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6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好准备.联系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基本知识,继续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本章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转化法,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利用转化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掌握建模思想,如:在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题意建立适当的一元二次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21.1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21.2解一元二次方程4课时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21.1一元二次方程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解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_cm__,宽为__(50-2x)_cm__.列方程,得__(100-2x )(50-2x )=3600__, 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解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场)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一场.因为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__12x (x -1)__场.列方程,得__12x (x -1)=28__.化简、整理,得 __x 2-x -56=0__.②归纳总结: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ax 2+bx +c =0(a ≠0)__.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 __是二次项系数,__bx __是一次项,__b __是一次项系数,__c __是常数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 3-2x 2+5=0; (2)x 2=1;(3)5x 2-2x -14=x 2-2x +35;(4)2(x +1)2=3(x +1); (5)x 2-2x =x 2+1; (6)ax 2+bx +c =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它应该满足哪些条件?【解答】(2)(3)(4)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看方程等号两边是不是整式,然后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0,再观察左边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为2.【例2】将方程2x ⎝⎛⎭⎫12-x +2=5(x -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解答】去括号,得x-2x2+2=5x-5.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x2+4x-7=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4,常数项是-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二次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例3】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解?-4,-3,-2,-1,0,1,2,3,4.【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你能类比判断一个数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吗?【解答】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解.【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若相等,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D)A.ax2+bx+c=0 B.3x2-2x=3(x2-2)C.x3-2x-4=0 D.(x-1)2+1=02.已知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mx+4=0的一个解,则m的值为(A)A.2B.0C.0或2D.0或-2【教师点拨】将x=2代入x2-2mx+4=0得,4-4m+4=0.再解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出m的值.3.把一元二次方程(x+1)(1-x)=2x化成二次项系数大于0的一般式是__x2+2x-1=0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1__,一次项系数是__2__,常数项是__-1__.【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4】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关于x的方程,且含有字母系数,要证明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证明】m2-8m+17=m2-8m+42+1=(m-4)2+1.∵(m-4)2≥0,∴(m-4)2+1>0,即(m-4)2+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证明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需证明二次项系数恒不为0,即m 2-8m +17≠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的三要素⎩⎪⎨⎪⎧ 是整式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2.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如果“左边≠右边”,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理解并掌握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2.通过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探索,体会“降次”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形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5~P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一般地,对于方程x2=p:(1)当p>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__p__,x2=__-p __.(2)当p=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__0__;(3)当p<0时,方程__无实数根__.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 +1)2=9; x 1=23,x 2=-43.(2)y 2+2y +1=25. y 1=4,y 2=-6. 3.(1)x 2+6x +__9__=(x +__3__)2; (2)x 2-x +__14__=(x -__12__)2;(3)4x 2+4x +__1__=(2x + __1__)2.4.一般地,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成(x +n )2=p 的形式,那么就有:(1)当p >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 1=,x 2=;(2)当p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__-n __; (3)当p <0时,方程__无实数根__.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2x 2-4x -8=0; (2)2x 2+3x -2=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和关键点是什么? 【解答】(1)移项,得2x 2-4x =8.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2x =4.配方,得x 2-2x +12=4+12,即(x -1)2=5. 由此可得x -1=±5, ∴x 1=1+5,x 2=1- 5. (2)移项,得2x 2+3x =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32x =1.配方,得⎝⎛⎭⎫x +342=2516. 由此可得x +34=±54,∴x 1=12,x 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就是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变形,转化为开平方所需要的形式,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简记为:一移,二化,三配,四开.【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x 2-4x +p =(x +q )2,则p 、q 的值分别是( B ) A .p =4,q =2 B .p =4,q =-2 C .p =-4,q =2D .p =-4,q =-22.用直接开平方法或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 -1)2-6=0 ; (2)x 2-4x +4=5; (3)9x 2+6x +1=4; (4)36x 2-1=0; (5)4x 2=81; (6)x 2+2x +1=4. (1)x 1=1+2,x 2=1- 2. (2)x 1=2+5,x 2=2- 5. (3)x 1=-1,x 2=13.(4)x 1=16,x 2=-16.(5)x 1=92,x 2=-92.(6)x 1=1,x 2=-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果x 2-4x +y 2+6y +z +2+13=0,求(xy )z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还是负数?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还是负数?几个非负数相加的和是正数还是负数?【解答】由已知方程,得x 2-4x +4+y 2+6y +9+z +2=0, 即(x -2)2+(y +3)2+z +2=0, ∴x =2,y =-3,z =-2. ∴(xy )z =[2×(-3)]-2=13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若几个非负数相加等于0,则这几个数都等于0.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移项→二化简→三配方→四开方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1.2.2 公式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 2.会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 2+bx +c =0(a ≠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了解解决问题多样性.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9~P1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5x =0; x 1=0,x 2=5. (2)2x 2-4x -1=0. x 1=1+62,x 2=1-62. 2.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的两根? 