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儿童的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件(成人高考) 小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家认为,生物成熟在反应系统的 成熟和对环境刺激的感觉接收能力上起决定 性的作用。他们也承认经验在情绪发展中的 作用。
生态学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强调生物成熟和后天学习对情 绪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
支持性证据:成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动物的情绪现象。 局限:将人类情绪和动物相类比,忽视了
陌生人(既相似又不相似)就引起焦虑,
都和他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归因理论还发现,儿童的情绪反应和 他对情境的归因有关。
解释的事实:陌生人焦虑现象。
局限: 认知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情绪的发生,如悲伤。 它还面临遗传效应的挑战:研究表明双生子的
微笑发生和生人焦虑的发生是相关的。 此外,认知理论只是单向地研究认知对情绪的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都 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获得这些法则的。
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 性微笑的发生,婴儿的“陌生人焦虑”。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关键假设是:自我在亲子 交往中发展起来。尤为强调婴儿和母亲间 的关系,并将母子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 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探索-游戏顺序的最大价值可能是发展了一 种对生活的强烈态度:今天的学习和工作 导致未来的收益和快乐。
皮亚杰:三种主要游戏
1、感觉运动阶段与照料者、玩具和物体一 起进行的练习性游戏;
2、前概念期(2-4岁)和前运算期中的直觉 阶段(4-7岁)的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 戏,
3、直觉阶段和具体运算器结束时的受规则 制约的、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规则型 游戏。
道德情感体验的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1990)和陈会昌 (1987)对儿童的道德情感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
青春期和青年期:情感发展
空中飞人 “在人生中有一段无所归属的 自然时期:青年期。年轻人就像杂技场上 的空中飞人,在充满活力的活动当中,他 必须松开可靠地抓着童年的双手,伸长手 臂去紧握成年。在屏息的片刻,他依靠的 是过去和未来的关联,是他必须离开的那 些人们的可依赖性,和那些将要接受他的 人们。”——埃里克森,1964
精神分析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情绪产生于生物性的本能(力 比多),同时情绪影响儿童的行为和人格 建构。
支持性证据: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人格发 展的影响。
解释的事实:亲子依恋的形成。 局限:将情绪生物学化、绝对化。
Harlow & Zimmerman的研究(1959 )
金属母猴
绒布母猴
有奶吃 冰冷
影响,而忽视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生态学理论
观点: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环境中某些种 属特有的行为,强调情绪交流、生物成熟 及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
Bowlby 母婴依恋理论
劳伦兹认为,情绪交往也有一个发展的“敏 感期”。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被看作这一敏感期的 开始,而在“害怕陌生人” (怯生)阶段消 失之后终结。
第三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 情绪是不同的。
移情
第四个阶段,儿童对他人体验的真正移情开 始发展。个体逐渐体会到他人的内心情绪 状态,与同伴建立更和谐的合作关系,以 达到共同的目标。Bowlby将这一发展称为 “目标修正同伴关系”。
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
儿童在婴儿阶段已经具备了高兴、悲伤、害怕、 愤怒等许多情绪,心理学家称这些情绪为初级情 绪。初级情绪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
精神分析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儿童早 期,他们特别重视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的许多理论明显缺乏科学根据。
例如,在精神分析论看来,母—婴感情联 系限制在与生物内驱力下降相联系的范围 内,但哈洛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驳斥了 母—婴情感联系与生物内驱力有关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地强调情绪的变化只是来 自由母—婴关系所协调的自我发展,而后 来的许多研究证明,6—12周婴儿的微笑不 仅是对母亲的面孔的反应,而且也是对广 泛的非社会性刺激,如圆图形模式或铃声 的反应。
被试:7—24个月的婴儿
处理:陌生成人
侏儒
儿童
结果:婴儿对陌生成人和侏儒更害怕。
由此得出,幼儿以脸部特征来判断人。
不同气质类型儿童
Thomas & Chess 婴儿身上观察到的9种不同 的气质类型 1、活动水平;2、节奏性;3、分心作用; 4、接近-退缩;5、适应性;6、注意广度; 7、反应强度;8母的反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 响,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 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 社会环境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 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罪恶感、羞耻、尴尬等, 也称为次级情绪。这类情绪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 形式,因为这类情绪是非常个人化的,它们常常 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期望、文化背景等有关。
语言的影响
对情绪开始“命名”开始于28个月左右
28个月大的小孩 --给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命名” --理解某种情绪之后常常伴随着行动
认知理论(小结)
认知理论把情绪的发生纳入情境关系、认 知评价和比较的概念之中。
主要假设:情绪和认知不可分,情绪表达在 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认知,也即理解先于情 绪表达,情绪是认知的产物。
支持性证据:
Kagan的研究发现,婴儿对刺激的微笑
反应往往有3-5秒的延迟。这就是知觉再认
的过程。婴儿遇到熟悉的人就微笑,遇到
害怕
7个月以下的婴儿,所有的视觉刺激都没有 引起恐惧的行为和表情。7个月的婴儿开始 对响声和不熟悉的玩具产生恐惧,在1岁时 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开始下降。
害怕
幼儿从2岁开始,对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 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 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减少了; 开始对想象的事物产生恐惧,比如鬼、妖 怪等,对危险、身体伤害及其他的有潜在 危险的情境也产生恐惧。青少年则表现出 社会性方面的恐惧。
童(4岁的女孩)、母亲,儿童自己在镜子里的像。 结果显示:陌生人不一定让婴儿害怕,儿童与陌
生人的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儿童与父母越 近,积极情绪越大。 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他 们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
那么,是成人的什么特点引起婴幼儿的害 怕?是成人的体形,还是脸部特征呢?
