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美学笔记第一讲美学释义1、“美学”一词的产生:美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175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一词的本义——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3、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4、古希腊美学即诗学。
古希腊诗学对于美的总体看法:古希腊从秩序出来思考问题,因此认为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古希腊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a、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
分别从整体和谐和队里统一等来探讨美。
b、柏拉图:美在理念。
美感是迷狂。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
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陶冶人的心灵。
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中世纪美学,又叫神学美学、宗教美学5、中世纪美学代表人物A、普洛丁:美在太一,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
B、奥古斯丁:美在整一和谐。
C、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因素,即完美与完满、适当的比例与和谐、色彩鲜明。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游戏冲动说”A、出发点:人格与情境B、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C、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共同游戏D、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7、康德: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美是形式主观的合目的性。
8、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9、苏联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初形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现代美学(存在)与后现代美学(语言)A、存在维度: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
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显现。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
美是人的物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
美学笔记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
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
2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
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3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
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
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
6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
直观自身
”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① 审美理想并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俺金部厶生尖践的结晶。 ② 审美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圭鎧厶
③ 审美理想也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 MJt。 3.审美趣味 (1) 【单选】定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壬观爱 妊和倾.包。 (2) 【选择、简答】审美趣味的特征:(两重性) ①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仝姓差妄。 ②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主体所面临的卮丟因素感狂会条在。
(2)以更麦坐理通遡为美学主要研完对象 ①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美学入门》,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 认为美学是“快与不快的学说
②弗洛伊德:发现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③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4.著名美学家甚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
差异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研究 对象
自然现象总显现为 物质 社会现象总呈现 为客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 生存
实存,完全与 人生脱节 观物化形态 的社会关实践、活动等相 关,更关
不同
系、组 织、制度等 注非物化形态 的社会现象
研 究追求 对客观事物 属 性 力求判断的客观 性和更关注人的精神想象, 而
4.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 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 接的就是 旦的圣进。 (2) 【简答】他律性指审美活动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其 他实 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复杂关系。 ①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② 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冋 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 体内容中。 ③ 各种审美形态,如崇高、悲剧等实质上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 想追 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1) 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 人除了追求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 (3) 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范动。 2. 【选择、简答】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 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亠 (2) 都必然要受到牡金裏践适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一、判断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着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罗丹的思想者.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非现实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现实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三、简答题: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着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四、论述题: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实例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
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
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
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
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
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美学笔记
美学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与学科性质一、审美意识(古老)、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年轻)1.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从总体上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及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种不明确审美追求的意识。
