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系统性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它帮助我们发现和品味美的本质,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灵敏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
书中详细讨论了美的概念、美的原则和美的创造过程,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是对美的定义和主观性的探讨。
美的定义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美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学科,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
然而,美学的主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美。
而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它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束缚,拓宽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范围。
此外,在书中还提到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表达形式,是美学最为直观的体现。
阅读本书,我对于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思想和意义,而美学则为我们解读和感知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方法。
美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世界。
总之,阅读《美学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我不仅对于美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的积累,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和提升审美能力的指南。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敏锐地发现和体验美,并将这种美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王德胜《美学原理》读书笔记1
阅读书目:王德胜主编:《美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先贤对美的论述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荀子:全粹全美、水玉比德
毕达哥拉斯:主张美是“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形体、心灵、行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讨美的本质应该探究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和“净化说”
中世纪:审美的光辉完全归于神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狄德罗(D.Diderot)“美在关系说”
莱辛(G.E.Lessing)“诗画同一说”。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3000字
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著作,作者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美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美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现,更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美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而在中世纪时期,美则被视为一种道德的象征。
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开始将美视为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之上的。
第二章美的形态本章主要介绍了美的形态及其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它具有一种客观的存在性;而艺术美则是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所制造出来的美,它具有一种主观的创造性。
此外,黑格尔还介绍了美的三种表现形式:优美、崇高和喜剧。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柔和、和谐的美;崇高则是指一种庄严、威武、雄浑的美;喜剧则是指一种滑稽、幽默、讽刺的美。
第三章艺术创作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特点。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
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即艺术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艺术作品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整体。
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重要性,即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才能使其形式和内容得到完美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艺术史本章主要介绍了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有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人的感受和评价。
而作者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形式和属性,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同样的山川河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美感。
有的人会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而有的人可能只是匆匆一瞥,毫无感触。
这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不同,从而对美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在探讨美的形式时,书中提到了比例、对称、和谐等元素。
比例和对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被运用,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比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建筑结构的比例和对称堪称完美,展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
而和谐则是指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和谐,还包括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和谐。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往往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音乐也是如此,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和声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书中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它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更是在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进入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谈到审美对象时,作者指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山川湖泊、花鸟鱼虫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美”这个看似熟悉实则深奥的概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提到,美并非仅仅是表面的好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听说市中心的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抱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决定去一探究竟。
刚走进美术馆的大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挂在墙上,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我慢慢地走近一幅油画,画中的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洒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画家在描绘麦浪的时候,笔触非常细腻,每一根麦秆都清晰可见,而且色彩的过渡也极其自然,从深黄到浅黄,再到微微的绿色,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麦田中那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接着,我又被一座雕塑吸引了目光。
这是一座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人像,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沉思。
雕刻家巧妙地运用了大理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得人物的肌肤看起来光滑而有弹性,衣服的褶皱也显得非常逼真。
我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那冰凉而又光滑的触感让我心头一颤,仿佛与这座雕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交流。
在摄影作品展区,有一张照片让我驻足了很久。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石板路上,一位老人正牵着他的狗慢慢走过。
照片的色彩非常柔和,温暖的阳光、古老的建筑、老人和狗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我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好久,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小镇,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祥和。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周围的人们也都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有的人静静地站在一幅画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有的人则三五成群地低声交流着对作品的看法。
我不禁感叹,艺术的魅力真是无穷的,它能够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相聚在这里,共同感受美、欣赏美。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
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
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
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
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
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中国美的艺术美形式美美学杂谈分类:调查报告《美学原理》第三版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总第27次印刷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
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
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笔记一、引言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欣赏的过程。
美学原理探讨了美的真谛,揭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原则。
本文将分析美学原理,深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影响美的因素和原则。
二、美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特征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美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也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美的客观性体现了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和谐性:美是一种和谐的凝聚力,它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和谐性是美的核心属性,它是一种对称、协调和均衡的表现。
