。概言之,资本“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2]393。由此看来,那些赞扬私人资本经济动力足而看不到这种动力更大弊病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私人占有的第二个特点是剩余价值为个人所占有,而环境治理成本则是社会的。自然环境往往是“无主”的公共财产,在市场中通常是不付代价就可以自由利用的生态财富。虽然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一定生态成本增加的商品福利=一定生态成本减少的生态福利”,但这是整体社会商品经济生态制约下最佳发展速度的均衡条件,而新产生的商品福利归个别企业所获得,消耗减少的生态福利却由社会来付出,因而在单纯的市场中,追求剩余价值的企业无须关注自己生产所破坏的环境。由此看来,那种片面推崇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理论,是非常不科学的。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私人占有的第三个特点是利润的获得为当下的,而社会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需要则是长远的。由于资本的流动性和可转移性,即使是农业生产,单个企业为了当前的利润,也会不惜大量透支资源,不去关心整个社会未来农业资源的紧张状况。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3]697。恩格斯还认为:“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效果”,“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烧掉山坡上的森林,发现在木灰中有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足够用一个世代时的肥料,——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得不到任何保护的腐殖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那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相干呢?”[4]307-308由此看来,那些主张利用个人剩余索取权来搞好经济的观点,是非常肤浅的。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私人占有的第四个特点是利润在自发的竞争中实现,但包括商品生产和生态生产的社会总经济要求必要的计划性和协调性。资本主义的无计划增长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必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多种平衡。例如恩格斯指出,“工厂城市把所有的水都变成臭气熏天的污水”,然后,“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地从城市迁往农村”[5]313,造成新的污染。由此看来,极度推崇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是非常荒谬的。
需要指出的是,小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以上利润占有特点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其实是相似的,但在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的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生态保护和生态重建的局限性
科学技术被西方学者认为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手段,但在私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作用受到极大的制约,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生态技术虽然有助于生态效率的提高,但这不等于保证生态健康,因为企业商品生产的增速完全可以比生态效率增速提高得更快。生态平衡的条件是“生态财富增速—生态成本增速≥商品生产增速—生态效率增速”,但资本家生产的约束条件是“销售收入—商品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溢价”,生态平衡不是其生产增速和生态技术应用的约束条件。二是私有经济主体采取何种提高生态效率的新技术取决于能否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改善人类的生态文明。企业是否采用节能、节材、环保新技术,完全以是否存在利润以及利润率高低为转移。三是个别企业降低能源与环境成本后,却加大了社会总体对资源能源的消费量。例如生物能源需要在农作物如玉米中提取,这依赖于一定保有量的玉米种植面积。更多的情况是,企业的生态努力仅停留在概念的宣传上,或通过新设计以刺激消费者的眼球。四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是掠夺自然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6]579新技术的成本较高,在私有制或自发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技术推广难度大。
当代资本主义加强了资源环境的政府管制和国际协调,在生态方面似乎改变了市场经济的自发局面。然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协调和控制,无法有效地解决生态困境。私人企业不愿在生态问题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总是千方百计地规避管制,将治理环境的费用转嫁给社会或者子孙后代以降低成本,或者将污染转嫁给国外,例如向后发国家转移一些依赖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端产业。不仅如此,其政府从根本上说亦是强势资本的代言人。温室效应控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起码的减排标准都无法为西方资本集团所接受,至今无法发挥作用,更谈不上提高减排标准。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生态恶化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停滞和贫困的重要原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保护是个世界性问题,个别国家为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所付出的努力尽管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化解不了世界资源的紧张、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当代由西方资本主导的生产体系中,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困难重重。
二、公有制条件下但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
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指的公有制,都是全社会所有制,在国家存在的时期可以是国有制,而合作经济和局部共有、实为部分人共同私有的集体经济是向公有制的过渡形式。全社会所有制经济必然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目的,不要求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福利的获得和成本的付出都是社会的,当前的利益与将来的利益是一致的,整体经济的运行必然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因此,不存在私有经济主体利润占有特点与资源环境维护的矛盾,这是实现生态平衡、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对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属性,但局部的利润追求必须服从于全社会成员包括生态福利在内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公有制经济本质上是全体人民所有的经济,真正的人民所有的经济必须是人民决策人民管理的经济,因为一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要通过“产权”即财产权利来实现,其中必要的权利就是财产支配权,包括管理权和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权。公有制经济要是由公众来决策,就必然根据社会性计划寻求社会生态成本和社会总福利之间的平衡,寻求生态福利和经济福利、今天和未来的平衡,也就是把“社会付出的单位生态成本所增加的经济福利=该单位生态成本付出所减少的社会生态福利”当成决策的最佳平衡点。真正的公有制社会经济也不会导致经济危机而浪费财富,不需要以异化消费刺激异化生产。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