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2a.【教师点拨】因为前面解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3.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 ±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__求根公式__.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__公式法__.(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__个实数根,也可能__没有__实数根. (5)一般地,式子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__b 2-4ac __.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__<__0时,方程ax 2+bx +c =0(a ≠0)没有实数根.4.不解方程,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1)16x 2+8x =-3; (2)9x 2+6x +1=0; (3)2x 2-9x +8=0; (4)x 2-7x -18=0.解:(1)没有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教师点拨】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判别式进行判断.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 2+1=3x ; (2)2x (x -1)-7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 【解答】(1)原方程整理,得2x 2-3x +1=0. 其中a =2,b =-3,c =1,则Δ=b 2-4ac =(-3)2-4×2×1=1>0. ∴x =-b ±b 2-4ac 2a =-(-3)±12×2,即x 1=12,x 2=1.(2)原方程整理,得2x 2-9x -2=0. 其中a =2,b =-9,c =-2,则Δ=b 2-4ac =(-9)2-4×2×(-2)=97>0. ∴x =-b ±b 2-4ac 2a =-(-9)±972×2,即x 1=9+974,x 2=9-97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 、b 、c 的值;(2)求出Δ=b 2-4ac 的值;(3)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2a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x 1=x 2=-b2a;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B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如果方程5x 2-4x =m 没有实数根,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__m <-45__.3.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6x -1=0; (2)2x 2-2x +1=0; (3)5x +2=3x 2.解:(1)x 1=3+112,x 2=3-112.(2)方程没有实数根. (3)x 1=2,x 2=-1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方程(a +b )x 2+2cx +(a +b )=0的根的情况.【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是怎样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判断根的情况?【解答】∵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a +b >0,c +a +b >0,c -a -b <0,∴Δ=(2c )2-4(a +b )·(a +b )=4(c +a +b )(c -a -b )<0,故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运用根的判别式Δ=b 2-4ac 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方程没有实数根2.当Δ≥0时,方程ax 2+bx +c =0(a ≠0)的实数根为x =-b ±b 2-4ac2a.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1.2.3因式分解法(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它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2~P1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am+bm+cm=__m(a+b+c)__;a2-b2=__(a+b)(a-b)__;a2+2ab+b2=__(a+b)2__;x2+5x+6=__(x+2)(x+3)__;3x2-14x+8=__(x-4)(3x-2)__.2.按要求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2)3x2+6x-24=0(用公式法).解:(1)x 1=0,x 2=-12. (2)x 1=2,x 2=-4.3.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__因式分解法__.4.如果ab =0,那么a =0或b =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即:如果(x +1)(x -1)=0,那么x +1=0或 __x -1=0__,即x =-1或__x =1__.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 2-3x -10=0; (2)5x 2-2x -14=x 2-2x +34;(3)3x (2x +1)=4x +2; (4)(x -4)2=(5-2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解答】(1)因式分解,得(x +2)(x -5)=0. ∴x +2=0或x -5=0, ∴x 1=-2,x 2=5.(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4x 2-1=0. 因式分解,得(2x +1)(2x -1)=0. ∴2x +1=0或2x -1=0, ∴x 1=-12,x 2=12.(3)原方程可变形为3x (2x +1)-2(2x +1)=0. 因式分解,得(2x +1)(3x -2)=0. ∴2x +1=0或3x -2=0, ∴x 1=-12,x 2=23.(4)移项,得(x -4)2-(5-2x )2=0. 因式分解,得(1-x )(3x -9)=0, ∴1-x =0或3x -9=0, ∴x 1=1,x 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即方程右边为0;(2)将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3)对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分别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解方程: (1)x 2-3x -10=0; (2)3x (x +2)=5(x +2); (3)(3x +1)2-5=0; (4)x 2-6x +9=(2-3x )2. 解:(1)x 1=5,x 2=-2. (2)x 1=-2,x 2=53.(3)x 1=-1+53,x 2=5-13.(4)x 1=-12,x 2=54.2.三角形两边的长是3和4,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 2-12x +35=0的根,求该三角形的周长.解:解x 2-12x +35=0,得x 1=5,x 2=7.∵3+4=7,∴x =5,故该三角形的周长=3+4+5=12.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已知9a 2-4b 2=0,求代数式a b -b a -a 2+b 2ab的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 、b 的值能求出来吗?a 、b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将a 、b 的值与已知代数式联系起来.【解答】原式=a 2-b 2-a 2-b 2ab =-2ba .∵9a 2-4b 2=0, ∴(3a +2b )(3a -2b )=0, 即3a +2b =0或3a -2b =0, ∴a =-23b 或a =23b .当a =-23b 时,原式=-2b-23b =3;当a =23b 时,原式=-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要求a b -b a -a 2+b 2ab 的值,首先要对它进行化简,然后从已知条件入手,求出a 与b 的关系后代入,但也可以直接代入,因计算量比较大,容易发生错误.本题注意不要漏解.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将方程一边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第4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利用求根公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导出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了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与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5~P1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方程x1x2x1+x2x1·x2x2-2x=00220x2+3x-4=0-41-3-4x2-5x+6=0235 6(1)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规律:__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__.(2)关于x的方程x2+px+q=0的两根为x1、x2,请用式子表示x1、x2与p、q的关系:__x1+x2=-p,x1x2=q__.2.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规律:__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__.(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x 2,请用式子表示x 1、x 2与a 、b 、c 的关系:__x 1+x 2=-b a ,x 1x 2=ca__.3.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6x -15=0; (2)5x -1=4x 2; (3)x 2=4; (4)2x 2=3x .解:(1)x 1+x 2=6,x 1x 2=-15. (2)x 1+x 2=54,x 1x 2=14.(3)x 1+x 2=0,x 1x 2=-4. (4)x 1+x 2=32,x 1x 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x 1、x 2是方程2x 2-3x -5=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x 1+x 2 ; (2)1x 1+1x 2;(3)x 21+x 22; (4)x 21+3x 22-3x 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考虑将所求代数式转化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关系.【解答】(1)x 1+x 2=32,(2)∵x 1x 2=-52,∴1x 1+1x 2=x 1+x 2x 1x 2=-35.(3)x 21+x 22=(x 1+x 2)2-2x 1x 2=294. (4)x 21+3x 22-3x 2=(x 21 +x 22 ) +(2x 22 -3x 2 )=12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先将求值式进行变形,使其含有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再求出方程的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整体代入即可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5x -3=0; (2)9x +2=x 2; (3)6x 2-3x +2=0; (4)3x 2+x +1=0. 