怯生
影响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 陌生人特点(比较侏儒、儿童、陌生成 人);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 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婴儿获得的听觉 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则怯生程度越小)
Lewis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
时间:1974。 被试:7—19个月的婴儿。观察婴儿对不同对象的
反应。 处理水平:陌生的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视崖实验(Visual-cliff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婴儿 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他微笑,大多数 的婴儿能够爬过视崖
社会性参照行为
意义: 第一、促进自我觉知的发展;出现了儿童
与成人在同一件事情上联系起来的结果, 产生了所谓“意义分享”(meaning sharing) 的现象。 第二,促进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模仿
水平一:无面部知觉(0-2个月) 水平二: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
个月) 水平三: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水平四: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信号
(7-10个月)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视崖试验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 婴儿获得这一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一 心理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1、朝向情 绪信息源;2、对信息源的情绪进行筛选;3、 整合信息源的面部综合模式;4、鉴别这一 情绪模式的意义;5、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
儿童的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理论 生态学理论
学习理论
Waston 经典条件作用:华生认为,婴儿
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 件反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 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经典实验 Albert
斯金纳等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强调情 绪的随意性。许多学者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来引发 情绪,获得成功。
爱好游戏
Freud:游戏是宣泄被抑制的消极情感的必 要渠道;
Piaget:游戏是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必要 过程;
Erickson:游戏使儿童有可能安全地操练以 后在现实生活中将要规定要干的事情;
Maslow:游戏使自我实现的一个主要途径
游戏所具有强烈的情感成分似乎给婴儿期 和儿童前期学习提供了动机。
人类情绪的社会性 。
生态学理论特点
1、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生物成熟两方面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关注情绪的后果和适应作用,而不是产 生的原因;
3、把动物与人类类比,用敏感期来解释人 类行为,认为不能在婴儿出生后很快地建 立起同婴儿的依恋关系,就有失去建立依 恋可能性的危险。
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各阶段
移情
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 绪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 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Hoffman(1984)将发展过程概括为: 第一阶段是整体移情(globe empathy),儿童
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情绪苦闷的信号, 自己也感到不愉快。
移情
第二个阶段是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c empathy),儿童知道别人是苦闷的,但他 们只有在自己也感到苦闷时才作出同病相 怜的反应。
第二次心理诞生
形式运算使先前还局限于“此时此地”的 青年人成了幻想家。他们可以把过去和将 来作为现在的一部分来回顾和展望。
青年人用假设—演绎的推理方法(如果我 作出行为x和y,那么可能……)给自己设想 了种种可能性,又一次开始了与童年和家 庭脱离的痛苦过程。这种“心理疏远”常 会导致不公正地,但却是自我解放地,拒 绝接受父母和他们的某些价值观。
我们可以把游戏看作不仅是“伟大的 幻想”,而且是“伟大的综合”。游 戏是从婴儿期混沌的生活,通过发展 和试验新获得的技能,通向运动技能、 认知技能、情感技能和社会技能有机 协调的康庄大道。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 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 的一种情绪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 想意图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 绪,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等; 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羞愧、憎恨、 厌恶、愤恨等。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0—2岁左右) 儿童期的情绪发展(2 -7岁、7-11岁
左右) 青春期和青年期:情感发展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0—2岁左右)
亲子情绪关系的起源
最初的情绪表现
华生的观点:儿童具有一些先天的分化的 情绪。
K.M.Bridges的情绪分化理论:儿童的情绪都 是从新生儿表现出来的弥散性的激动分化 而来。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 -10种基本情绪,它们在婴儿出生后逐步出 现。
婴儿的微笑
Phase 1: 自发微笑(0-5周)
Phase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Phase 3: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 月起)
婴儿的哭
阶段1:生理—心理的激活(0—1月) 阶段2:心理激活(1月起) 阶段3: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
乖孩子型,“温吞水”型,“问题”儿童
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2 -7岁、7-11岁左右)
情感发展取决于生物发展、认知发展和社 会发展,并与之相适应;
情感表达与所有这些领域相互作用,是个 人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
情感表达能以否认、歪曲和压抑的形式与 内心感情分离
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情绪更富有稳定性
没有奶吃 温暖
理论上:婴猴与金属母猴在一起
实际上:婴猴只在饥饿时去金属母猴 那里,其他时候与绒布母猴在一起。
认知理论
观点:情绪是认知过程的过程的产物,情 绪发展是认知发展和新知识掌握的结果, 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
斯拉夫(Sroufe,1979,1984)认为引起不 同性质情绪的原因要看刺激情境的多方面 因素;儿童对刺激的评价决定着情绪的性 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