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3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 这⼀章对学中⽂以及⼀般考⽣都⽐较熟悉,当然⼀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节中国古代⽂学在中国⽂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传⽂化中最重要、活⼒的⼀个部分深刻⽽且⽣动地体现着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学在⽂字诞⽣之前就已经产⽣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的形成。

散⽂的三⼤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学始于魏晋⼩说,分为志怪⼩说和软事⼩说两⼤类。

7 、中国古代⽂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化中最容易为现代⼈理解、接受的⼀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与传统⽂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化背景中的⼈民了解中国⽂化的窗⼝。

第⼆节中国古代⽂学的辉煌成就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迟在孔⼦出⽣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诗歌305篇,分国风、⼤雅和⼩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的内容:⼀是周部落的历史;⼆是古代⽥猎、畜牧和农业⽣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预⼈⽣,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法分为“赋、⽐、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量运⽤美⼈芳草的⽐兴⼿法对后代诗歌产⽣了深远的影响。

宋⽟、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版Unit3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版Unit3答案

Unit 3 Harmony----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Warm-up Activity1)Haibao.2)Better City, Better Life. Created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 人," which meanspeople, the mascot manifests the concept that a good life should be created by all the people. The world should be supported by "people," and people should hav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and society, so that the life in cities would be better.3)The audio tapescript:Haibao: Mascot of Shanghai EXPOLike the mascots for huge worldwide events such as Olympics and World Cup, Haibao, the mascot of World Expo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terpreting the theme and expressing the culture.Created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 人," which means people, the mascot embodies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choes with theme of World Expo Shanghai "Better City,Better Life."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 in which two strokes support each other, manifests the concept that a good life should be created by all the people, the core to push the cit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ost creative part in the urbanization. The world should be supported by "people," and people should hav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and society, so that the life in cities would be better.Hair: the hair of the mascot is like the wave of the sea, which represents its open character and stated the character of its birth place Shanghai.Face: its cartoon expression shows its confidence and friendly character.Eye: big, round eyes show his anticipation of the city.Blue: the color shows its latitude and imagin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rising and potential China.Body: its round body represents a well-off life, which is also lovely and cute.Fist: he thumbs up to show the appreciation and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Big feet: he stands steadily on the big feet and embraces the world with big arms, which shows China have the ability and faith to host a successful Expo.Section A. Cultural TreasuresTask.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a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below. Reference for the discussion questions:1.退避三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本阶段包括第十至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包括: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懂得艺术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

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学习重点: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2、中国古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学习难点:1、原始彩陶与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

2、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特色。

3、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

4、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略)一、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

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礼器最有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3、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 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 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 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 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 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乾嘉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 政策,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向纯学术研究道路。因此学者 开始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 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 派。 5、明末清初“三先生”:指的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 们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且都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 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 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 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 作忠”,目的是利用宗族道德对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 专制联成一气。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1、1260年,忽必烈继成吉思汗之后称大汗,以燕京为中都。 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 百年南北对立的局面。 2、元朝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把人民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征服者和主人; 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最早归 顺蒙古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 的烙印。(名词解释P98) 三等:汉人,包括汉族人、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被征服者; 四等:南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下。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极易养成惟上、 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 “官本位” 困扰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 礼教,某种程度上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思考题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 特征? 2、宗法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 响和负面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一)什么是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行使其统治权力实 现对国家的管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国体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体表现和服务于国体。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关系、文化传统、国 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国体的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政体。如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主要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也出现过民主 制或共和制政体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共和制又可划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具 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但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
(一)嫡长子继承制
1、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 的血亲家族 2、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3、继统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宗子。宗法 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在于定名分,旨在杜绝兄弟之间争王位
1、分封制目的:是为维护周王室 (二)封邦建国制 2、分封制的内容:受民受疆土 3、世卿世禄制:等级制度,爵位 4、受封仪式:凡受封要举行仪式 1、分封制目的 既分封制。它是在宗法制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与宗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 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 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 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左传》昭公28年 宗法制确立了王位的继承 权,没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室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 宗亲便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诸侯其实是王室陪臣 人。 ——《荀子 儒效》

