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第三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核心概念的子 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以下几种: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 3、逻辑经验主义 4、后现代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
(三) 公共政策研究程序的设计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
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① 研究程 序的设计。② 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 象的观察。③ 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 的资料系统地进行分析。④ 将研究结果加以 转换,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四、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 为(不论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 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学是公共政策的基 础”。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 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 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五、社会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 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 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 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集中表现 在三个层面: 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 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 性。
在我国,公共政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致的;在具体分析方 法上,有很多是共同的;
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的路径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 贡献是决策科学。
公共政策学与管理科学尤其是公 共管理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多共同之 处,它们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 决社会公共问题,都要经过从确认问 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到评估结果 的程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6学时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6学时
第三章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6学时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6学时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4学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4学时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4学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 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 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三) 政策过程
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 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四) 政策结果
公共政策作为自变量对政策对象和政策 环境实际上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须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做出事实 判断和价值判断并进而向决策者做出政 策持续、完善、创新或终结的建议。
4学时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6学时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4学时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4学时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4学时
复习
2学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第三章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八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四、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 (D. Lerner)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 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 世。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 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 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 表人物之一。
政策问题,以预测政策结果的系 进行创造、严格地评估
统性知识
与沟通政策相关知识的
应用性社会科学
内 研究 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涵 主体
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 织的专业人员,以及民 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研究 重点
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 为了政策而分析 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 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 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 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 的。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一些是 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另一些是政 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二)决策科学的形成 (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 展 (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 大
2、公共政策学研究程序设计 (1)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 确定假设。 (3) 收集系统资料。 (4) 资料分析。 (5) 做操作性研究。 (6) 写作研究报告。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 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公共 政策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研究路径和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我们全面、 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运动规 律是大有裨益的。
本章所要着重介绍的内容就是公共政策 的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公共政策研究是以多学科的知识和 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政治学、社 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 学、历史学、法学、哲学以及数学、计 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都对公共政策研究 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 学构想》的出版。
(1) 方法论的多样化。
(2) 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4)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一、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是台北中兴大学 (今台北大学) 、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
• 1975 年台大政治学系率先开设“公 共政策”这一课程,任课教师朱志宏于 1978 年出版了第一本用中文编写的 公共政策学教科书《公共政策学概论》 (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
• 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 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 这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 导部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 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各级 领导部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属各 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专 门机构。一批国外的决策科学和公共政 策学的专著相继翻译出版。
二、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丰富资源 (一) 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 (三) 中华传统政策思想 三、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与方向 (一)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 政策研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 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 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 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有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其中佼佼者如亚当·斯 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 等,在经济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和 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和方法论探索,其成果不仅对他们各自耕耘 其中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 且也为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 论的基础。
•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 性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广泛 而深入的理论探讨的领域。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 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 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 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 策建议。
(三) 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科的发 源地美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应 予特别指出的:
(一)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 政府改革取向 。
(二)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倡导的是“混沌原 则”、“不确定性”和“诠释学观点”,强 调“权变观点” 或“多元思考” 。
一、哲学与伦理学视角
哲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 方面:
一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 二是规范性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对公共政策的 影响: 强调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 强调政策研究本身的伦理规范。
二、政治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研究的语境离不开政治学这个大框架。
研究 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 的目 推动学科发展。 的
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的政策蓝图
社会 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反响
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 的效果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
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 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具体而言,涉及: 公共政策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结果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公共政策学 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很少有人涉足
到成为显学的过程。
(二) 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第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
把握当代,回应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共决 策的创新要求。
第四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究 policy study
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t
公共政策学 policy sciences
定
政策研究指政策研究者应用各种 一门运用多种调查方法 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
义
正式的研究方法论,去探究各项 并通过辩论和公共讨论,究+ 政策分析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 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 过渡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的价 值,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公共政策 学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众多学科中是一门 “显学”。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 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 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 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以后,要有效 地解释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要在中国 土地上生根开花,必须在概念、理论、 模型和分析路径上中国化,形成有中国 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
(一) 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 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 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 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二) 政策系统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 差异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科学
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它自诞 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 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从数学、统计学、系 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 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 手段和研究程序。
(二) 科学主义的认识论