解:(1)x 1+x 2=5,x 1x 2=-3. (2)x 1+x 2=9,x 1x 2=-2. (3)方程无解. (4)方程无解.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 解:另一根为2,m =2.【教师点拨】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 =1代入方程先求m ,再求另一个根;另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若一元二次方程x 2+ax +2=0的两根满足:x 21 +x 22 =12,求a 的值.解:a =±4.【教师点拨】由x 21 + x 22 =(x 1+x 2)2-2x 1x 2=12,再整体代入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得到答案.【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 +1)x +14k 2+1=0,且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求k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条件是什么?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的积与什么有关?【解答】∵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Δ=[-(k +1)]2-4⎝⎛⎭⎫14k 2+1≥0,x 1x 2=14k 2+1=5,∴k ≥32,k =±4.故当k =4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值应满足Δ≥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和系数的关系如下: x 1+x 2=-b a ,x 1x 2=ca.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四.小结:配方法的步骤:强化配方的步骤
五.课堂检测
(1)5X2-9x-18=0
(2)5X2=4-2x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教学设计备课时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课题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用配方法推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2.能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课堂达标
X2+2x—3=0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教学设计备课时间_________月________日
课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会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分析及
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新授
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
ax2+bx+c=0(a≠0)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
ax2+bx=-c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合
《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 (省一等奖)2022年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问题.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 2-8x+20=0 列表:x1 2 3 4 5 6 7 8 9 10 11 …x 2-8x+20…问题2.前面有关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 2+7x-44=0即x 2+7x=44 列表: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 2-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 2+7x-44=0的解.〔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回过头来看:x 2-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 2+10x+12=0的根? -4,-3,-2,-1,0,1,2,3,4.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10x+12=0的两根.例2.假设x=1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07(a+b+c)的值练习: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 2+x+a 2-1=0的一个根为0,那么求a 的值x 1 2 3 4 5 6 …x 2+7x…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以下方程的根吗?〔1〕x2-64=0 〔2〕3x2-6=0 〔3〕x2-3x=0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解:略三、稳固练习教材P33思考题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设长为xcm,那么宽为〔x-5〕cm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请根据列方程答复以下问题:〔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2〕完成下表:x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x2-5x-150〔3〕你知道铁片的长x是多少吗?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的根.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那么宽〔x-5〕<0,不合题意.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那么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2〕x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x2-5x-150 -100 -84 -66 -46 -24 0 26 54 ……〔3〕铁片长x=15cm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 平方根的意义)六、布置作业1.教材P34复习稳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方程x〔x-1〕=2的两根为〔〕.A.x1=0,x2=1 B.x1=0,x2=-1 C.x1=1,x2=2 D.x1=-1,x2=22.方程ax〔x-b〕+〔b-x〕=0的根是〔〕.A.x1=b,x2=a B.x1=b,x2=1aC.x1=a,x2=1aD.x1=a2,x2=b23.x=-1是方程ax2+bx+c=0的根〔b≠0〕,那么a cb b+=〔〕.A.1 B.-1 C.0 D.2二、填空题1.如果x2-81=0,那么x2-81=0的两个根分别是x1=________,x2=__________.2.方程5x2+mx-6=0的一个根是x=3,那么m的值为________.3.方程〔x+1〕2+2x〔x+1〕=0,那么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如果x=1是方程ax2+bx+3=0的一个根,求〔a-b〕2+4ab的值.2.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求证:-1必是该方程的一个根.3.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小明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变形,即在〔21 xx-〕2-2x21xx-+1=0,•令21xx-=y,那么有y2-2y+1=0,根据上述变形数学思想〔换元法〕,解决小明给出的问题:在〔x2-1〕2+〔x2-1〕=0中,求出〔x2-1〕2+〔x2-1〕=0的根.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b 4ac
2
(1) (2)
>0 =0 <0 ≥0
两个不相等实根 两个相等实根 无实数根 两个实数根
(3)
( 4)
应用1.
不解方程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1) x2-2kx+4(k-1)=0 (k为常数) 解:△=4 k2-16k+16 =4( k2-4k+4) =4( k-2) 2
一般形式 缺一次项
缺常数项 缺一次项及常数项
ax2 bx c 0(a 0)
ax2 c 0(a 0, b 0, c 0)
ax2 bx 0(a 0, b 0, c 0) ax2 0(a 0, b c 0)
2
特别注意:当 b2 4ac 0 时,方程无实数解;
当b 4ac 0时, 一元二次方程才有实数根.
2
b b2 4ac 3、代入求根公式 : x 2a
x2 4、写出方程的解: x1、
动手试一试吧!
1、方程3 x2 +1=2 x中, b2-4ac= 0 .
2、若关于x的方程x2-2nx+3n+4=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n= -1或4 3、练习:用公式法解方程: x2 - 2
x 8 0 2 (3) x x 1 0 2 (5) 2 x x 3 0
(1)
2
9 0 2 (4) x x 1 0 2 (6) 2 x x 3 0
(2) x
2
有两个实数根的方程的序号是( (1) (4) (6) )
没有实数根的方程的序号是( (2)(3) (5)) a、c异号,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优秀9篇】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优秀9篇】在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应用题,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大部分同学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019届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几何运动问题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5.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64 人患了流感. (1)求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2)如果不及时控制,第三轮将又有多少人被传染?
解:(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 x 个人, 由题意,得 1+x+x(1+x)=64, 解得 x1=7,x2=-9(不符合题意,舍去) . 故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 7 个人. (2)7×64=448(人). 故第三轮将又有 448 人被传染.
20% 均每次提价的百分率为______.
4.[2018· 宜宾模拟]某初级中学对毕业班学生三年来参加市级以上各项活动 获奖情况进行统计,七年级时有 48 人次获奖,之后逐年增加,到九年级毕业时 累计共有 183 人次获奖,求这两年中获奖人次的平均年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中获奖人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x, 根据题意得 48+48(1+x)+48(1+x)2=183, 1 13 解得 x1=4=25%,x2=- 4 (不符合题意,舍去). 则这两年中获奖人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25%.