中国文化概论-2024鲜版

中国文化概论-2024鲜版

使用规范
遵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通 用字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规范标准, 注意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异体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等。
2024/3/27
12
03
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hapter
2024/3/27
13
儒家思想体系及其影响
2024/3/27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仁、义、礼、智、信等。
经典剧目欣赏
各剧种都有其经典剧目,如京剧《穆 桂英挂帅》、豫剧《花木兰》、越剧 《红楼梦》等。
21
传统美术创作理念和代表作品
传统美术创作理念
注重意境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追求笔墨的韵味和画面的诗意。
代表作品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丰富多样,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
天文图谱与星表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编制了多种天文图谱和星表,如《石氏 星表》、《步天歌》等,为天文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6
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及治疗方法探讨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 基础,构建了独特的医 学理论体系,包括脏腑 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 说、诊法治则学说等。
2024/3/27
中药与方剂
地域性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饮食、建筑、 艺术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民族性
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的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包容性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 特的文化景观。
5
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历史传承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自古至今,文化传承从未中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清]金廷标:麻姑献寿图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人文精神》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 言,是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 人生情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 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就个体 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 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
——《白虎通·天地》
【天人合一】
石涛:黄山八胜图
人们从敬崇自然、顺应自然,适时地耕作收获,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 始,进而联想到有序地管理国家、整合人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行为,具有积 极性的意义:一是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 系,具有有积极唯物的因素;二是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明兴 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 方式;三是从关注自然出发,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 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 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民族有聚散,但文化由民族共同体诸要 素组成,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有一个共同源头;
2、历史上相互渗透,有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组成的:
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 燕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 族统治过中国。出:月氏族;入:朝鲜族、 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 核心。汉族与非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 特别重要的贡献。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 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蒙古 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 山族在台湾。
目前的文化遗址与文物保护:
中国目前发现古遗址95086处,其中新石 器时代至周代的最多,古墓葬达66360处, 化石类1571处。
中国文物藏品达1000多万件,国家一级 文物达10万余件,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5万处以上,建有各种博物馆已 2000座。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 方法
现实意义: 其一,认识民族自身;其二,认识当前 国情;其三,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学习方法: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 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 新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1-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1-3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井绳存在的总和。

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积极作用——文化精华,是优秀传统,负面作用——糟粕,是不良传统。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两分法(物质、精神)、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也是本课程采用)(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嘀咕,想着文化概论这种书会不会特别枯燥,全是些干巴巴的理论和概念。

没想到一读起来就被吸引住了。

书里把中国文化这个超级大的概念,像拆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给我们讲清楚。

书里讲中国文化的起源,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啊。

从古老的原始部落文化开始,就像在看一部超级长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描述的。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远古的先民们,穿着简单的兽皮衣服,围着火堆跳舞,在山洞的墙壁上画画。

他们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种子,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发芽、成长。

说到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这可真是个“老大哥”一样的存在。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到国家的治理,儒家思想都在背后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什么“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感觉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这些思想有点老套,但通过这本书才明白,它们其实一直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就像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尊敬长辈,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啊。

再说说中国的艺术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不像话。

书法、绘画、戏曲,每一个都是宝藏。

我特别佩服那些书法家,他们拿着毛笔,就像魔法师拿着魔法棒一样,在宣纸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字迹。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生命似的,有的刚劲有力,像个英勇的武士;有的飘逸洒脱,像个自在的仙人。

戏曲也特别有趣,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千奇百怪的脸谱,还有那婉转悠扬或者高亢激昂的唱腔,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又演,一个人就能演尽人间百态。

读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有些传统文化好像有点被冷落了。

就像一些古老的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就好比是我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超级珍贵的宝贝,不小心给弄丢了一样,多可惜呀。