科学的理论不仅在内部结构上具有逻辑的 严密性和完备性,而且还要被社会实践所证实, 这种逻辑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研究所遵循的认识 论的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以下几种: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 3、逻辑经验主义 4、后现代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
(三) 公共政策研究程序的设计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
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① 研究程 序的设计。② 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 象的观察。③ 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 的资料系统地进行分析。④ 将研究结果加以 转换,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四、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 为(不论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 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学是公共政策的基 础”。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 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 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五、社会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 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 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 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集中表现 在三个层面: 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 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 性。
在我国,公共政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致的;在具体分析方 法上,有很多是共同的;
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的路径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 贡献是决策科学。
公共政策学与管理科学尤其是公 共管理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多共同之 处,它们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 决社会公共问题,都要经过从确认问 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到评估结果 的程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6学时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6学时
第三章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6学时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6学时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4学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4学时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4学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 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 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三) 政策过程
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 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四) 政策结果
公共政策作为自变量对政策对象和政策 环境实际上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须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做出事实 判断和价值判断并进而向决策者做出政 策持续、完善、创新或终结的建议。
4学时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6学时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4学时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4学时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4学时
复习
2学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第三章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八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四、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 (D. Lerner)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 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 世。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 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 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 表人物之一。
政策问题,以预测政策结果的系 进行创造、严格地评估
统性知识
与沟通政策相关知识的
应用性社会科学
内 研究 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涵 主体
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 织的专业人员,以及民 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研究 重点
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 为了政策而分析 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 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 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 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 的。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一些是 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另一些是政 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二)决策科学的形成 (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 展 (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 大
2、公共政策学研究程序设计 (1)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 确定假设。 (3) 收集系统资料。 (4) 资料分析。 (5) 做操作性研究。 (6) 写作研究报告。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 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公共 政策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研究路径和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我们全面、 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运动规 律是大有裨益的。
本章所要着重介绍的内容就是公共政策 的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公共政策研究是以多学科的知识和 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政治学、社 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 学、历史学、法学、哲学以及数学、计 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都对公共政策研究 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 学构想》的出版。
(1) 方法论的多样化。
(2) 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4)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一、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是台北中兴大学 (今台北大学) 、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
• 1975 年台大政治学系率先开设“公 共政策”这一课程,任课教师朱志宏于 1978 年出版了第一本用中文编写的 公共政策学教科书《公共政策学概论》 (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
• 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 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 这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 导部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 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各级 领导部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属各 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专 门机构。一批国外的决策科学和公共政 策学的专著相继翻译出版。
二、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丰富资源 (一) 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 (三) 中华传统政策思想 三、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与方向 (一)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 政策研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 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 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 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有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其中佼佼者如亚当·斯 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 等,在经济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和 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和方法论探索,其成果不仅对他们各自耕耘 其中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 且也为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 论的基础。
•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 性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广泛 而深入的理论探讨的领域。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 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 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 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 策建议。
(三) 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科的发 源地美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应 予特别指出的:
(一)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 政府改革取向 。
(二)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倡导的是“混沌原 则”、“不确定性”和“诠释学观点”,强 调“权变观点” 或“多元思考” 。
一、哲学与伦理学视角
哲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 方面:
一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 二是规范性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对公共政策的 影响: 强调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 强调政策研究本身的伦理规范。
二、政治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研究的语境离不开政治学这个大框架。
研究 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 的目 推动学科发展。 的
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的政策蓝图
社会 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反响
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 的效果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
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 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 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具体而言,涉及: 公共政策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结果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公共政策学 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很少有人涉足
到成为显学的过程。
(二) 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第三,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
把握当代,回应现实社会生活中公共决 策的创新要求。
第四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究 policy study
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t
公共政策学 policy sciences
定
政策研究指政策研究者应用各种 一门运用多种调查方法 公共政策学= 政策研
义
正式的研究方法论,去探究各项 并通过辩论和公共讨论,究+ 政策分析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 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 过渡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的价 值,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公共政策 学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众多学科中是一门 “显学”。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 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 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 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以后,要有效 地解释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要在中国 土地上生根开花,必须在概念、理论、 模型和分析路径上中国化,形成有中国 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
(一) 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 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 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 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二) 政策系统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 差异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的科学
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它自诞 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 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从数学、统计学、系 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 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 手段和研究程序。
(二) 科学主义的认识论
科学的理论不仅在内部结构上具有逻辑的 严密性和完备性,而且还要被社会实践所证实, 这种逻辑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研究所遵循的认识 论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