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学勤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在古文字学方面李学勤有着突出的成就,比如在甲骨文断代和西周甲骨文方面他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下面就是对其成就的简单列举。
第一,他认为21世纪的甲骨学,应该属于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阶
段,需要着力探索的,所以他列举出了了下列七个课题。
一,文字的研究
甲骨的鉴定研究,由文字的辨识考释开始。文字的释读,始终是甲骨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已发现的甲骨文,究竟有多少不同的字,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这是因为进行统计的各家,在哪些字形是异体别构这一方面,理解互相不同。不过无论如何,把数量推断在4000至5000之间,是妥当的。在这4000至5000个字里面,得到释读并为大家所公认的不及一半,所以他认为考释文字仍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没有释读的字,不少是比较希见的人名、地名。尽管有人说,释出一个字,好像发见一颗行星,但这样的字能否考定,究竟关系较小。至于一些甲骨文中的常用字,有没有正确释读,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裘锡圭先生近年释出宾组卜辞内的“皿”字1,不仅好多文句的难点涣然冰释,还促进了月食记录的顺利推算2。有计划地将这一类字选出释读,会对学科前进多所裨益。
释读古文字,一般就是说明该字相当后世的某字,这便要指出其间字形演变的联系,有时也涉及音和义的演变。不能说明这种联系,释读即缺乏可信的基础。以往释读甲骨文字,总是从具体的卜辞里某个字出发,寻找其与后世文字的关系。考虑到商代晚期文字已具备成熟的系统,今后不妨试以后世的文字为起点,追溯其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作何形体,揣想必能有不少收获。
二,卜法、文例的研究
他认为甲骨本身是古代占卜的遗物,甲骨文除去极少例外,都是占卜过程的记录。因此,如果没有对甲骨占卜产生变化的历史及其操作方法的理解,便不能真正认识甲骨和甲骨文。
用甲骨来占卜的习俗,早在殷墟时期以前即已流行,于商亡以后也仍长期存在,只是在殷墟把占卜记录刻于甲骨上的风气特别兴盛而已。
研究甲骨卜法,关系到怎样读甲骨上面的占卜记录即卜辞。三四十年代,有些学者根据传世文献,对照甲骨实物,曾经做过很好的探讨。
1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香港中文大学《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
2张培瑜:《甲骨文日月食与商王武丁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3期。
怎样读卜辞,就是甲骨学者说的“文例”问题。从备取和修治甲骨开始的占卜操作,各个环节如何记录在甲骨上面,一版上的卜辞彼此有什么关系,不同版上的卜辞互相又可能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文例”,对于甲骨研究均非常重要。
三,缀合、排谱的研究
早有学者指出,甲骨大多分裂破碎,“为求文例的研究,及窥见卜辞的完整记载, 甲骨缀合实为最急切最基本的工作”3。原属同版的甲骨碎片联接复原,称为缀合;本相关联的不同版甲骨的排比连属,则称为排谱。
他一直认为,最需要也最值得做缀合、排谱这种整理工作的,是1936年小屯村北发现的YH127坑卜甲4。这坑卜甲本有“完整之龟版三百余件,惜亦因第二次大战,辗转运输,又复破碎”5。50年代以来,有《殷虚文字缀合》、《殷虚文字丙编》等等缀合成果,在《甲骨文合集》里联缀也很多,可是三百余版的原貌尚未恢复。最近著录此坑的《殷虚文字乙编》已有新版及补编,坑层记录亦已发表,彻底整理这坑卜甲的条件业已成熟。
YH127坑卜甲有与《乙编》以外碎片拚合的事例,如胡厚宣先生缀合的“四方风名”腹甲上半部,《殷虚文字缀合》中收录的于省吾先生旧藏腹甲等。唐兰先生旧藏的两版刻兆整龟6,很像此坑所出。50年代初,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的一匣甲骨,也有可与YH127坑卜甲(如《乙编》4810)缀合的。这些材料的出现都较晚。此外,YH12卜甲有无与以往著录缀合或同文之例?有无与胛骨同文或系联之例?都是与认识该坑性质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能证明该坑确是武丁一段时期卜辞的全部,以之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价值即大为增高。
在村中、南系卜辞中,特别值得做缀合、排谱整理的,是近年大家讨论很多的历组卜骨。如所周知,这种内容十分丰富的卜辞多见于《库方》与《金璋》(《英藏》)《甲编》(三次)、《宁沪》(清华)、《明后》(《明续》)、《怀特》、《京都》等著录,前几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所收尤多,其年代集中于武丁晚世到祖庚。只要着手,重要成果不难取得。
四,礼制的研究
甲骨文所反映礼制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7。其实《周礼》设有《大卜》专章,占卜原系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占卜的内涵也无不属于当时礼制。我国夏商周三代,礼制一脉相承,对于其间沿革的关系,孔子曾作讨论,叹息因为文献不足,“殷礼”已不足征。甲骨的出现,使佚亡无存的殷礼有了大量的材料依据,无怪乎罗振玉收藏甲骨,就自号为“殷礼在斯堂”了。
由礼制角度研究,可以为解读甲骨提供新的启示。近期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指出当时卜法存在两个系统,卜官亦有左右之别。这使人联想到上述《周礼·大卜》所云“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被认为是夏商周三代卜法故商代应有两种卜法并存。殷墟也有商末周人卜法的实例,如1950年四盘磨出土的卜骨、1980年清理出的卜甲8,足证所谓“三兆之法”并非全属子虚。
商周礼制的同异,自王国维撰《殷周制度论》以来,已成为古代研究中的一大问题。1984年,在安阳召开“全国商史讨论会”,我曾提交论文,以殷墟所出二祀其卣铭文,与1948年洛阳所出周初的保尊、卣铭文对比,说明两者均记殷见之礼,彼此类同,可见商周礼制实际是
3曾毅公:《甲骨缀合编》,陈梦家序,修文堂,1950年。
4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第99—101页
5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291页。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图版拾玖,中华书局1988年版。
7王宇信:《甲骨学通论》,李学勤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8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