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也更为成熟、更有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就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4.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美诞生的基础5.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6.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
7.美学思想是在审美实践(包括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产生的,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美学思想产生的沃土。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1.美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另一个是应当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前者是美学得以立足的门户,后者是美学得以成立的根据。
依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 1735年,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3. 1750年,根据讲义整理和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c,英文为Aesthetic),也就是“感性学”。
4. 知(理性)——真——逻辑学意(意志)——善——伦理学}哲学情(感性)——美——感性学(美学)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一、美学研究对象(一)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美本身:柏拉图等艺术:黑格尔等审美心理:英国经验派美学、心理学美学等世界现象的全体: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审美关系:中国当代美学的代表观点之一表现活动:克罗齐(二)影响美学研究确立统一的研究对象的因素首先,对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其次,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再次,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最后,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三)教材中的观点1.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2.艺术活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对象3.人生在世,人的总体性生存实践,乃是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根基概而言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原理-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关于柏拉图: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宇宙论),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摘抄:
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艺术的任务是以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
3. 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觉形象。
4.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5. 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
6. 艺术作品的感性因素也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感性事物的纯粹显现。
换言之,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必须经过心灵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呈现给心灵看。
二、感悟: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哲学、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意味着美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想象中,还体现在我们的理性和观念中。
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使得艺术
成为了一种能够超越物质局限、表达人类最深刻旨趣和心灵最深广真理的媒介。
此外,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让我意识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其形式或技巧,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
同样地,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得作品能够真正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我开始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思考它们所表达的理念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形式上更好地呈现这些理念和意义。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1. 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美学原理第二版首先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
审美经验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来体验美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官经验和智性经验两种类型。
感官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产生的,而智性经验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来获得的。
2. 美的本质和要素:美学原理第二版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要素。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它包括感知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思维上的美。
美的要素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和谐等各种艺术元素。
3.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美学原理第二版还介绍了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的评价和评判,它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层面。
客观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而主观价值则是指个体审美经验中的个人喜好和情感体验。
4.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美学原理第二版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而艺术鉴赏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
5. 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美学原理第二版还详细介绍了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上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第二版对美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不仅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还深入研究了美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此外,它还介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笔记整理1. 美学的学科属性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
“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
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
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
例如梅兰竹菊;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4. 社会美对象:人的生活本身、人与人所构成的关系、人所创造的文化。
核心问题:美和善的关系5. 艺术美艺术美的美学分类:亚里士多德:从模仿说出发通过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
莱辛:诗与画的对比就所反映的题材说,画指会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诗描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画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依莱辛而言),而诗的题材没有这种局限,画只表现美的事物,不适合表现丑。