(2)如果制作这面镜子共花了 210 元,求这面镜子的长和宽.
解:(2)根据题意得 240x2+180x+60=210, 整理得 8x2+6x-5=0, 解得 x1=0.5,x2=-1.25(舍去), ∴x=0.5,∴2x=1, 则镜子的长和宽分别是 1 米和 0.5 米.
7.某超市销售一种饮料,平均每天可售出 100 箱,每箱利润 120 元.为了 多销售,增加利润,超市准备适当降价.据测算,若每箱降价 2 元,每天可多售 出 4 箱. (1)如果要使每天销售饮料获利 14 000 元,则每箱应降价多少元? (2)每天销售饮料获利能达到 15 000 元吗?若能,则每箱应降价多少元?若 不能,请说明理由.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1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 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a≠0)或ax2+bx+c<0(a≠0).
【思考】 (1)不等式x2+ 2 >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吗?
【解析】原不等式转化为(x-2a)(x+a)<0. 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为x1=2a,x2=-a. ①当a>0时,x1>x2, 不等式的解集为{x|-a<x<2a}; ②当a=0时,原不等式化为x2<0,无解;
③当a<0时,x1<x2,不等式的解集为{x|2a<x<-a}. 综上,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a<x<2a};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a<x<-a}.
(2)当Δ =0时,不等式ax2+bx+c≥0(a>0)与ax2+bx+c≤0 (a>0)的解集分别是什么? 提示:R,{x|x=x1}
【素养小测】
1.思维辨析(对的打“√”,错的打“×”) (1)mx2-5x<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 ) (2)若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则不等式ax2+ bx+c>0的解集为R. ( )
(3)设二次方程f(x)=0的两解为x1,x2,则一元二次不等 式f(x)>0的解集不可能为{x|x1<x<x2}. ( ) (4)不等式ax2+bx+c≤0(a≠0)或ax2+bx+c≥0(a≠0)的 解集为空集,则函数f(x)=ax2+bx+c无零点. (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学期课时练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人教版)

专题21.29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知识要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通过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特别说明: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观察其是否是整式方程,否则一定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其次再将整式方程整理化简使方程的右边为0,看是否具备另两个条件:①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特点,不要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要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基本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基本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特别说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 −−−→降次法,再考虑用公式法.要点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1)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 注意它的使用条件为a ≠0, Δ≥0.特别说明: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2)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3)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1)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数系数;(2)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3)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要点四、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整体地、系统地审题; )0(02≠=++a c bx ax ac b 42-)0(02≠=++a c bx ax ∆ac b 42-=∆)0(02≠=++a c bx ax 21x x ,a b x x -=+21ac x x =21二是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是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3.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 (审题目,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等);设 (设未知数,有时会用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列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 (解方程,注意分式方程需检验,将所求量表示清晰);验 (检验方程的解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答 (写出答案,切忌答非所问).4.常见应用题型数字问题、平均变化率问题、利息问题、利润(销售)问题、形积问题等.特别说明: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列方程),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1、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m x m -+++=.若方程有一个根的平方等于9,求m 的值.【答案】1或-5【分析】根据题意,该方程的根可能是3或3-,分类讨论,把x 的值代入原方程求出m 的值.解:∵方程有一个根的平方等于9,∵这个根可能是3或3-,当3x =,则()93320m m -+++=,解得1m =,当3x =-,则()93320m m ++++=,解得5m =-,综上:m 的值是1或-5.【点拨】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 举一反三:【变式1】如果方程2ax 10x ++=与方程2x a 0x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求a 的值.【答案】-2【分析】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建立方程便可求解了.解:∵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22ax 1x a x x ++=--∴ax 10x a +++=∵当a=-1时两个方程完全相同,故a≠-1,∵()11a x a -+=+∴1x =-当1x =-时,代入第一个方程可得1-a+1=0解得:2a =【点拨】本题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关键在于有一个公共根的理解,从而建立方程,求得根.【变式2】 已知x =1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40=0的一个根,且a ≠b ,求2222a b a b --的值.【答案】20【分析】先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得到a+b=40,然后把原式进行化简得到=12(a+b ),再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计算;解:把x=1代入方程得a+b -40=0,即a+b=40,所以原式=()()()10222a b a b a b a b +-=+=-()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0;(2)3x (x -2)=x -2;(3)x 2-+1=0;(4)(x +8)(x +1)=-12.【答案】(1)112x +=,212x -= (2)x 1=13,x 2=2 (3)x11,x 21 (4)x 1=-4,x 2=-5【分析】(1)利用公式法解答,即可求解;(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答,即可求解;(3)利用配方法解答,即可求解;(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答,即可求解.(1)解:a=1,b=-1,c=-1∵b2-4ac=(-1)2-4×1×(-1)=5∵x即原方程的根为x1,x2(2)解:移项,得3x(x-2)-(x-2)=0,即(3x-1)(x-2)=0,∵x1=13,x2=2.(3)解:配方,得(x)2=1,∵x=±1.∵x11,x2-1.(4)解:原方程可化为x2+9x+20=0,即(x+4)(x+5)=0,∵x1=-4,x2=-5.【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用指定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5x+1=0(公式法);(2)x2-8x+1=0(配方法).