但是呢,书中也提到了很多人在努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就像一群文化的“超级英雄”,让我又充满了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the literature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stories recording spirits and anecdotes. Three Caos: The Sea观沧海 A Short Song短歌行 * his great ambition and sympathy for the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
Discourse of the States国语: a chronological recording of the statements of the aristocrats of various states.
1.2.2 Philosophical prose: Lao Zi (Dao De Jing)老子(道德经):the scripture of Taoism, centers on Dao (the way ahead). Mo Zi: known for its extensive and effective methodological reasoning. Mencius: Zhuang Zi: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musical criteria), it falls into three categories: Feng: local songs, or folk songs collected mainly from the dukedoms, which reflect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local practices and customs. Ya:105 odes, regular music, traditionally sung at court festivities朝会ceremonies典礼, banquets 燕 饮 and other solemn occasions. the lyrics are mostly written by people of the upper class. Song: the dance music sung at sacrifices of ancestral spirits of the royal house.
Yuefu
folk songs: 5-character lines; life and reality of lower-class working people; natural and simple lge; colorful contents; vivid and lively stories with figurative speech and personification.
1.3 Han Dynasty Literature: Hanfu: a popular literary genre in Han Dynasty; emphasize→ elabora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combination of poem and prose; rhyme prose.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s: Jia Yi贾谊: On Faults of Qin 过秦论; Lamenting Qu Yuan 吊屈原赋
five writing styles: Benji本记: biographies of prominent rules and emperors Biao表: chronological tables Shu书: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cords of the time Shijia世家: biographies of notable rulers, nobility and bureaucrats Liezhuan列传: biograph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the tragedy of a young couple The Ballad of Mulan: a girl disguised as a man, join the army in place of her father.
The Chile Ballad敕勒歌: a masterpiece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cene of the beautiful grassland. Vast is the sky, boundless the wilds, grazing cattle are revealed as the grass bend down in the wind.
Sima Qian: the first historian to record and narrate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biographie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史记: recording 3000 ys Chinese history from Emperor Huang to Han Dynasty, in 130 chapters.
The
Book of Songs: the fountainhead of realism Poetry of the South: the fountainhead of romanticism
1.2 The prose of the Pre-Qin Period先秦散文:
1.2.1 Historical prose: The Book of History尚书:the most ancient collection of Chinese prose writings with fragments of disconnected and diverse individual official papers. Spring and Autumn Annuals春秋:the earliest chronicle in Chin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with concise and meticulous lge
Chapter 3
Chinese literature
Four periods: Classical: pre-late Qing Modern: 1840- May 4th,1919 Revolutionary: 1919-1949 Contemporary: 1949-present
1.
Qu Yuan: the earliest known famous Chinese poet. Sorrow after Departure离骚:a romantic masterpiece Ask Heaven天问 Nine Elegies九章 Nine Songs九歌 In 1953,on the 2230th anniversary of QY, the world peace congress honored him one of the 4 famous world cultural figures of the yr.
1.1 The Book of Songs诗经 and Poetry of the South楚辞 The Book of Songs (Poetry): the first major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ms, 305 poems from the early yr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11th century B.C.-771 B.C.)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 476 B.C.), over a span of about 500 yrs. The Book of 300 Poems.
Seven Masters of the Jian’an Period: Kong Rong孔融 Chen Lin陈琳 Wang Can王粲 Xu Guan徐干 Ruan Yu阮瑀 Ying Yang应玚 Liu Zhen刘桢
Tao Yuanming: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桃花源记: the secluded and ideal life people pursue
According to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it is divided into: Fu poems赋: a straightforward narrative content; bi poems比: explicit comparisons; Xing poems兴: the prelude of a song, setting the scene for the poem. Feng, ya, song and fu, bi, xing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six divisions”六 义.
Liu Xie刘勰: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raving of Dragons文心雕龙 the first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criticize the efforts of his contemporaries to seek the beauty of form at the cost of meaning; advocate the presenc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 liter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