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学院:艺术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道理》复习提纲之杨若古兰创作1、普通识记:普通的美学观点如:鲁迅的悲剧观和悲剧观、方式美的内涵.次要美学范畴如:美好、审美风尚、天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方式美的内涵:方式美是指生活、天然中各种方式身分(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美的方式不克不及离开内容,方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美好:美好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普通指的是美好.美好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方式、理想与理想、个体与社会及天然、客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示了人与天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美好的实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必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绝对波动的审美风貌.天然美:天然美的实质是人化的天然.天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在的,在天然风景上显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品.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身分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以致于人的实质力量受到梗塞和排斥,非人的实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观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这时候它在价值维度表示出来的就是丑.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惹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好看和怡情的心思形态,是对美的认识、观赏与评价.美感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感性的具体抽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2、全体理解:次要的美学观象的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干道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论述方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条理结构崇高的审美特征:在方式上,表示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普通具有澎湃的方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崇高是对人的实质力量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超凡的心灵震动. 如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人的风姿与风神:人物美次要浮此刻三个层面:人体美、人的风姿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声容笑脸表示其灵魂、精神之美时,就构成风姿和风神美.方式美理论:方式美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方式的概括反映,方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其规则不但来源于客观事物,还为了创造更美的事物.次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丑的美学意义:⑴丑是美的对立面,丑可以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美是以人间的丑为反衬的.⑵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示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示为对陈旧、日渐衰落的,但习觉得常的次序的叛逆.另一方面,阶段对立发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贪、权)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⑶审丑一贯是审美活动的一个次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示奇丑怪异的杰作.⑷理想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心灵的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也就是“化丑为美”意境的基本特征:⑴主客统一⑵情景交融⑶时空转换⑷有没有相生(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内涵,它包含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意志和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思想领域中的统一,如庄周梦蝶)艺术品的条理结构:艺术作品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我们有须要对其内在结构进行条理分析.分条理分析的理论前提是:艺术品是以生成意象为目的的多条理的开放零碎.①物资材料层②符号方式层③意象世界层④超验意境层①物资材料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资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纸、舞台、胶卷等.②符号方式层:各类艺术都有本人的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方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词语等.这是艺术品构成的第二条理.物资材料层是艺术结果的间接性物资存在,符号方式层则是直接性物资存在.③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条理基础上的,非理想的、揭示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感性所掌控,富成心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的核心条理.④超验意境层:指意象世界面前所包含着的富无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的超验层以意象世界为中介,没成心象的导引,意境无从谈起.3、能力提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创作、如何理解崇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其实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满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好的论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须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本相或者景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泉源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大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本相.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品,人的全部鉴别尺度当然也是生活的产品,所以说完好离开生活的所谓艺术不成能与人的鉴别尺度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没有生活本相或者景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泉源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大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本相.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说话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衬着,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理解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有四点——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1.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在崇高的审美体验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压服一切的气势,并惹起人们的惊愕、敬仰.如绵延万里的长城.2.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崇高不但是内在的特定的物资方式,也揭示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如苍劲的古松,显示以真与善为基础的内在价值.3.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崇高体现的是刚毅坚强的人生品格,充满阳刚之美.艺术品的崇高,次要体现于“力度”和“气度”上,亦即艺术作品的阳刚、豪放.如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4.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崇高次要体现人对存在超出的实现,感到本身的强大,从而肯定存在的意义.譬如抗洪救灾,首先发生恐惧,若敬而不惧,由存在中感悟庄严之美.拓展例子:“捐款”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慈善行为,其美感源于捐款者的“朴拙”.但这部作品却成心成心地把捐款者说成“误捐”(不朴拙),且让“亲家”以连续串粗鄙的说话(诸如“你把寡妇捐到家来了,要不是寡妇,你还不捐呢)去解构“捐款者”的崇高.如许的审美价值取向,实在有媚俗化、功利化之嫌.《捐助》没有达到观众预期,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崇高的话题不该该作为笑料;硬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拿来说笑,最初的结果只能是如许.如何理解艺术创作:。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笔记.d

美学原理笔记.d

美学原理笔记2篇美学原理笔记(一):审美的对象和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为研究对象。

审美的对象主要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而审美主体指的是欣赏、评价和品味美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首先,审美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它可以通过形象、声音、文字等形式表达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情感。

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是我们熟悉的审美对象。

自然景观也是美的来源之一,大自然的壮丽和细腻让我们沉醉其中。

此外,人物形象是审美的重要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外貌、特点、个性等方面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情感。

其次,审美主体是发现和欣赏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的能力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美的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审美的体验。

此外,审美主体还应当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

进一步地,审美的原则和标准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原则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遵循的一种普遍规律或要求。