【答案】(1)x1,x2(2)x1=x2=4【分析】(1)根据公式法,可得方程的解;(2)根据配方法,可得方程的解.(1)解:∵a=2,b=-5,c=1,∵Δ=b2﹣4ac=(-5)2-4×2×1=17,∵x =∵x 1,x 2 (2)解:移项得281x x -=-,并配方,得2816116x x -+=-+,即(x -4)2=15,两边开平方,得x =∵x 1=x 2=4【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配方,利用公式法解方程要利用根的判别式.【变式2】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2(23)250x +-= ∵2670x x ++=(用配方法解)∵2314x x +=. ∵222(3)9x x -=-.【答案】∵ 14x =-,21x =; ∵13x =-23x =- ∵113x =,21x =; ∵13x =,29x =. 【分析】∵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利用配方法得到2(3)2x +=,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然后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先移项得到()()22(3)330x x x --+-=,然后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解:∵()()2352350x x +++-=,2350x ++=或2350x +-=,所以14x =-,21x =;∵2692x x ++=,2(3)2x +=,3x +=所以13=-x 23x =-∵23410x x -+=,()()3110x x --=,310x -=或10x -=, 所以113x =,21x =; ∵()()22(3)330x x x --+-=,()()32630x x x ----=,30x -=或2630x x ---=,所以13x =,29x =.【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就是先把方程的右边化为0,再把左边通过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那么这两个因式的值就都有可能为0,这就能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样也就把原方程进行了降次,把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了(数学转化思想).也考查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类型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 +2)x +2k =0(1)求证:无论k 取任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一边长a =1,另两边长b ,c 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ABC 的周长.【答案】(1)见分析;(2)5【分析】(1)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转化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得出∵≥0,可得方程总有实数根;(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情况讨论求出b 、c 的长,并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检验,综合后求出∵ABC 的周长.(1)解:由题意知:Δ=(k +2)2﹣4•2k =(k ﹣2)2,∵(k ﹣2)2≥0,即∵≥0,∵无论取任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2)解:当b=c时,Δ=(k﹣2)2=0,则k=2,方程化为x2﹣4x+4=0,解得x1=x2=2,∵∵ABC的周长=2+2+1=5;当b=a=1或c=a=1时,把x=1代入方程得1﹣(k+2)+2k=0,解得k=1,方程化为x2﹣3x+2=0,解得x1=1,x2=2,不符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此情况舍去,∵∵ABC的周长为5.【点拨】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b2-4ac:∵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k.(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当k=6时,求方程的实数根.【答案】(1)k>﹣14;(2)x1=﹣3,x2=2.【分析】(1)根据判别式的意义得△=12-4×1(-k)=1+4k>0,然后解不等式即可;(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2﹣4×1(﹣k)=1+4k>0,解得:k>﹣14;(2)把k=6代入原方程得:x2+x=6,整理得:x2+x﹣6=0,分解因式得:(x+3)(x﹣2)=0,解得:x1=﹣3,x2=2.【点拨】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 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也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变式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k+1)x+2k2+2k=0,(1)求证:无论k取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等腰△ABC的一边长为a=6,另两边长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此三角形的周长.【答案】(1)见分析;(2)16或22【分析】(1)先计算判别式,将结果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再根据判别式的意义得出结论.(2)运用求根公式得到方程的两个根,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将两个根代入计算,分情况讨论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解:(1)证明:∆=[-(3k+1)]2-4×1×(2k2+2k)=k2-2k+1=( k-1)2,∵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k-1)2≥0,∵∆≥0,所以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2)x2-(3k+1)x+2k2+2k=0,因式分解得:(x-2k)( x-k-1)=0,解得:x1=2k,x2=k+1,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设b=2k,c=k+1,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若c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a、b为腰,则a=b=2k=6,∵k=3,c=k+1,∵c=4,检验:a+b>c,,a+c>b,b+c>a,a-b<c,a-c<b,b-c<a,∵a=b=6,c=4,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6+4=16;第二种情况:∵若b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a、c为腰,则a=c=k+1=6,∵k=5,b=2k,∵b=10,检验:a+b >c ,,a+c >b ,b+c >a ,b -a <c ,a -c <b ,b -c <a ,∵a=c=6,b=1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6+10=22;第三种情况:∵若a 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 、c 为腰,则b=c ,∵即:2k=k+1,解得k=1,∵a=6,b=2,c=2,检验:b+c <a ,∵a=6,b=2,c=2,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综上,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22.【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本题第二问,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类型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10x m x m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x ,2x . (1)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22121216x x x x +=+成立?如果存在,求出m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m <1;(2)m =-1【分析】(1)由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0,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m 的取值范围;(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出x 1+x 2=-2(m -1),x 1•x 2=m 2-1,由条件可得出关于m 的方程,解之即可得出m 的值.解:(1)∵方程x2+2(m -1)x +m 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4(m -1)2-4(m 2-1)=-8m +8>0,∵m<1;(2)∵原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 1、x 2,∵x 1+x 2=-2(m -1),x 1•x 2=m 2-1.