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学生姓名朱玉娜指导教师査爱霞
系(部)外语系专业五年制英语教育班级 053学号 *********
提交日期2010年 3月 24 日答辩日期 2010 年月日
2010 年 3 月 24 日
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论文提纲
前言
一、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简述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抑扬格)。

二、“夏日”意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将友人比作鲜花翠草、和风细雨等静态实物,也没有将友人的五官、肢体逐个作以细致的比喻,然后堆砌成章,却匠心独运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夏日(summer’s day)意象。

三、人文主题
诗的主题是表达“唯有文学可以与时间抗衡;文学既是人所创造的业绩,因此这里又是宣告了人的伟大与不朽”。

人本主义是莎士比亚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结束语
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朱玉娜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五年制英语教育053班)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是作者艺术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结晶。

本文着重分析贯穿于该诗中的“夏日”意象,笔者认为作者通过解构这一意象热情真挚地赞颂美,赞颂文学,归根结底是在赞颂人的智慧、人的伟大与不朽,从而清晰地表达了其深刻的人文主题。

关键词: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意象;主题
前言
世界文坛巨擘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在其22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为世人奉献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

其十四行诗则以其雅俗共赏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深邃悠远的思想,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十四行诗中的第18首是莎氏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人传诵的一首,评论众多。

笔者认为该诗通过“夏日”意象表达其深刻的人文主题。

一、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简述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1]
参考译文:
我能否把你比做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乱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恒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踟蹰,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2]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抑扬格)。

韵式与彼特拉克的诗有所不同,不再是4-4-3-2结构,而是4-4-4-2结构,韵脚排列形式是abab cdcd efef gg。

而且有的论者认为莎士比亚许多十四行诗都有鲜明的起、承、转、合。

该诗中,头四行是“起”,表明他所歌颂的年轻友人的不同凡响的美丽;中间四行是“承”,讲岁月无常,青春难驻;后四行是“转”,宣告虽然别人的美貌难以存留,可他所爱的人却可以通过他的不朽的诗篇来得以永存;最后两行是“合”,是对一首诗所作的小结。

以富有思辨的语言总结了人类、诗歌艺术以及所歌颂对象之间的关联:只要人类尚有生息,歌颂你的诗篇就会流传,而正是这些永久流传的诗篇使得你的生命与美丽可以与时间抗衡,得以永存。

二、“夏日”意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将友人比作鲜花翠草、和风细雨等静态实物,也没有将友人的五官、肢体逐个作以细致的比喻,然后堆砌成章,却匠心独运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夏日(summer’s day)意象。

英国的夏季大别于中国的酷暑,颇似中国春季的莺飞草长,绿意盎然,却又别具特色。

“英国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之季”[3],“三月风,四月雨,带来五月的花”,五月之后便迎
来英国最为赏心悦目的夏季:湿润的海风,清爽的空气,拨云见艳阳,玫瑰吐芳华。

然而英国的夏天又极为短暂,不历一月便已呈花褪残红之态;除此之外,英国夏季的天气变幻无常,时而阳光明媚,转而又阴云笼罩。

莎士比亚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英国的夏日。

并借“英国夏日”这一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的形象。

这个人千娇百媚(“五月的娇花嫩瓣”),但却容颜易逝(“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而又性格乖张(“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在解构“英国的夏日”这一美玉有瑕的生动意象之上,诗人逐步建构友人的完美形象。

全诗中直接赞誉友人的词汇只有lovely、temperate,而从第三行至第八行都在解构人们共识下完美的英国夏日:完美的夏日并不完美,我的友人才完美。

第一句欲将夏日比作友人,乃因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常年为云雨叨扰,清朗多姿的夏日便成为公认的美的化身,此句是以夏日的美来比喻友人风华绝代的形象美。

第二句却急转而下,只借“more”字,既破而立。

英国夏日的风云突变,难以琢磨怎能与友人可爱(lovely)温婉(temperate)的性情相比,我的友人娴静却不阴郁,活泼而无嚣张;绝不似“英国的夏日”的喜怒无常而令人束手无策。