3. 独特性:美是与众不同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独特性使美具有吸引力,引起观众的注意。
4. 艺术性:美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呈现出美的魅力。
三、影响美的因素美的产生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对美的影响很大。
大自然中的景观、花草树木等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社会环境中的建筑、艺术品等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美。
2. 主观因素: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存在差异。
3. 文化因素:文化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对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美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4. 时代因素:时代的变迁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产生影响。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评价也存在差异。
四、美学原理和原则美学原理和原则是指导美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理和原则:1. 手法原则:美的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进行。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手法原则,如绘画中的构图原则、音乐中的节奏原则等。
2. 情感原则:美的表现需要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美的表现形式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3. 意义原则:美的表现需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一:《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2篇【美学原理笔记】第一篇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讨的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本质。
它既是艺术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受的反映。
本文将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总结,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美学原理中的感知与认识。
美学中的感知主要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感受。
感知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与认识,是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在美学中,感知是人们接触艺术和美的途径,通过感知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然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都有所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也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学通过研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认识,探究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和理解,进而构建了一套系统的美学原理。
其次,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审美价值的探讨,即对事物美的评价和价值判断。
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和美的追求和评价,包括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创新性和感染力等。
美学原理认为,艺术作品要具备独特性、审美理想和情感共鸣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够被认为具有优秀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通过表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启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美学价值评判也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为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和喜好也有所不同,这种主观性也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学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一套能够评判艺术作品美的标准和方法,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总结起来,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问,通过对感知与认识以及审美价值两个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美的本质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虽然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并且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中国美的艺术美形式美美学杂谈分类:调查报告《美学原理》第三版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总第27次印刷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
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
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叶朗美学原理笔记
叶朗美学原理笔记1. 哇塞,叶朗美学原理笔记可真是个宝藏啊!就像在一片神秘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箱子。
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那笔记的时候,简直像个在沙漠里走了很久突然看到绿洲的旅人。
里面讲的美学概念,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在跟你唠嗑,把美学原理讲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美是什么,叶朗先生可不是简单地给个定义,而是从生活中的好多例子说起,像一朵盛开的花为什么美,那可不只是颜色鲜艳形状好看,背后有着好多美学原理呢。
2. 嘿,你知道叶朗美学原理笔记吗?这笔记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美学世界那扇神秘的大门。
我有个朋友,以前对美学一窍不通,看啥都觉得就是个东西而已。
可是自从看了叶朗的美学原理笔记,整个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他跟我说,以前看一幅画,就只看到上面画了啥,现在看啊,就像透过画能看到画家的灵魂。
笔记里讲到绘画中的构图美学,拿蒙娜丽莎举例,那看似简单的坐姿和背景的搭配,都是精心设计的美学布局,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3. 哟呵!叶朗美学原理笔记,那可是我在美学海洋里的导航灯啊。
想象一下你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上,到处都是迷雾,不知道方向,这笔记就像那远处的灯塔,指引你前行。
我自己读的时候,就像个在黑暗里摸索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光亮。
里面关于音乐美学的部分超有趣。
比如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叶朗先生在笔记里会分析那强烈的节奏和音符背后的美学意义,就好像把音乐背后隐藏的故事都给挖出来了。
那感觉就像你原本只听到声音,现在能看到声音背后的整个世界。
4. 哎呀,叶朗美学原理笔记不得了啊!就像一个装满各种美食的大餐盘,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美学讨论小组,大家都在说美学很难理解。
我就拿出叶朗的笔记给他们看。
其中一个同学看到关于建筑美学的部分,讲故宫的时候,他眼睛都亮了。
故宫那宏伟的建筑群,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细节的雕刻,叶朗先生在笔记里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就像一个大厨把一道复杂的菜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底蕴都讲清楚了,让我们能真正品尝到这道美学大餐的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篇一:《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
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
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
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
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
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
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
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
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
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
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
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
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
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篇二:《美学原理》笔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学原理》2021版主要参考书:《现代传播美学》曾耀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6月第一版《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上海《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2月北京《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武汉《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 1995年12月北京《实用美学》彭明福朱云才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年重庆《图说美学》常宏著华文出版社 2009年北京《广告美学》赵会霞著人民出版社 2007年北京《美学其实很好玩》陈韵鹦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长沙绪论为什么开设此课“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
础知识之一。
何谓“美学” ?此“美”非彼美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研究“美好”的学问,侧重哲学、伦理学;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
侧重心理学、传播学。
美学的学科属性美学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基本问题
? 美本身
? 审美心理
? 艺术
? 美学中的“语言”。
? 美学的学习方法
? 呈多元化趋势
?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鉴赏力和创造力。
?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 4、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 特点:
? 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
? 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一、“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 “真善美”是人们的永恒追求。
? 陶冶情操,拥有梦想。
由本能走向“人性”。
二、“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 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
三、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 第一章美学
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
一、西来的美学
美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
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美的特征:1、形象性 2、文化性 3、社会性 4、新颖性
? 二、“二传手”式的中国美学
? 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