例如,对称、比例、和谐是绘画和建筑艺术中常用的原则;而节奏、韵律、和声等则是音乐艺术中的审美原则。

审美标准则是用来评价和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准则,它涉及到作品的创造力、技巧、表现力等方面。

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些原则和标准,提高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最后,审美的体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的体验是一种非常个体化和主观化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艺术作品情感的感知和思考的深度。

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内涵,产生共鸣并得到启发。

这种体验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涉及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原则和标准以及审美体验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中英文实用版)英文文档内容:The note on Aesthetics Principles by Yang NingAesthetics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nature and appreciation of beauty.It explores variou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nd concepts related to art, beauty, and taste.Yang Ning"s lecture series on Aesthetics Principle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field.The course covers various topic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s, the demystification of the sensory world, the rise of subjectivism and the birth of sensi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on aesthetic tastes.One of the key aspects discussed in the lectures is the nature of art and the boundaries of art.Yang Ning explores the debate on the essence of art and questions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rtistic works.For example, he examines whether the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of the audience, such as crying or laugh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important standards in judging a movie"s quality.Moreover, the lectures delv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the role of aesthetics in society.Yang Ning also discusses the works of renowned philosophersand theorists, such as康德, 弗洛伊德, and 阿尔都塞, to provide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theories.Overall, Yang Ning"s lectures on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iscipline, highlighting its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of art and beauty.中文文档内容:杨宁《美学原理》笔记美学是一门研究美、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学科。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

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

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

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

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

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笔记(最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关于柏拉图: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宇宙论),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笔记一、引言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欣赏的过程。

美学原理探讨了美的真谛,揭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原则。

本文将分析美学原理,深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影响美的因素和原则。

二、美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特征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美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也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美的客观性体现了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和谐性:美是一种和谐的凝聚力,它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和谐性是美的核心属性,它是一种对称、协调和均衡的表现。

3. 独特性:美是与众不同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独特性使美具有吸引力,引起观众的注意。

4. 艺术性:美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呈现出美的魅力。

三、影响美的因素美的产生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对美的影响很大。

大自然中的景观、花草树木等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社会环境中的建筑、艺术品等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美。

2. 主观因素: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存在差异。

3. 文化因素:文化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对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美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4. 时代因素:时代的变迁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产生影响。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评价也存在差异。

四、美学原理和原则美学原理和原则是指导美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理和原则:1. 手法原则:美的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进行。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手法原则,如绘画中的构图原则、音乐中的节奏原则等。

2. 情感原则:美的表现需要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美的表现形式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3. 意义原则:美的表现需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培训学习资料-美学原理-2022年学习资料

培训学习资料-美学原理-2022年学习资料

二、美学原理一一-比例与尺度-1、比例的含义-形体的比例是一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整体与 部、局部与局部以及整体或局部自身的长、宽、高-的尺寸关系。用适当的数比关系可表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美-这种抽象 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中的主导元素之一。
二、美学原理一一-比例与尺度-2、尺度的含义-尺度是结构、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的器官和使用要求所形成的尺寸-大小。简单 说,尺度指的是产品与人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3、统一与变化的关系-统一使人感到畅快、单纯,称之为统一美。但是,过分的统-一则显得刻板、单调和乏味,只有 一而无变化,这一种美-感就不能持久。-变化是刺激的源泉,能打破单调、乏味、刻板的过分统一-产生心理刺激而唤 兴趣,但是这一刺激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导致混乱、繁杂,引起精神上的骚动而产生疲劳。-统一与变化都存在着 个度的问题。过分的统一或过多的变-化都会削弱形式美感。变化应该从统一中产生,必须受规律-的支配,要做到统一 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二、美学原理一—对称与平衡-1、对称-对称问题的提出:-人们观看杂技演员走钢丝时,在他稍稍失去平衡的一刻, -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生怕他掉下来,这种感觉是人体-自身维持平衡的一种。同样当人们看到一种平衡的构图时 会通过自动的类比,体验到这种不平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需要平衡的构图。
对称的形式是一种很普遍的形式美-在产品设计中,对称的形式是一种很普遍的形式美。它能获-得良好的视觉平衡,形 美的秩序,给人以静态美、条理美-使人产生庄重、严肃、大方与完美的感觉。人体外形上是对-称形式的典范,天安门 楼、西安城墙和城门楼、中山装都-是对称形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实例。但对称又易给人以-呆扳、单调的感觉,缺 趣味。因此,设计者应遵循统一与-变化的法则,创造出更具有特性的平衡状态产品。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任课教师:夏凡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上海•《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叔本华美学随笔》(德)叔本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上海•《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武汉•《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北京绪论为什么开设此课•“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形态和艺术形态当,如音乐、建筑、服饰等等都广泛的存在着“美”。