诗人眼中的友人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然而正如英国的夏日一样“狂风会吹乱五月的娇花嫩瓣,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世界上所有的美丽事物“总会失去美而凋落,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内外兼修的友人亦会同因无法抗拒难测的运数和无情的时光而难以完满吗?第九句至第十一句诗人逐一回答了这一疑虑,“永恒的夏天决不会凋枯”对应“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象”对应“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对应“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诗人为何如此狂妄
敢与时间抗衡?原因便在十二句“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而如此自信是因为坚信“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由此一个完美的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是可与时间抗衡的不朽的美。

三、人文主题
人文主义是十四行诗的核心主题。

莎士比亚从不同方面高度赞扬了人类伟大与不朽,表达了对友人及爱人的赞美与热爱,对人类爱情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无限崇敬。

人本主义是莎士比亚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以人为本,莎士比亚相信人是自然世界存在的根本,自然的人一旦不存在,也就没有了一切。

自然世界的存在,有赖于自然人的代代相传。

第1至17首中,诗人一遍遍地劝告爱友,一定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凋零,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代。

”“没什么抵挡住时光的毒手,除了生育,当他来要把你拘走。

”诗人又一次次地警告爱友:“照照镜子,告诉你那镜中的脸庞,说现在这脸庞儿应该另造一副;如果你不赶快为它重修殿堂,就欺骗世界,剥掉母亲的幸福。

”“你独身就一切皆空”。

如果前十七首诗中,诗人劝说友人以传宗接代的方式使青春永驻,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赞颂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人这一杰作的话,那么莎士比亚在第18首诗中却是彻底摆脱了束缚,站到人文主义的新高度,热情地赞颂人类的杰作——文学。

“文学既是人所创造的业绩,因此这就也是宣告人的伟大与不朽”[4],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赞颂文学也就是赞颂人的智慧与伟大。

此处值得注意的还有诗人的逻辑。

“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以“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为前提。

呼吸(breathe)和看得见(see)只是具备了可以阅读的生理条件而已。

并不是每个体健目明的人都有能力完成阅读,知识才是前提所在。

在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因果关系中,实则透露出诗人的价值取向。

诗人从来就把诗歌、文学视同生命。

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赞颂了友人的美貌与性情,着力刻画一个完美的人的形象,却独不提他的学识,难道友人胸无点墨?显然不是,诗人并未言及是因为并无言及的必要。

换言之,在莎士比亚关于人的概念里,知识是必备的素养。

因此莎士比亚赞美的人又首先是有知识、善思考的理性的人。

结束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坛中一座巍峨的高峰,他不仅在英国诗坛,而且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保持崇高的地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在解构“英国夏日”这一略带瑕疵的意象的同时,完成了对友人完美形象的塑造。

赞誉之至却无溢美夸饰之辞,破中有立,令人回味无穷。

而莎士比亚热情地赞颂美,赞颂文学的力量,抒发真实而真挚的情感,归根结底是在赞颂人的智慧,人的伟大与不朽,呼应了其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认识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蕴涵的巨大潜力,而莎士比亚正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因其艺术之美的震撼力以及人文主义关怀引起的共鸣,超越了时空,被赋予了普遍意义,从而“不属于一个
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5]。

参考文献
[1]吴笛:《世界名诗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杨岂深,孙铁:《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4]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5]谈赢洲:《莎评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Interpret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18th
Zhu Yuna
(PEE053,Jieyang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Shakespeare's sonnets 18th was the artistic attainments of the author and the product of deep thinking.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sed the “Summer”Image which ran through the poem, by desconstructing this Image,the author paid earnest and sincerely tribute to the beauty and the litrerature. In the last analysis, I believe that this article was a tribute to human's wisdom, greatness and immortality, which clearly expressed its deep cultural theme.
Key words: Shakespeare; sonnets 18th; Image; the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