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饮用水源现状调查分析与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而饮用性水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属中度缺水城市。
近年来,随着温州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饮用的水污染逐步走进我们视野,如水源地附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的使用,饮用水源地上游集聚了超规模的畜禽养殖业,工业废水、城市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未达标或未经处理排放等等,这都造成水环境日益恶化,部分水源地水质变差,严重威胁到该市广大市民的生命和健康, 也影响到该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控制水源地的污染源,保护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该市迫在眉睫的问题。
针对温州市饮用水源实际状况,本论文以该市饮用水水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分析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的自然环境、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污染因素和原因等等相关基础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
1、温州市水资源及基础设施较其经济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明显偏低。
2、水库型、地下型与河流型的水资源利用与分配有待进一步科学合理化。
3、该市多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少数水源地水质不合标准,合标准占90%左右。
4、水源地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相对较少。
在此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控制为着眼点,进行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分析;探索了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模式;提出了水源地污染源防治措施;也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研究对促进温州市或类似城市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温州市;饮用水源;调查分析;保护对策
1、绪论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water resourc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Wenzhou city, in the south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belongs to a moderate water shortage c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unreasonable use of pesticides, fertilizers, upstream water source sites offering the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y, storage of super scale industrial wastewater, urban and rural sewage treatment falls below or untreated emission and so on, all which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Part of the water quality variation w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city citizens liv'es and health. Besides, it also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city. Therefore, how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the protect drinking water have become an immediate problem for the city.
This paper ' s researcohbject is Wenzhou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t
directly against its drinking water source actual situation. After making on site research, refer to documents, we research into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rea status,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urce of pollution, pollution factors, we get conclusion below:
1.Wenzhou' s water resourcenda its base installation can not catch up it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average per capita water availability in Wenzhou is obviously low than it in China.
2.we ne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reservoir, underground water and rivers..
3.Majority of water source are in good quality, minority are not up to the standard.
4.Primary pollution source are domestic pollution and agriculture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relatively less. So we make pollution source countermeasureanalysis, explore eco-compensationmodel, raise prevent measures,and also give some policy suggestion. The research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ing protection of Wenzhou or other cities.
Keywords: Wenzhou city;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温州市饮用水源现状调查分析与保护对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的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但是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⑴。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国的660多个城市,约有80沖上的城市饮用水的供水不足,处于严重缺水状态的城市更是高达17%而这种严重缺
水的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目前,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引起国内各方人士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也在逐年铺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水源地的保护措施用以遏制饮用水水源污染,改善水体的基本功能⑵。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温
州模式的独特的发展方式为我市经济腾飞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曾经独领全国,但是
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的持续同时也导致了水资源的紧缺情况更为突出;人们不仅在生
