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案设计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品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境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联系时代背景,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探究主旨。

3.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环境变化与人物形象变化与人物命运变化的联系。

2.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

3.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上一次看到有同学的随笔写的是关于对记忆中公园里卖糖画老爷爷的怀念,觉得如今再去公园见不到从前的那种画面而感到内心的失落。我认为这位同学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触感是很细腻的,她能感受到外界的某种变化,并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有写作人的敏感。而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基于作家对于社会的敏感和警醒,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一样。

二、作者介绍。

高尔斯华绥: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重要的作品:《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

作品风格: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

三、创作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开始追求享乐时髦,用金钱和利益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

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使商品质量下降。而实实在在的传统的手工业,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让人们无限怀恋。高尔斯华绥在《品质》中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助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这个社会背景与当前的中国有其相似之处。

四、文本分析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叙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导致生意越来越来清淡,以致最后饿死。

主要围绕“格斯拉先生对于靴子品质的追求和坚守”来写的。

有些同学在给我的问题当中有对于最后格斯拉先生饿死感到怀疑,认为为了追求品质而饿死,实在是有些夸张了,显得不真实。→①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作者不过是塑造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典型人物。

②读了文章我们就会了解到做靴子对于格斯拉先生而

言并不是单纯的谋取生存的工作,而是狂热的爱好与理

想,甚至是一种信仰。

*(二)梳理整篇小说,然后从整篇文章的发展中再来看人物的命运的变化,从而探究小说的主旨。

(1-2)“我”对于这个靴子店的一个整体的回忆。

(3-11)“我”第一次去格斯拉先生那里定做靴子,我对他以及他的手艺和他的店铺的初步认识。

(12-21)“我”因为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出了问题而去找他,他很负责,如果修不好,他就不收“我”的钱。

(22-27)“我”穿着在大公司买的靴子去格斯拉先生那里订货。

Q:这里的“我”的心理该如何解读?

“我”用夸张的言行来夸赞格斯拉先生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还伸出脚来给他看看,其实

是因为“我”内心充满不安、惶恐甚至是愧疚,这种愧疚来源于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价值观的背叛,对自己理想追求的背叛。

(28-53文章篇幅最长)“我”去格斯拉先生的小店定做鞋子,发现他的人和他的店都发生了骤变。(原因是什么?)

(54-67)“我”自上次订靴子后再一次来到格斯拉先生的店铺,他已失了所有店铺,最终因为做靴子而饥饿致死。

上次交上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选取1-2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8分钟左右)

1. 小说以《品质》为题,其中的内涵有哪些?

(1).靴子品质好(从人物的直接感受来写靴子品质之高。2、7、27、30、42、44、47、53、54、64、66、67)

:太美观模范品经穿格外经穿更结实最好顶好

(2).人的品质好

a.描写(“我”所见所闻之他:4、5、6、8、10、26、28、40、41、43、52)

几次所见之他,是否有变化?

他的生活境况越来越难,人也越来越衰老了。

b.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它的变化。(店铺外貌,内设,以及大小)

两间打通的铺面→ 28小节只剩一间铺面→一间店铺都没有

格斯拉是一个穷苦的鞋匠,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在对待靴子的问题上,他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注重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把经久耐穿当作靴子的生命。总之,这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诚信至上,极为本分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品质”的含意有三层:一是指靴子的品质结实、美观、漂亮,穿着舒服;二是指靴匠的品质勤劳、朴实、诚信、敬业、忠于职守,对技术精益求精;三是指“我”同情、悲悯,甚至崇敬底层劳动者的品质。

个人的绝望挣扎与时代浪潮般的冲击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Q:整篇小说中不变的是?

是格斯拉对于品质的追求,是他对于这个理想的热爱。

是靴子的品质。

(2、8、28、54、55)

c.文中笔墨大多都是在写格拉斯先生,所以写他哥哥以及他哥哥的死有何用意?文章在(5、

34、35、36、39、40、41、51)

格斯拉兄弟都是注重品质的有着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在小说中“我”提起他们兄弟二人很像,这种像一方面是容貌上的相似,另一方面也是人物品质的相似。

第5段:“他哥哥虽然由于辛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第36段“我”把格斯拉先生误认为他哥哥“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他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哥哥的命运暗示着格斯拉的结局)哥哥去世的原因:①“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这有何尝不是格斯拉的自我剖析,烘托)②“他失掉了另外一间店铺,心里老是想不开”(格斯拉用很平静的语言来讲失掉店铺的事情,他并不是很在乎店铺,他在乎的只有靴子;对比)

例子:《红楼梦》中晴雯和黛玉,“晴为黛影”。黛玉是十二金钗正册之首,晴雯是副册之首。王夫人评价晴雯的容貌说的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先是小丫鬟错认黛玉为晴雯之鬼魂,后宝玉在与黛玉探讨“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时无意对着黛玉念改过的那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表面上是在祭奠晴雯,实则是在生祭黛玉,也暗示着黛玉的命运最终将走向死亡,和这里的格斯拉兄弟有相同之处。

3.格斯拉先生的客户(在第6小节出现有何作用?)

其实来他店里的客户能有这种感受,说明了他们对于格斯拉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认同,从侧面烘托出格斯拉这种高尚的品质。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时代所裹挟前进,在这样一个追求新潮与便捷的时代,品质已不是主流,而坚守品质的人也终将遭到淘汰。

4.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55-66通过员工的独白让我们深入了解格斯拉先生对于品质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也点明造成格斯拉先生悲剧命运的原因)

在整篇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在“我”和格斯拉先生之间发生的,只有最后一次的对话是“我”与这位“长着英国面貌的年轻人”的。而“我”或者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此之前对于格斯拉先生的所有了解都是基于“我”的回忆,除了他的死。格斯拉先生饥饿而死的悲惨遭遇,通过这个年轻人叙述出来,显得更加讽刺而令人警醒。同时和前面第2小节的“只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