∵x 12+x 22=16+x 1x 2∵(x1+x2)2=16+3x1x2,∵4(m-1)2=16+3(m2-1),解得:m1=-1,m2=9,∵m<1,∵m2=9舍去,即m=-1.【点拨】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根的判别式,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找出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m的值,注意不能忽视判别式应满足的条件.举一反三:【变式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3)x-2k+2=0(1)求证: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2)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x2+x1x2=2,求k的值.【答案】(1)见分析(2)-3【分析】(1)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可得出Δ=(k+1)2≥0,由此可证出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得到x1+x2=k-3,x1x2=-2k+2,再将它们代入x1+x2+x1x2=2,即可求出k的值.(1)证明:∵Δ=b2-4ac=[-(k-3)]2-4×1×(-2k+2)=k2+2k+1=(k+1)2≥0,∵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2)解:由根与系数关系得x1+x2=k-3,x1x2=-2k+2,∵x1+x2+x1x2=2,∵k-3+(-2k+2)=2,解得k=-3.【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1)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Δ<0⇔方程没有实数根;(4)x1+x2=-ba,x1•x2=ca.【变式2】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mx+4m2-9=0的两实数根.(1)若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1,求m的值;(2)若这个方程的一个根大于-1,另一个根小于-1,求m的取值范围;(3)已知Rt∵ABC的一边长为7,x1,x2恰好是此三角形的另外两边的边长,求m的值.【答案】(1)m的值为1或-2(2)-2<m<1(3)m m=49 24【分析】(1)把x=-1代入方程,列出m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出m的值;(2)首先用m表示出方程的两根,然后列出m的不等式组,求出m的取值范围;(3)首先用m表示出方程的两根,分直角∵ABC的斜边长为7或2m+3,根据勾股定理求出m的值.(1)解:∵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4mx+4m2-9=0的两实数根,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1,∵将x=-1代入方程x2-4mx+4m2-9=0,得1+4m+4m2-9=0.解得m=1或m=-2.∵m的值为1或-2.(2)解:∵x2-4mx+4m2=9,∵(x-2m)2=9,即x-2m=±3.∵x1=2m+3,x2=2m-3.∵2m+3>2m-3,∵231 231 mm+-⎧⎨--⎩><解得-2<m<1.∵m的取值范围是-2<m<1.(3)解:由(2)可知方程x2-4mx+4m2-9=0的两根分别为2m+3,2m-3.若Rt∵ABC的斜边长为7,则有49=(2m+3)2+(2m-3)2.解得m=∵边长必须是正数,∵m若斜边为2m+3,则(2m+3)2=(2m-3)2+72.解得m=49 24.综上所述,m m=49 24.【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根与系数关系以及根的判别式的知识,此题难度一般.类型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5、水果批发市场有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毛利)10元,每天可售出600kg.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量将减少20kg.(1)若以每千克能盈利17元的单价出售,求每天的总毛利润为多少元;(2)现市场要保证每天总毛利润为7500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求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3)现需按毛利润的10%缴纳各种税费,人工费每日按销售量每千克支出1.5元,水电房租费每日300元.若每天剩下的总纯利润要达到6000元,求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答案】(1)每天的总毛利润为7820元;(2)每千克应涨价5元;(3)每千克应涨价15元或203元【分析】(1)设每千克盈利x元,可售y千克,由此求得关于y与x的函数解析式,进一步代入求得答案即可;(2)利用每千克的盈利×销售的千克数=总利润,列出方程解答即可;(3)利用每天总毛利润﹣税费﹣人工费﹣水电房租费=每天总纯利润,列出方程解答即可.(1)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可售y千克,设y=kx+b,则当x=10时,y=600,当x=11时,y=600﹣20=580,由题意得,10600 11580k bk b+=⎧⎨+=⎩,解得20800kb=-⎧⎨=⎩.所以销量y与盈利x元之间的关系为y=﹣20x+800,当x=17时,y=460,则每天的毛利润为17×460=7820元;(2)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由(1)可得销量为(﹣20x+800)千克,由题意得x(﹣20x+800)=7500,解得:x1=25,x2=15,∵要使得顾客得到实惠,应选x=15,∵每千克应涨价15﹣10=5元;(3)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由题意得x(﹣20x+800)﹣10%x(﹣20x+800)﹣1.5(﹣20x+800)﹣300=6000,解得:x1=25,x2503 =,则每千克应涨价25﹣10=15元或503-10203=元.【点拨】此题主要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找出题目蕴含的数量关系,理解销售问题中的基本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所示,有一面积为150m2的的长方形养鸡场,鸡场边靠墙(墙长18米),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长为35m,求鸡场长和宽各是多少?【答案】鸡场的长与宽各为15m,10m.【分析】设养鸡场的宽为xm,则长为(35﹣2x)m,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即可;解:设养鸡场的宽为xm,则长为(35﹣2x)m,由题意得,x(35﹣2x)=150,解这个方程:x1=7.5,x2=10,当养鸡场的宽为x1=7.5 时,养鸡场的长为20m不符合题意,应舍去,当养鸡场的宽为x 2=10m 时,养鸡场的长为15m ,答:鸡场的长与宽各为15m ,10m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多数人不能外出,网络销售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种销售方式.某乡镇贸易公司因此开设了一家网店,销售当地某种农产品.已知该农产品成本为每千克10元.调查发现,每天销售量()kg y 与销售单价x (元)满足如图所示的函数关系(其中1040x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销售单价x 为多少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6000元?【答案】(1)15750=-+y x ;(2)当销售单价为30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6000元.【分析】(1)设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销售单价为10元时,销售量为600kg ,销售单价为40元时,销售量为150kg ,代入熟知求得k 、b 的值即可求得解析式;(2)每天的销售利润等于每千克的销售利润乘以销售量列式求解.解:(1)根据题意:销售单价为10元时,销售量为600kg ,销售单价为40元时,销售量为150kg ,设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则可得:6001015040k b k b =+⎧⎨=+⎩, 解得:15750k b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15750=-+y x ;(2)根据题意可知每天的销售利润为:0()1015750600)(x x --+=2609000,x x ∴-+=解得:1230x x ==;答:当销售单价为30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6000元.【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以及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结合属性结合的思想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明确每天的销售利润等于每千克的销售利润乘以销售量是解题的关键.类型六、一元二次方程的几何应用6、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90B ∠=︒,5AB cm =,7BC 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 s 的速度移动.当P 、Q 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则同时停止运动.