产、生活中使用大量水,同时将工业生产的废水、居民生活的污水、农业回流用水及其它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底泥的生物群体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出现变化,从而无法循环再利用,这使得水资源更趋于紧张,也使保护水资源的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紧迫,这种状况的持续极大限制了温州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阻碍了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虽然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源的保护,开展大规模的水源地的污染源整治,但是畜禽散养、库区的“农家乐”产生的生活污水及附近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等因素都严重威胁着水源的水质质量,温州市多个水库在常年监测显示:水质富营养化水平处于中营养水平,氨氮、总磷与五日生化需氧量不达标,水质不能达到II类等。
因此,本论文选取温州市的饮用水源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分析,从温州自然环境和社会概况着手,开展饮用水资源一系列调查工作,如水资源利用调查、水质调查、水源地调查、污染源调查等,探讨水源地的管理与保护对策。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目前研究进展
国外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更是重视,其相应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更为完善。
1.2.1.1 饮用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以美国为例,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很早就开始了。
早在上世纪50 年代美国引入的“多重屏障”的法律体系,使得饮用水水源免遭微生物的污染[3]。
在1974 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安全饮用水法》 (Safe Drinking Water Act ),该法律不仅对美国公共饮用水供水系统进行系统的规范和管理,以确保公共卫生,保障公众的健康,同时成立了专门的区域制度保护水资源并授权美国环保局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职能。
在接下里的1977 年,美国在《水污染控制法案》的基础上出台《美国清洁水法》 (Clean Water Act ),它主要涉及污水排放内容,强调了拥有水源地的各州的水体环境应达到的相关要求的最低标准[4]。
两部不同的法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州按照该两个法律法规,进行本州水源地情况现状评估,使水源地保护法规和水源保护区计划得以实施。
在加拿大,主要按照《水与污水系统可持续发展法》 ( Sustainable Water and Sewage Systems Act ) 和《安全饮用水法》 (Safe Drinking Water Act )两部法律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两者区别在于,《安全饮用水法》具体是供水保证率的安全标准,要求饮用水的水质方面、饮用水系统方面、水质检测方面达到一定要求的标准;而《水与污水系统可持续发展法》则要求供水和污水处理成本进行综合评价,使水价能够充分反映供水方面的成本,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
日本主要通过《河川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等[9]来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它在饮用水源保护立法保护体系比较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1.2.1.2 饮用水源地保护相关的管理体制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其水源地管理体制是强调每个州在本州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圈内开展水源地的评估和管理,同时要求各州制定水源保护区规划。
同时,美国通过明确的部门分工,对联邦、州政府和管委会等相关各部门进行体制性管理。
体制性的管理主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进行水源地全过程规划管理、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监督实施的管理模式进行实施[10]。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如评价、生态补偿及严格追责制度,从各方面较好的完善和补充饮用水的水源地保护。
日本也有其特别的水源地管理模式,明确集中协调制度和分部门管理制度,同时它还明确了饮用水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强调饮用水水源地的集中管理和保护也属于国家。
在立法之初,总理直接对国家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项目负责,国家级水资源部对饮用水日常管理负责,在21 世纪初期,日本为加强饮用水的水源地进一步的保护和监控,专门成立环境省,同时下设水质保护局。
成立的环境省对国内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进行统一管理,地方政府需在中央政府的调配和指导下开展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
同时日本还专门制定了针对饮用水水源地实行经济补偿政策,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常年的监测模式和饮用水源发生突发事故时的紧急处置等制度[11],这都进一步完善了日本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
而德国通过不断建设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来完善水源地管理体制,不仅详细规
定了水源保护地的新建程序、划分区域、保护措施等;还针对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强调水源保护区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能否做好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12];截止目前,
德国已有近两万个饮用水源保护地。
其在水源地保护多年累积的经验和独创的管理方式,还被欧洲等发达国家所借鉴。
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水源地保护区在科隆建立;在19世纪五十年代《联邦德国水法》的颁布实施,强调各地都必须建立水源保护区,之后德国加快了水源地建设的步伐,迎来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仅仅在30年间,德国水源地保护区面积迅速扩张,就占到本土面积13%以上。
久负
盛名的莱茵河流域重现昔日环境也有德国水源地保护的成功的经验,德国利用本国经
验带动周边荷兰、瑞士等国家共同参与,重修整条河网的生态状况,重构灾害预警系统,严格排入河网的物化指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使得消失半世纪的生物种群重现莱茵河畔,甚至部分的流域的断面指标还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这也充分说明整体流域
的生态修复对于水源地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外的饮用水水源地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比较完善,创新的亮点也比较多,如美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强调公众参与[13];加拿大水源地保护属于各个地方的权利和责任,同时要求各方分担决策和合作并存,适当引进第三方等措施用以保障各方的权利和均衡利益[14];新加坡水源污染有专门的管理制度[15]等等,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牵涉的单位有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市政部门诸多单位,并且没有一部统领和囊括责任部门的法律,致使饮用水源地保护无法形成真正的统一。
这些为我国在建
设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立法保护和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121.3 创新的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促进的目的,依靠生态系统利益价值和保护最低投入,充分利用政府强制手段、市场推动两种调节方式,进行处于生态环境主体之间发生的利益之间的制度安排和调整。
