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人才培养,就有人才培养的模式。
但我国高校、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近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
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
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
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
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成了为教改而改,盲目删减课程,这对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陈旧。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4.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
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三、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
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
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①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②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③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④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
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
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
在。
3.课程体系。
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4.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
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首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