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
本文从语篇分析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语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翻译
一、概述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穆雷评价说,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在于汉语重归纳、而英语重分析与具体。
杨振宁也持相似的观点: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模糊、朦胧和宽泛,而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准确和具体。
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
”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翻译时既要分析英汉语篇的外在结构,又要透彻理解其深层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译文做到文字精炼、完整,句式精悍、富有寓意,体现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二、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组织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
他指出:“英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而汉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从而来表明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外在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 到“集” 的语言组织手段。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意合也称“隐性” 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
意合体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在论及翻译策略时,连淑能指出,“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
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
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连淑能1993:58)。
形合意合并不彼此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各有侧重,二者的作用绝不可等量齐观。
三、英汉语篇的形合与意合特点比较
在英汉语篇对比中,无论从词法还是句法上来分析,学者们对英汉语中形合和意合研究有一致的看法:英语注重语法的显性,汉语注重语法的隐性。
英语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因此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汉语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故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一)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往往通过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式的,多样的。
英语中存在着表示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词和关系词,譬如转折、因果、目的、让步等。
而汉语中虽也有连词,却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
(二)汉语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简明紧凑,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往往是隐含的。
(三)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们常将英语句子比作树木结构,将汉语句子比作竹子结构。
英语句子中充满了从属结构,从属结构可比作“枝杈”;汉语的句子充满了并立分句,分句之间用逗号分开,直直的,没有“枝杈”,像根柱子。
汉语的这些并立分句常被称作“流水句”。
英语句子的树木结构是英语的形合在语义层次表现上的具体体现。
汉语句子的竹子结构是汉语的意合在语义层次表现上的具体体现。
例如:
文化特色和个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和珍贵的标志,历史文化名城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极大的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ly-significant cities,whose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individuality are their unique and invaluable symbols,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ir cultures.
在以上例句中,原文表面形式上看是一个并立句,但译者将其译成了带有关系分句(定语从句)的主从复杂句,其理由就是将汉语中的隐性意义层次转化为英语中用结构形式体现的显性意义层次。
根据英文通过主句来表示意义重心,用从属结构来表示非意义中心的规则,应将它作为从属结构译出,将传递主旨信息的句子作为主句译出。
因此,在汉译英中,应仔细分析汉语原文中的语义层次,将其次要的信息转化为从属结构,使汉语原文中的语义层次在英语译文中得到正确的体现,达到“等
效翻译”的目的。
四、英汉语篇互译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而汉语重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
因此英语语篇汉译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语语篇英译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故本文提出从形合意合的角度翻译英汉语篇的三项原则与相应的翻译方法:
(一)形异意合:意译法
对这类英汉语篇进行翻译时,切忌望“形”生“意”,以免造成误译,闹出笑话来,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有些涉及汉字形象或中国特有器皿形状的描写是很难直译的,只有采取变通处理办法,进行意译。
这样的英译虽不如汉语那样形象逼真,但也是一种较好的变通办法。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呈长方形,二号坑呈曲尺形,三号坑呈“凹”字型。
三个坑呈“品”字型排列。
可译为:Pit No. 1 of Emperor Qin’s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is oblong in shape. Pit No. 2 is “L”-shaped and No. 3 is “U”-shaped. The three pits are arranged in a triangle.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意合手法汉语读者很熟悉,但如果照直译为英语,可能造成英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而英语的形合手法如果直译为汉语的形合手法,也可能产生叫人觉得别扭的“翻译腔”;因此对这类英汉语篇互译时,可按照英汉语言的特点进行形合意合之间的适当转换。
(二)形似意合:转译法
英汉语言中的很多用语虽“形”有所不同,但表意却十分相似。
对这类语篇的翻译,译者可以根据形似意合的原则,“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转译法。
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
(三)形同意合:直译法或套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有许多“形”同“意”合的现象,即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是基本一致的。
翻译这类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语篇时,运用体现形同意合原则的直译法或套译法无意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别人家做些针线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
Times are hard,and fuel and rice are expensive. Our old clothes and our few sticks of furniture have been pawned or sold. We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but what I make by sewing. How can I pay for your schooling?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翻译这类语篇时,只需在理解原文的意思的基础上找到相符的言语进行表达即可,不需要译者过多地进行翻译和修饰。
五、结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就是区别中西方语言的本质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并非绝对意合,英语等西语也绝非纯粹形合;意合与形合见于两种语言之中,只不过汉语以意合见长。
换言之,各语言类型之间都存在着相对性。
总之,英汉两语分属不同语系,各自的表达方式也就有其不同之处,但由于语言之间存在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灵活对待、作出不同的处理。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其所传承的信息,达到形合和意合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富强. 形合与意合的辩证法及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2004,第2期.
[2]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任晓菲.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 中国翻译,2002,第3期.
[4]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