(1)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24cm(2)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Q 的长度等于? (3)PQB △的面积能否等于27cm 请说明理由.【答案】(1)1秒;(2)3秒;(3)不能,理由见分析【分析】(1)设P 、Q 分别从A 、B 两点出发,x 秒后,AP=xcm ,PB=(5-x )cm ,BQ=2xcm ,则∵PBQ 的面积等于12×2x (5-x ),令该式等于4,列出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解;(2)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看∵PBQ 的面积能否等于7cm 2,只需令12×2t (5-t )=7,化简该方程后,判断该方程的24b ac -与0的关系,大于或等于0则可以,否则不可以.解:(1)设经过x 秒以后,PBQ △面积为24(0 3.5)cm x <≤,此时=AP xcm ,()5BP x cm =-,2=BQ xcm , 由142BP BQ ⋅=,得()15242x x -⨯=, 整理得:2540x x -+=,解得:1x =或4(x =舍),答:1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24cm ;(2)设经过t 秒后,PQ 的长度等于由222PQ BP BQ =+,即2240(5)(2)t t =-+,解得:t=3或-1(舍),∵3秒后,PQ 的长度为;(3)假设经过t 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27cm , 即72BQ BP ⨯=,()2572t t -⨯=, 整理得:2570t t -+=,由于24252830b ac -=-=-<,则原方程没有实数根,∵PQB △的面积不能等于27cm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关键在于理解清楚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判断某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等于一个值,只需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判断该方程是否有解,若有解则存在,否则不存在.举一反三:【变式1】 已知:如图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 ,AD=6cm ,动点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点P 以3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一直到达点B 为止,点Q 以2cm/S 的速度向点D 移动(1)P ,Q 两点从出发点出发几秒时,四边形PBCQ 面积为33cm²(2)P ,Q 两点从出发点出发几秒时,P ,Q 间的距离是为10cm .【答案】(1)5秒;(2)P,Q两点出发85秒或245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分析】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PB=(16-3t)cm,CQ=2tcm.(1)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cm2,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2)过点Q作QM∵AB于点M,则PM=|16-5t|cm,QM=6cm,利用勾股定理结合PQ=10cm,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取其较小值即可得出结论.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PB=(16-3t)cm,CQ=2tcm.(1)依题意,得:12×(16-3t+2t)×6=33,解得:t=5.答: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5秒时,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cm2.(2)过点Q作QM∵AB于点M,如图所示.∵PM=PB-CQ=|16-5t|cm,QM=6cm,∵PQ2=PM2+QM2,即102=(16-5t)2+62,解得:t1=85,t2=245.答:P,Q两点出发85秒或245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2)利用勾股定理,找出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变式2】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 cm/s 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 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 s.问:(1)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2)是否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答案】(1)2秒或4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2)不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分析】(1)设x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PB,QB的长,再利用∵PBQ的面积等于8列式求值即可;(2)假设存在t使得∵PDQ面积为26cm2,根据∵PDQ的面积等于26cm2列式计算即可.解:(1)设x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AP=x,QB=2x.∵PB=6-x.∵(6-x)·2x=8,解得x1=2,x2=4,故2秒或4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2)假设存在t使得∵PDQ的面积为26 cm2,则72-6t-t(6-t)-3(12-2t)=26,整理得,t2-6t+10=0,∵Δ=36-4×1×10=-4<0,∵原方程无解,∵不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表示出△PBQ的的两条直角边长是解决本题的突破点;用到的知识点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两直角边积的一半.本题也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和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类型七、一元二次方程的拓展应用6、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60x x k -+=的一个根是2,另一个根2x .(1)若直线AB 经过点()2,0A ,()20,B x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AB 的图象,P 是x 轴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 ,使ABP ∆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 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24y x =-+;(2)存在,点P 的坐标为()8,0-或()0,0.【分析】(1)将x=2代入方程求出k=8,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2x =4,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x+b (0k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2)分情况求解:第一种:AB 是斜边,∵APB =90°,得到点P 与原点O 重合;第二种:设AB 是直角边,点B 为直角顶点,即∵ABP =90°,设P 的坐标为(x ,0),根据222AP BP AB =+, 22222424(2)x x +++=-, 解得x=-8,求出点P 的坐标;第三种:设AB 是直角边,点A 为直角顶点,即∵BAP =90°,由点P 是x 轴上的动点,得到∵BAP >90°,情况不存在.解:(1)当x=2时,方程为22120k -+=,解得k=8,∵2+2x =6,∵一元二次方程为2680x x -+=的另一个根2x =4.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x+b (0k ≠),∵直线AB 经过点A (2,0),B (0,4),∵204k b b +=⎧⎨=⎩, 解得k=-2,b=4,直线AB 的解析式:y=-2x+4;(2)第一种:AB 是斜边,∵APB =90°,∵∵AOB =90°,∵当点P 与原点O 重合时,∵APB =90°,∵当点P 的坐标为(0,0),∵ABP 是直角三角形.第二种:设AB 是直角边,点B 为直角顶点,即∵ABP =90°,∵线段AB在第一象限,∵这时点P在x轴负半轴.设P的坐标为(x,0),∵A(2,0),B(0,4),∵OA=2,OB=4,OP=-x,∵222224=+=+,BP OP OB x22222=+=+,AB OA OB24222=+=-.AP OA OP x()(2)∵222=+,AP BP AB∵22222x x+++=-,424(2)解得x=-8,∵当点P的坐标为(―8,0),∵ABP是直角三角形.第三种:设AB是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即∵BAP=90°.∵点A在x轴上,点P是x轴上的动点,∵∵BAP>90°,∵∵BAP=90°的情况不存在.∵当点P的坐标为(―8,0)或(0,0)时,∵ABP是直角三角形.【点拨】此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分类讨论问题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阅读下面材料: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它通常用字母d表示,我们可以用公式(1)2n nS na d-=+⨯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公式中的n表示数的个数,a表示第一个数的值,)例如:3+5+7+9+11+13+15+17+19+21=10×3+10(101)2-×2=120.