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为了使武夷山的开发建设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武夷山建设委员会聘请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工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主持制定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1980年3月,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与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风景区的第一个小区详细规划——武夷宫景区规划。4月,由福建省建委负责邀请省科委、省建筑学会及福州、厦门等地的园林建筑专家和规划专业人员到武夷山,深入各景区进行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考察,并协助制定总体规划和小区规划,尔后又确定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负责风景区的建筑设计,保证了景区的建筑能在统一构思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风格。

7月,国家建委副主任、规划设计专家赵武成专程到武夷山考察,并就开发建设提出报告。要求:全面保护,逐步开发;景区建筑宜疏不宜密,宜少不宜多;服务点要分散,不要集中,不能城市化(后被杨廷宝教授充实发展为“武夷建筑原则”,即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藏不宜露,宜淡不宜浓)。在他的建议下,由国家城建局主持,于11月底在武夷山召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座谈会。国家城建局、园林局,北京、上海和清华、同济、北京大学及省内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讨论、评议,并提出许多补充修改意见。在总体规划座谈会上,专家们强烈呼吁在规划和建设武夷山风景区的过程中,要“保护、保护、再保护;绿化、绿化、再绿化”。座谈会后,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由省、地建委和武夷山管理局组成规划小组进行研究,对规划大纲进行修改,最后定稿,并正式绘制规划图,逐级上报审批。

为了保护总体规划严密的科学性,又于1981年9月邀请由南京大学选派的9名地理学、生物学专家到武夷山进行为期半年的旅游资源综合考察,就风景区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环境保护、自然地理等八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调查,尔后提出“武夷山旅游资源评价”的报告(该报告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3月出版),对制定景区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1982年11月,经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旅游局审定,并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山列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3年6月,中国建筑学会在武夷山召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及武夷山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科学性,并于7月30日上报。12月,省建设厅又组织“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部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以“全面保护,充分利用,逐步开发”为指导思想。其规划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严格保护山林、古树、文物;大型服务设施应建在游览区外,以保持景区的安静与风貌;风景建筑设计要特别注重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规划方案将风景区划分为三个大游览区、一个旅游服务区和一个生产管理区。三大游览区包括11个景区、138个景点:九曲溪游览区包括武夷宫景区、九曲溪景区、云窝景区、天游景区、桃源洞景区及三仰峰景区的101个景点,于武夷宫及星村各设一个一级服务点;在天游、云窝、三仰峰等设二级服务点5处。

溪南游览区包括一线天景区和虎啸岩景区的14个景点。在一线天、虎啸岩各设一个二级服务点。

山北游览区包括天心景区和慧苑——水帘景区的23个景点。在天心设一级服务点,在慧苑和三贤祠设二级服务点。

此外,还对绿化、古建筑修复、交通与导游、公用设施、农副业生产等作了详尽的规划。该规划由国家城建部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后,于1986年6月28日予以批复,成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中首批获国家同意批复的总体规划。1985年3月,邀请南京林业大学编制“九曲溪两岸绿化规划”。根据国家城建部的批复精神,“要把绿化放在首位”。修改后的“九曲溪两岸园林绿化规划”于1986年上报,1988年4月4日经省建委批复同意实施。为了适应国内外朱子学研究的需

要,突出“武夷精舍”的历史文化价值,1990年武夷山风景区管委会委托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制《武夷精舍小区规划》,经技术论证之后,由省建委于1991年9月2日以闽建规(1991)023号文批复同意实施,特别提出“止宿寮”宾馆(“止宿寮”为原朱熹“武夷精舍”的附属建筑)规模只能控制在120床以内,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建职工住宅。1993年,建设中的止宿寮宾馆改称九曲宾馆,于10月份竣工开业。

二、景点建设

1979年,武夷风景区建设之初,重点开发“云窝——天游”一带,并于当年基本完成附近道路的修复以及水云寮、望仙亭、水月亭、仙掌亭、仙奕亭、石沼青莲、问茶处、生云台、研易台、聚乐洞、卧云洞等处的修复重建工程。还在隐屏峰上新建茶室,此外还重建天游观,修复桃源洞、开源堂,修复中山堂,重建万年宫以及妙高台等。

1980年,着手全面修复景区道路,并改建天游阁、桃源观等建筑。11月,福州军区第一九二医院将代管的武夷宫营房(包括中山堂、万年宫等建筑,建筑面积3062平方米,使用面积1407平方米)共四栋移交武夷山管理局。“中山堂”随即修复改建为书画陈列室,同时投资修缮天心永乐禅寺主殿。为了高质量搞好开发建设,武夷山建设委员会聘请福建省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所有的景点牌,请著名金石家、书画家潘主兰撰联并书,尔后凿刻于武夷宫“渐入佳境”石坊,书文具佳,为山水增色。

1981年,由省财政从城市维护费中拨专款100万元,作为武夷山建设基金。1981年5月,将原置于五夫蟹坑的朱熹撰并书的刘公神道碑,移至武夷宫中山堂陈列;8月,由省中旅投资修建的九曲竹筏码头及附属建筑落成,大大改善了游客上下竹筏的条件。10月,天游峰新蹬道竣工,为眺赏风光拓开新的视野。11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南平召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和景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决定1982~1985年间,每年继续由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专项用于武夷山建设,为景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1982年,迁移万年宫内的茶叶站,并投资数百万元重建宫殿式的建筑,于1988年底竣工,后被辟为“朱熹纪念馆”。此外,分两期建成“幔亭山房”(宾馆)。对风景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加以登记,并加强景区绿化工作。1982年,在武夷山景区及市区通往景区的道路两旁以及通往赤石烈士陵墓的道路两旁和九曲溪两岸植树7万余株。原居于武夷宫的30多户居民的拆迁工作于1983年底全部结束。

1985年初,兴建武夷宫小区规划中的仿宋古街。同年,古街中的重要单体建筑碧丹酒家竣工。1989年,楼前绿地上建“武夷山石幢”,以纪念于1988年去世的为武夷山总体规划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杨廷宝教授。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将武夷山史迹(摩崖石刻、架壑船、虹桥板)及少傅刘公神道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数年的建设,武夷山自然风景区已焕然一新,景点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九曲溪、天游(包括云窝、小桃源)、武夷宫(包括万春园、止止庵、大王峰、幔亭峰)、溪南(包括一线天、虎啸岩)、山北(包括水帘洞、慧苑、天心)五大景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沟通了各个景点,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987年底,武夷山管理局完成景区70平方公里范围的立碑标界工作。第二年5月组织力量全面修整景区内的摩崖石刻。

1989年,武夷宫仿宋古街基本落成投入使用,成为武夷山风景建设的一个窗口,街北端的“朱熹纪念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窗口。街西畔的“武夷茶观”,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特别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窗口。设于茶观北侧的兰亭学院(中山堂内),则为国际友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1992~1993年,全面修整虎啸岩景点的蹬道、栏杆、拱桥、小径,并建筑数处亭阁,使九曲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