为提高农民对水土保护和水源涵养性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世纪50年代初,
美国对水源地保护范围实行了保护性退耕政策,对水源地的集水范围实行水土保持。
同时建立了以水权交易制度为重要方式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就是设法满足上下游之间
的利益诉求从而建立水源涵养地与清洁水使用者之间的环境的产权交易模式[16]。
而
德国生态补偿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的补偿资金用于平衡各地区间的生态利益格局,进
而实现生态服务和享受的均等化,其补偿资金模式的来源主要从州际财政平衡基金支出,采用州际间横向转移支付方式来实现的[17]。
巴西在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方面利用公用资金实现再分配方式,作为对环境保护成本的一种机制补偿。
比利时等诸多西方国家采取征收来用以保护环境的绿色税的形式,给水源地保护提供生态补偿的资金支持[18];以色列比较缺水的国家为水源地保护煞费苦心,其生态补偿采用水循环利用方式[19],不仅限制用水,更为水资源循环利用找到了突破口;澳大利亚则投入大量的政府补贴资金,用以促进澳境内全流域水源地的生态保护[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日益也越发关注,尤其对环境诉求
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也逐步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生态保护的思路上主要依赖行政手段解决,也就是利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地方政府或当地群众开展饮用水的水源地的保护[21]。
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我国的生态补偿重点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索取赔偿方面。
到了90年代末期,生态补偿才逐步
倾向水源地的保护者和建设者[22]。
水源地上游的人们有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是财力,通过一系列的水环境保护和水土涵养手段使得整条流域地区受益,反之,如
果上游地区不重视生态环保建设和水土保护,则会使得整条流域遭受环境损失,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讲,上游地区的人们对下游地区更拥有控制权,也更需要得到保护和支持,从而上下游之间的时常存在利益冲突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也发现,直接由下游受益方向上游投入方直接支付费用和成本往往是行不通的。
因此通过政府
手段或市场运作方式进行补贴或者直接支付更能收到成效。
纵观我国法律,其实在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就已明确有了规定“国家通过转移财政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生态补偿机制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上。
我国各省市也不断探索生态补偿模式,出台了相关的涉及水源地保护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走在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前列当属浙江省,浙江省于2005年首推《关
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2008年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
转移支付试行办法》,从省级的层面尝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从实践中摸索生态补偿发展模式,并结合我省省情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近十年间,我国投入高达7000余亿,用于如退耕还林、黄河长江流域的防护林建设、陕甘宁石漠化沙土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恢复等等大批重点具有生态补偿建设项目,其中仅仅用于生态补偿就达到3000亿元。
但是国内生态补偿依然并不成熟,生态补偿机制还是以各地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主,在补偿机制的各个环节,补偿主体、标准、形式的明确,现行的财政支付结构、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估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核算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制度性缺陷。
为此,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和学者面临的研究难题。
1.2.2 国内研究动态
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牵涉面较广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人口密集、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不仅需要全系统筹,还需全民参与,更需持之以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都给当地的饮用水水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研
究也逐步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
在我国,牵涉水源地保护的实践经验并不丰富,相应的研究基础还是相当单薄,存在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水源地其主要污染源调查很
难常年检测,并且难以进行判断;第二,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以氮、磷为主要富营养化保护机理的深入研究依然处于空白,如何处理水质富营养化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办法;第三,我国特
有的人口分布稠密程度、河网工业企业发达,、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等状况,也注定我国水源地保护具有难以克服的难度。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中央进一步强调“切实保护饮用水源,把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承诺“继续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但是,据2008年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国内大多数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堪忧,尤其以农村地区更为严峻,其中有16个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不达标,占重点城市的14%有74个
饮用水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20.1%;有5.127亿吨水量不达标, 占重点城市总取水量的32.3%[23]。
其中TN TP、COD Mn挥发酚等指标己经成为地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
除不可避免的因素外,水源地的区域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农业污染或多污染源的交叉污染。
例如福建省的敖江流域水源保护地、四川省长江部分流域水源保护地等,大都进行划分多层多级保护区、重点区域建设水源保护林等措施控制交叉污染和主要污染物,但还不能缓解水源地所承受的环境压力和生态恢复能力,未达到保护饮用水源的最终目的。
针对相异的区域资源环境特点,进行环境基础环境排查、摸底,开展因地制宜的探索水源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由此可见,我国饮用水源的保护已经跟不上现实的步伐。
并且我国在水源地方面的保护具体实践比较少,不论是法律体系和学术研究还十分薄弱。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内容比较零散的分布在各部的法律法规中(具体见表1.1 )。
1988年我国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8 年6月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2006-2020),它是基于661个城市及城镇,分析4.18亿人口的饮用水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全面调查、分析与评估所产生的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方面的保护规划。
