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良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不良现象”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及对策

腐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勿庸质疑,但目前实际影响范围更广、潜在危害更大的问题是一些“不良现象”。本文所指的“不良现象”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上没有明确界定属不属于腐败行为,但群众却不满意,社会影响不良,明显存在一些不健康、不合理、不公平等因素,并能引发一系列腐败问题,给腐败分子留下很大的弹性空间。这种“不良现象”,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绝不可低估。

一、“不良现象”的表现形式极其危害

“不良现象”在现实社会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其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目前,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诚实守信严重缺失,表现在行动上放松对自身要求,忽视世界观改造,精神空虚,思想颓废,无所事事,言而无信。有的党员干部崇尚传统陋俗,烧香拜佛,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党员干部手持假文凭进行滥竽充数;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等。这种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交友不慎,江湖义气,感情用事。有些党员干部在社会交往中,不拘小节,交友广泛,“三教九流”来者不拒,甚至与一些社会“不三不四”的人打得火热,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有些党员干部把社会正常交往庸俗化,江湖义气十足,搞“三

三两两”,结成既得利益团伙,在职场上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等等。正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交友不慎,在耳濡目染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有些党员干部顶不住说情风和关系网的干扰,在一些重大问题面前,虽不违反大的原则,但往往参杂个人的感情在里面,使问题的处理偏离原则,甚至有的为了哥们义气,拿原则做交易。

(三)全局观念淡漠,部门利益严重,分配秩序混乱。多年来,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部门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有的只看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表现在实际工作上,往往把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自己有利的事想方设法去多做、去做好,对自己没有利的事能推就推、能躲则躲。在收入分配上,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其主要表现是:分配秩序混乱,有的工资表以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收入上却相差悬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差几倍,甚至十几倍,个人收入呈现隐性化、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因政策、权力等因素所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收入相对低的人群心理自然不平衡,进而对我们的党和政府不满,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过激行为,有些人甚至产生“仇富心理”,对社会构成了严重危害。在职务消费方面,问题也比较多,尤其在公车私用,公款消费方面最为突出。正是这种职务消费的过度膨胀,群众对此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四)淡泊民利,脱离群众,趋炎附势。目前,有些党政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没有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摆不正主人和公仆的位置,往往把向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放在第一位,而把向群众负责抛在脑后。有的党员干部在上级

领导面前毕恭毕敬,雷厉风行;而在群众面前却盛气凌人,官气十足。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一事当前,往往不是设身处地替群众着想,不能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而是更看重领导是否满意,组织是否认可,对自身是否有利。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必然会出现各种淡泊民利、趋炎附势、脱离群众等问题,致使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群众对这些问题反映强烈,导致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

二、对“不良现象”的治理对策

“不良现象”与腐败之间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现象”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是“不良现象”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不良现象”问题的广泛性、掩蔽性和欺骗性,使其更具危害性。因此,我们在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进而保证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强化教育,解决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和诚信缺失问题。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道德观念,做到“四信”。要通过经常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提升精神品位,提高道德境界,营造扬善抑恶、爱憎分明的社会氛围。并做到“四信”,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二要抓好学习。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夯实思想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

摒弃陈规陋俗,带头移风易俗,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三要强化道德约束和诚实,守信的强制力。以往的道德和诚信往往靠个人自觉,是一种“软约束”,对缺德和失信的行为大多靠舆论谴责,而这种谴责的效力很有限,对有的人来说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因此,必须强化道德约束和诚实守信的强制力,把一些道德规范和信用规则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谁失范了,不光要遭到谴责,还要受到相应的追究。四要建立道德和诚信考评机制。要根据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道德和诚信工作机制及考评档案,并作为干部选用的重要依据,要求领导干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不讲道德、不守诺言、言而无信的,要记录在案,第一次要警告、劝诫,笫二次要从严查处或进行组织处理。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用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导向。

(二)规范行为,建立健康和诣的人际关系。一要建章立制,严格规范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督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在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党员领导干部社交圈和朋友圈报告制度、廉政勤政标兵及模范人物与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谈心制度以及党员干部不准参与有关娱乐性场所的活动规定等。用制度来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保证其“亲君子、远小人”,以防止“河边湿鞋”、误入歧途。二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社交圈”的监督。目前,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的监督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而许多问题的出现恰恰与此有关。有些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外往往放松对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