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学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

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

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

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

”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

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

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

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

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

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

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
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

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

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

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

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

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

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

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

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
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


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

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

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

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

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

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

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

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

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

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

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

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

(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

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

(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罗丹的《思想者》。

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
非现实
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
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
现实
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
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

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

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

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

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

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
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

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

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

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

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

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
三、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命题。

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

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

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

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一是二者有别。

“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

“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

二是技、道的关
系。

道借技现。

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

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

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

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

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

【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

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

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

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

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实例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

”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

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

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

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

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
(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

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
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

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

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

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

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

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实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尤其是最后两句,陶之所以能过一种超凡脱俗的淡泊生活,并从中获得美感,重要的是由于他即有一种惯长的高远心境,‘心远地至偏’,表明美感总是自觉的,即是主体明确地意识到的,是他主动去追求的,同时,竟管主体可以明确地意识到,但这种美感何时发生具体状态如何,传达方式如何,却又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欲辩已忘言,从而美感也具有非自觉性。

可见,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实例二:宋人张于湖(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尤其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

一方面,诗人主动地感受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这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

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

可见,美感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统一。

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孝祥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就是他巧妙的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他自主的感受美感的能力。

另一方面,他的这次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不知道他这次游历洞庭湖能产生如此经久难忘的美感,这种无可预期的,所以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洞庭湖之行能产生这种强烈的美感。

可见,美感在此时到来具有不可预知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

可见,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3、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

(丑的美学意义或审美价值)“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

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

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

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

2)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⑴以丑衬美。

⑵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丑的刺激。

⑶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艺术可以化丑为美。

3)罗丹的《老妓》被评为“丑得如此精美”,有力的论证了上述观点。

它之所以丑的如此精美是因为如下理由:⑴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而在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

⑵罗丹把生活丑改造成艺术美不是直接的把丑妇变成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

⑶罗丹运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辩美丑,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

这表明生活丑与艺术美形成辩证的关系。

第一,一方面,两者在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互有联系,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三方面的能力,赋予独特的创造性。

第二,提示丑的本质,产生美的感染力。

4、谈谈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总论:美育与德育、智育、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

德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

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德育、体育的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