该《规划》的实施意义在于指导各地逐步解决水质达标率偏低的问题、不断完善规范和
保护区域划分,提高检测水平和应急水平等等。
同时对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规划要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的建设项目、大型湖库生态修复工程和
面源控制试点工程项目都是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一部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并且不同
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的进行分工与管理,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与整体性。
饮用水源
地源头的生态保护、监测源、污染防治体系、应急方案机制等方面都在法律上存在空白。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呼吁要求制定相关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法,强化相关法律责任。
因此制定一部专属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既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诉求,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
1、绪论
表1.1 我国相关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Tablel.1 China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laws of drinking water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温州市水资源更加趋于恶化,畜禽散养、库区的“农家乐”产生的生活污 水及附近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等因素都严重威胁着水源水质质量, 温州市多个水库在 常年监测显示水质富营养化水平处于中营养水平, 氨氮、总磷与五日生化需氧量不达 标,水质不能达到II 类等。
因此保护水环境和饮用水源地已成为当今温州市面临的 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本论文的调查和分析,选取了温州市的饮用水源的实际情况, 从 温州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概况着手, 开展饮用水资源一系列调查工作,如水资源利 用调查、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水质调查、水源地调查、污染源调查等,摸清现有 温州市水源与水源地现有情况,深入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探讨水源地保 护的管理与对策分析,这对温州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2温州自然环境和社会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述
(1)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类别 法规名称
相关条款 颁布时间 实施时间 颁布机关 国家法律
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第十七条 护法
第二十条 1989.12.26 1989.12.26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
水条例 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
障工作的通知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四条
2002.08.29 2002.10.01 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四十九条 第二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章 第二条 1996.05.15 1996.05.15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0.03.30 2000.03.20 国务院
1994.07.19 2005.08.17 1994.10.01 2005.08.17 国务院
国务院
温州市处于中国大陆环太平洋海岸线的中端,浙江省的东南部,位于北纬27.03'
-28.36' 、东经119.37' -121.18' 。
温州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濒临东海,南与福建省福鼎、寿宁两县毗邻,西连缙云、青田、景宁三县,北与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24]。
温州市素以“七山二水一分田”著称,全市拥有陆地11784平方千米,海域约11000 平方千米。
温州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中生代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作用,产生强
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溢流,从而造成凝灰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大量附着于山体,往往覆盖面高达84%以上。
该类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强,在新构造运动中,形成陡峭的峡谷与断崖。
同时期的岩浆逐步侵入未能喷发的地层,长年累月就形成花岗石岩体[25]。
温州市全境土壤多属于红壤,该红壤经雨水易渗透,形成地下径流,从而增加水源地的存水量。
(2)气候特征温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属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但是年际变化比较大。
常年的降水量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沿海少于山区,年均降水为1818.0 毫米,约为212.46 亿立方米;汛期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2/3 左右。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 月份,该三个月主要为梅汛降水和台风影响降水。
据统计,2012 年温州市年均降水为2259.6 毫米(约为266.27 亿立方米),较前几年的降水量均值偏多25.3%,该年降雨持续时间跨度较大,集中在4到9月份,约占全年的67.0%[26]。
(3)区域矿产资源状况温州市目前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8 种,其中有一定资源储备量的固体矿产有
18 种,集中矿产地有32 点,其中有基础储量的矿产11 种。
本地矿产资源特点是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明矾石、叶蜡石的储量居浙江省首位;金属矿产中永嘉石染钼矿有少量开发使用[27],但是其开采方式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该开采的方式易影响环境,也会使水源地遭到一定污染。
虽然这些矿石的开采和使用促使温州市工业一定发展,同时也成了污染源。
(4)水文特征
温州市的河流流域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各区域的植被覆盖比较好,其水文性质也较好。
主要反映有三个特征:一是河流的涨落非常迅速。
遭受暴雨袭击时,水位涨落迅速,但洪峰滞留时间短。
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和径流量变化较大。
雨季主要集中在4 月、5月、6 月,该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
同时温州市每年的丰水期径流量是枯水期径流量3到4倍。
三是含沙量比较小,相应水质较好。
江河水清澈见底,
但暴雨期间输沙量较大[28]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域划分
温州市下设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6个县,其中共有60个街道、64个镇、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324个社区、208个居民区、789个农村新社区西。
温州几个大型的水源地,如泽雅库区的水源地、珊溪库区的水源地以及永强平原地下水源地主要集中在永嘉、瑞安等县市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