•“审美”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不能只是“活着",而是要“美好”地活着.要学习“诗意的栖居"。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培养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

•社会需要“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美学是一种审视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何谓“美学"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伊斯特惕克)",原意为“感性"“感觉"。

因此,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分别将其译作“美学”.•由此引发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好”的学问,研究它的本质及规律;•2、美学是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特定审美体验的规律。

本课侧重第二种观点.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陶冶情操,拥有梦想.•建立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人们的鉴赏力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身•审美心理•美学中的“语言”. 如:艺术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曾长期栖身于哲学之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第一章美学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一、西方的美学传统与流派为何说“美学来自西方”?1、本质论美学•自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1. 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美学原理第二版首先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

审美经验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来体验美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官经验和智性经验两种类型。

感官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产生的,而智性经验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来获得的。

2. 美的本质和要素:美学原理第二版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要素。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它包括感知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思维上的美。

美的要素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和谐等各种艺术元素。

3.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美学原理第二版还介绍了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的评价和评判,它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层面。

客观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而主观价值则是指个体审美经验中的个人喜好和情感体验。

4.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美学原理第二版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而艺术鉴赏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

5. 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美学原理第二版还详细介绍了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上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第二版对美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不仅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还深入研究了美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此外,它还介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美学笔记讲义

美学笔记讲义

美学笔记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情况,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应当深刻理解。

(二)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一、什么是美学1、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审美意识的形成①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②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③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④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美学思想的产生①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②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三)美学学科的建立①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③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2、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①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②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③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3、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四.美学的学科性质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因此人需要教化。

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

——黑格尔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等同于美术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

19世纪中叶,费希纳叶朗观点: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哲学所讲者,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冯友兰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交叉,美学和心理学,美学和语言学(克罗齐: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和人类学(艺术的起源,金枝都是美学家的参考书)美学和神话学(神话就是体验生命)美学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等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民俗史的研究成果。

)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新流派层出不穷,但是在西方众多流派中,至今也难找出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现代的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大综合内容包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综合19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和20世界文化学术精神大综合当代西方的各种美学体系,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围,并不包括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是片面的,称不上真正的国际性学科。

美学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必须具有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西方美学不能够包括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可以完善个人人格修养2.学习美学可以完善自身理论修养:人类求知是出自本性——亚里士多德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

出于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伽达默尔以上两天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石油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

对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学习美学还有:道和技,中国艺术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

——毛泽东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道家美学有密切关系。

写意不写实话剧写实,但京剧不写实,戏剧的特点是虚拟,但虚拟不代表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京剧主要靠演员的表现展现,某个戏剧只能是某个演员演绎才有相应的意象世界,换做别人就是别的意象世界六.怎样学习美学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价值和光彩……——宗白华,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的——宗白华);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经典著作——恩格斯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要扩大知识面;第一章“美”是什么“美”的概念的两个区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区分广义的“美”与狭义的“美”的区分;狭义的美: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保罗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或者说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说美是在物还是在心)李泽厚: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李泽厚《美学概论》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没决定美感?——李泽厚《美学概论》这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观点开始的,参与讨论的主要分为四派别:一个是蔡仪的(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蔡仪《新美学》;二是高尔太,吕荧:美是主观的。

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李泽厚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自然美是艺术美的雏形——朱光潜)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第二次“美学热“,试图跳出美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探讨美学的本质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与人的“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含义: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象】:西方古代艺术家称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称为”物色“”景色“,”象“不等于“物“,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显现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席勒2.美并不是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个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没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神秀和慧能之间的偈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马祖道一四.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对美在哪里的回答)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该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最早铸成这个概念的是刘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王夫之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朱光潜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触相感时的波动——宗白华《艺境》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性,使它陶醉——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五.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六.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美和真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事真实存在的王夫之:意象世界是“现量”,“现量”是“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

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王夫之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意象世界“显现真实”是指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尼采提出“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康德的“物自体”的世界(这三种表现形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永恒不变)关于“生活世界”的解释之一: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是与我们的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的实在。

之二:生活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公在的世界”,是“万物一体”的世界。

之三:生活世界史人生存活动本身,是一个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价值”和诗意的世界。

之四:由于人们习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因而生活世界往往被掩盖,为了揭示真实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

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神圣的客愁”。

——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何处是人类高深莫测的归宿?——荷尔德林《莱茵颂》哲学员就是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哲学文集》美(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物”的实体性、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自然的境域、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苏格拉底观点:美和善是统一的,都以功用为标准。

普洛丁观点:真善美是统一的,而神是这一切的来源。

黑格尔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黑格尔宗白华批判黑格尔这种观点,提出“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无音乐性之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