用上面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计算:2+8+14+20+26+32+38+44+50+56+62+68+74+80+86+92+98+104+110+116(2)某县决定对坡荒地进行退耕还林.从2009年起在坡荒地上植树造林,以后每年植树后坡荒地的实际面积按一定规律减少,下表为2009、2010、2011、2012四年的坡荒地面积的统计数据.问到哪一年,可以将全县所有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答案】(1)1180;(2)到2017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分析】(1)根据题意,由公式(1)2n nS na d-=+⨯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即可得到答案;(2)根据题意,设再过x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解:(1)由题意,得6d=,20n=,2a=,∵(1)2n nS na d-=+⨯,∵20(201)22062S-=⨯+⨯401140=1180=+;(2)解:设再过x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根据题意,得1200x+(1)2x x-×400=25200,整理得:(x﹣9)(x+14)=0,∵x=9或x=﹣14(负值舍去).∵2009+9-1=2017;答:到2017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题意,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题.【变式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关于x 的方程121x x +=的解是1x =;222x x +=的解是2x =;323x x +=的解是3x =;222x x --=(即222x x -+=-)的解是2x =-. (1)请观察上述方程与其解的特征,x 的方程2(0)m x m x m+=≠与上述方程有什么关系?猜想它的解是什么,并利用“方程的解”的概念进行验证.(2)由上述的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可得到以下结论:如果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未知数倒数的a 倍与这个未知数的1a 的和等于2,那么这个方程的解是x=a.请用这个结论解关于x 的方程:2212(1)x a a x a+=+--. 【答案】(1)普遍形式,x m =.(2)x =【分析】 ∵观察一系列方程的解得出一般性规律,即可得到所求方程的解;∵方程变形后,利用得出的规律即可求出解.解:(1)由已知中,121x x +=的解是1x =, 222x x +=的解是2x =, 33x x +的解是3x =, 222x x --=的解是2x =-. ⋯ 归纳可得方程2m x x m+=的解是x m =, 将x m =代入得: 左边112m m m m=+=+=, 故m 是方程2m x x m +=的解, (2)2212x a x a +=+-可化为:2212x a x a-+=-, 由(1)中结论可得21x a -=,即21x a =+,∴=x【点拨】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属于规律型试题,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课时6.一元二次方程
【课前热身】
1. 一元二次方程022xx的根是( )
A. x1=0,x2=-2 B. x1=1,x2=2
C. x1=1,x2=-2 D. x1=0,x2=2
2. 一元二次方程0182xx配方后可变形为( )
A. 1742x B. 1542x
C. 1742x D. 1542x
3.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442cxx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则c的值是( )
A. -1 B. 1 C. -4 D. 4
4. 若方程0122xx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x1+ x2- x1 x2的值为___ __.
5. 某小区2014年绿化面积为2000平方米,计划2016年绿化面积要达到2880平方米.如果
每年绿化面积的增长率相同,那么这个增长率是_ ____.
6. 解方程:01432xx
【知识梳理】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
(2)一般形式:02cbxax (a,b,c为常数且a≠0),其中a是二次项系数;b是
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求根公式
(1)解法: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
(2)求根公式:aacbbx242 (acb42≥0)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02cbxax (a≠0)的根的判别式为acb42,通常用符号“Δ”
表示,即Δ=acb42.
当Δ>0时,方程02cbxax (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方程02cbxax (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
当Δ<0时,方程02cbxax (a≠0)无实数根.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2cbxax (a≠0)有两个实数根x1,x2,则
abxx21,a
c
xx
21
.
(2)(简易形式)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2qpxx的两个实数根x1,x2,则
pxx21,qxx
21
.
【例题讲解】
例1 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31022xx (2)22213xx
例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1212xx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a的取值
范围是( )
A. a>2 B. a<2 C. a<2且a≠1 D. a<-2
例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222mxx有两个实数根.
(1)求实数m的最大整数值;
(2)在(1)的条件下,方程的实数根是1x,2x,求代数式212221xxxx的值.
例4如图,一农户要建一个矩形猪舍,猪舍的一边利用长为12m的住房墙,另外三边用25m
长的建筑材料围成,为方便进出,在垂直于住房墙的一边留一个1m宽的门,所围矩形猪舍
的长、宽分别为多少时,猪舍面积为80m2?
3
【中考演练】
1. 用配方法解方程0522xx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612x B. 612x C.922x D. 922x
2. 小华在解一元二次方程22xxx时,只得出一个根1x,则被漏掉的一个根是
( )
A.0x B. 2x C. 3x D. 4x
3.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2212xxk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
是( )
A. k>21 B. k≥21 C. k>21 且k≠1 D. k≥21 且k≠1
4.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22aaxx的两根的平方和是5,则a的值是( )
A. -1或5 B. 1 C. 5 D. -1
5. 已知a是一元二次方程012xx较大的根,则下面对a的估计正确的是( )
A.0<a<1 B.1<a<1.5 C.1.5<a<2 D.2<a<3
6.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
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设比赛组织者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x满足的方程为
( )
A. 28121xx B. 28121xx
C. 281xx D. 281xx
7.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32axx有一个根是-1,则a=__ _.
8. 已知实数m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0132xx的一个根,则代数式
2622mm
的值为_ ___.
9. 如图,在□ABCD中,AE⊥BC于E,AE=EB=EC=a,且a是一元二次方程
0322xx
的根,则□ABCD的周长是___ ___.
10. 如图,某小区规划在一个长30m、宽20m的长方形ABCD上修建三条同样宽的通道,使
其中两条与AB平行,另一条与AD平行,其余部分种花草.要使每一块花草的面积都为78m2,
那么通道的宽应设计成多少m?设通道的宽为x m,由题意列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第9题图 第10题图
4
11.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025322x (2) xxx2223
(3) xx3122
12. 某旅行社的一则广告如下:我社组团去龙湾风景区旅游,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
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
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 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现计划
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