诗表现美丑、崇高、嫌弃的事物,没有界限。
诗和画所用的媒介:画用颜色线条之类的符号描绘静物,使用人为的符号叙述情节。
感受画需要通过视觉,较少借助想象;感受诗主要借助听觉,并需要借助记忆和想象来掌握作品的整体。
康德:在《判断力与批判》中把艺术分为三类:语言的艺术——雄辩艺术、诗的艺术;造型的艺术——通过感性的直观来表现意像的艺术,包括通过感性的真实来表现意象的艺术,包括通过感性的真实来表现的手筑雕塑。
通过感性的形象来表现的园林和壁画;感觉游戏的艺术——作用于听觉的音乐。
黑格尔的艺术分类: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克罗齐:艺术主张“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媒体呈现角度:动态、静态、空间、时间空间、静态时间、动态偏重表现建筑、工艺音乐、舞蹈再现雕塑、绘画戏剧、电影表现、再现兼有文学艺术构成分析:①艺术本意:园艺、种植——是艺术家的人为的人造的,相对于自然的神性而言的,自然和神都不是被创造的,而是给予的,是无中生有的②虽然如此,但艺术又须趋于自然、把艺术的东西当艺术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③艺术作为人的,是人的技术和技艺,但艺术不等于技术,艺术和技术的差异在与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艺术却是一种目的,艺术作为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自己,即是手段又是目的。
④艺术是道自身的显现。
道,智慧、真理。
艺术与一般的美不同,是纯粹的美,是美感自身,艺术和道不是简单的等同而是接近于道,不是道自身却表现道。
如茶道、柔道。
⑤艺术既然作为道的显现与表达,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模仿生活或与生活相关,艺术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艺术改造生活:强调艺术是生活的蓝本,以此蓝本来改造生活(如中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西方的伊甸园成为人向往的地方,艺术是对生活的指引,诗经中的乐土,反抗压迫),艺术不但表达了人的理解,而且成为一种指导,告诉人们怎么做;艺术成为生活: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要化生存为艺术,艺术成为生活,生活成为艺术,如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西方代表:伯依斯,种了300棵树,活的雕塑)艺术美的审美特性:1. 现实美有分散性,自然美有集中性。
自然界往往是孤立的、彼此分散的,相互间不一定协调,作为整体,显得不够强烈;艺术是集中的,给人的感觉更强烈。
2. 现实美是芜杂的而艺术美具有纯粹性。
现实美中美与不美的部分并存一体,这是现实更繁杂;艺术美在创造中总是对现实的材料加工,把不美的地方清洗掉并在形式上更符合美的要求。
3. 现实美有变动不拘性。
艺术美的形态较为固定,现实美是经常变动的,有消逝性的;艺术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如果保存完好的话即可穿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美形式方面的内容:形体、质地、色彩三大块音乐、舞蹈:分别以声音的流动和人体的动作作为手段,因为在作品产生之后,必须由表现者进行第二次创作,才能把艺术形象真正的表现出来。
6. 丑的类型:恶丑、怪诞、荒诞丑和美的相互关系:1.丑是美的对立物。
2.美丑是相对的,区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是互相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
丑中有美是指丑的复杂性而不是美化的丑。
①生活中的丑要转化成艺术美而且也可以转化成艺术美,关键在于艺术家的丑美处理,成功的处理就成为审美对象。
②丑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③丑能转化成美的原因:(罗丹的看法)在实际的事物中所谓的丑的就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联想起疾病或犯罪的,总是令人厌恶的,但这些东西可能有性格、个性,罗丹衡量美丑是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在的,他看来现实中明显出现为美的不一定是真的,而现实中明显为丑的可能就是美的。
他强调艺术家化丑为美的能力及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能力。
“化丑为美并没有改变丑的性质,但经过艺术家成功的处理即改变了意义。
艺术创造的过程:包含外在化、内在化两个方面7. 崇高的特征①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②崇高在形式上具有怪诞的因素。
③崇高总是显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④崇高在社会生活中常现出宗教的圣洁性、道德的正义性与历史的正义性。
⑤崇高是一种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崇高让人或畏惧或惊讶。
8. 悲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陶冶。
悲剧观:①悲剧的严肃性严肃指悲剧的社会意义,这也符合古希腊的实际情况,形成悲剧的时代是人们战胜统治者和奴隶制的时期,是人们对崇高的期待。
②情节要有完整性——悲剧最重要的部分④悲剧的净化作用——他悲剧说的核心,认为悲剧的审美效果是引起怜悯恐惧,然后将这种情感净化。
悲剧引起的两个主要情感就是怜悯和恐惧,这是人心里不利的情感,悲剧能将其引出,宣泄出来以而被净化,使人身心愉快、道德提升。
悲剧的分类:1. 亚里士多德:命运悲剧、过失悲剧2. 黑格尔:古代悲剧、近代悲剧3. 按悲剧的身份和悲剧的定义:英雄悲剧、小人物的悲剧、反面人物的悲剧。
4. 历史顺序:命运悲剧、神话悲剧、性格悲剧悲剧的美感特点:1. 悲剧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先是压抑感然后才是振奋感。
由于悲剧是以真善美的被否定来肯定真善美,所以先给人的是压抑感、痛感,而悲剧对真善美的否定只是表面上的,其实质是肯定真善美,所以不可避免给人以快感。
这个美感的心理轨迹就完全不同于优美,而近于崇高。
2. 悲剧美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因素,也就是在其审美欣赏过程中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悲剧的伦理作用。
3. 悲剧的美感过程充满了矛盾,是两种心理力量的正面冲突,一方面是善的进步的力量遭到失败、阻碍,另一方面是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振奋。
悲剧给人的感觉复杂、猛烈、强劲、动人心魄,是悲伤和愉快相交融的美感,伟大的悲剧的审美品格是崇高。
9. 喜剧喜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戏剧就是“讽刺和笑”康德:“喜剧的本质在于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归于消失,笑的原因不是‘我’这个人更聪明,而是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与虚无”这一看法虽指出喜剧的心理特征,但并没揭示出本质,因为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不仅可以表示喜剧,也可以表示悲剧后的沉重。
黑格尔:喜剧是感性形式压倒了理念的内容,其表现为形式的夸张和内容的空虚。
柏格森在《笑的研究》中指出喜剧的本质在于事物的机械性和生命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喜剧是一种假象,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喜剧的类型:滑稽、讽刺、幽默10. 美学的心理要素1.感觉和知觉(感知)2.联想(三种方式: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和想象(两种方式:再造型想象、创造型想象)3.理解(思维)4.情感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爱、陶醉、快乐美感的四个特点:1.直觉性2.愉悦性3.体验性4.认识性11. 美育中国美育: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把“六义”作为教育人的标准,“礼”指政治道德思想,相当于德育;“书”和“数”相当于智育;射箭骑马驾车包含了体育;“乐”指综合的艺术教育,相当于美育。
孔子注重“礼”,也懂得治理一个国家没有“礼”不行,没有“乐”也不行,礼乐相辅相成,礼是安邦治国,乐是移风易俗。
一个人情感的修养必须从诗开始,通过乐完成。
孔子认为一个人仅仅知道如何爱人不行,还要对人有情感上的愉悦,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基础。
“乐”有时指诗,有时指歌舞,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艺术。
他把诗看做是培养品德、增长才干的必要手段。
对于自然美,重视自然的审美作用。
人的性格不同,对于山水的喜爱也不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点,智者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仁者乐山是因为山显得稳重宽厚。
孔子的人生理想与自然美紧密相关,注重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孔子认为的美强调的是中和之美,即所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文质彬彬、内外统一的完美人格。
孔子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美育产生重要影响。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主要建设者《以美育代宗教》西方:柏拉图、席勒《美育书简》、马克思美育的核心内容:爱的教育、情感教育基本内容:现实的审美实践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