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之石林专题报告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人文地理长途实习报告

课题喀斯特地貌之石林

专业地理教育

指导教师谢贤健、王珊

班级2010级5班

姓名王龙

学号20101504064

二0一二年11月

喀斯特地貌之石林专题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目的及要求:

1. 通过野外实习掌握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更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现象结合。

2.通过这次对实习区域的具体详细的考察使我们对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地质地

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喀斯特地貌有更为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3.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掌握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地质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对本门学科的野外工作能力。

4.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实习时间:

2012年10月30日——2012年11月9日

实习地点:

宜宾、昆明

实习路线:

兴文石海—路南石林—乃古石林

正文:

一、喀斯特地貌之典型代表——石林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类型、形成原因等。西南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石林地貌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二、三大石林简介

(一)兴文石海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云

贵高原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的过渡地带。公园

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

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地貌,

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

兴文石海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以岩溶地貌为特色,以石林、溶洞为基础构景,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态,地下溶洞交错,洞中有洞,如谜宫仙境。2005年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大会。以7票通过正式成为了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已发现大小溶洞183个,其中面积在1万平方米。现已开放的天泉洞,洞体规模宏大,为多层长廊和厅状地下岩溶洞穴,洞道总长4.2公里,总面积81168平方米,总体积270万立方米,分“穹庐大厦”、“天泉明宫”、“泻玉流光”、“云步通幽”、“石花奇观”、“长廊石秀”、“石林仙姿”美景七个大厅。“泻玉流光”硕部有个奇特的“天窗”,泉水从“天窗”飞泻而下,如银帘高挂,宏伟

壮观,故名“天泉洞”。天泉洞出口处有神奇的

“天盆”--大漏斗,比号称世界之最的直径330

米、深70米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还大得多。

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在石海景区中心景区,

地下是溶洞,地上是石林,在方圆14平方公里

范围内的地表上,有典型而齐全的石芽式、棋

盘式、尖脊式、石林式等奇峰怪石,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石海景区。地面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迎宾石、七女峰、天涯望归人、石林翠竹、翠屏古塔、斜塔、石林以叠翠、夫妻峰、龙牙观瀑等。景区内还有都掌人古城遗址九丝山、凌霄山。

(二)路南石林

云南昆明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有奇石组成的石头森林,梦幻般的溶洞,秀丽的高原淡水湖泊,飞流奔腾雄伟壮观

的瀑布。大自然最美丽动人的景色,都集

中在35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里,与居住在

这里的彝族风情相辉映,被誉为"天下第一

奇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石林风光,观赏角度不同,景物展现的就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石林景观的真实写照。登高远望,扩大视野,石林就像一片刚出土的幼苗。绿树红亭把灰黑色的石林,点缀得十分秀美。远观石林没有遮挡,石林又像层层叠起的积木,疏密有致。游人感叹到:这是电影里见过的龙宫!这像大海的海底世界!这就是真实的海底。站在高处看瀑布、气势磅礴的大跌水瀑布隐藏在万绿丛中,在脚下翻腾跳跃,响声如雷灌顶,水花纷飞如扬花吐絮。从高处往下行,有要去海底观龙宫的喜悦油然而生。

路南石林位于距昆明市东100公里的路南县境内。2007年6月27日路南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三)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距石林景区8公里处,面积8平

方公里。旧名石门峰或石门哨。乃古石林景

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东区、西区、白云

湖、白云洞、古战场等组成。登上峰顶,可

以饱览一片黑色石海,特别有气势。如有兴

趣,可以漫步林中,感受一派蛮荒的氛围。

更令人叫绝的是乃古石林地下处处有溶洞,

至今已经探明的大小溶洞就有9个。所以,可以用“峰上望、林中游、地下钻”来形容乃古石林的特点,十分贴切。

三、三大石林的各自特点

(一)形成原因:

1.兴文石海: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境内保存了

2.5—4.9亿年各个时代的碳酸盐或含碳酸盐的地层,是喀斯特地貌最久远、最齐全、分布最广泛的地方。二亿三千多万年前,兴文石海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250万年前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大面积石灰岩相继出露于地面,形成了石海的茫茫地表石林,这一地质变迁已经由兴文石海发现的从坭盆纪到二叠纪时代的大量化石得到佐证。这片岩石的海洋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地表岩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的石灰岩受到雨水的不断冲刷、融蚀,形成了地下洞穴、地下河流。天长日久,地下河空间扩大,超过承受极限后开始出现垮塌,出现了漏斗、石峰、石柱,洞中出现了边石坝,地面则留下石幔及各种形态的沟、漕、石林、石牙、石孔与残岩断壁。地面的泥土一天天减少,石头一天天增多,从高处往下一看,灰白色的大地就像是一片翻腾的大海。

2.路南石林:路南石林是一处有着坚硬石灰岩床的区域。它经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后,部分岩石被水溶解、冲刷而形成。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3.乃古石林:乃古石林与路南石林在成因上差不多,也是由海水侵蚀,在地壳的不断运动的内力作用和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的综合下形成的。

四、三大石林特色景点举例简介

(一)兴文石海:

(1)中国天然游览长度最大的溶洞——天泉洞

天泉洞,是兴文石海洞穴群中著名的一个溶

洞,形成地质年代距今约三百万年。其空间规模和

系统游览长度均居世界洞穴之首。目前已探测长度

为10.5公里,上下共分四层。石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布、石梯田等洞内沉积物种类繁多,或卷或翘、或立或吊。重镶迭嵌,千态万状;似仙阙楼台,若瑶池胜景,如海市蜃楼,使人目不暇接,疑入梦景。

(2)地表石海,岩溶奇观

地表石海东西延绵二十余里,南北约八里,异峰竞秀,怪石争奇,藤缠蔓绕,山水和谐,景趣融汇,游人至此,俱与石对话,与水通心,在大自然的和谐野趣中释放自我,感悟人生真谛。

(3)天下第一大漏斗——世界奇绝

大漏斗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

是号称世界最大的美国“阿里西波”规模的两倍。

大漏斗气势雄伟、深盆暗底、翠竹绿树、怪石林

立、坐盆观天、圆天遥遥。在兴文石海世界地质

公园内,有小岩湾大漏斗、大岩湾小漏斗,是我

国最早发现和对天坑进行研究的地方。

(二)路南石林

(1)阿诗玛

位于云南石林县石林景区中有一处景点

名为阿诗玛,因其形肖美丽传说中的阿诗玛,

身着撒尼族的装束、肩背背篓,仰首望天,似

在呼唤,又似期待,给传说中的阿诗玛,更增

添了想像和期待。

(2)幽兰深谷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

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峭壁万仞、石

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

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

栩如生,构成一幅神韵流动、蔚为壮观的

天然画卷。

(3)剑锋池

剑锋池是石林海拔最低处,一池清可见底的泉水中,原来长着一条长条形的石柱似倒插于水中的宝剑。这“剑锋池”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池里的水终年不变,无论是天大旱或是发洪水。不过,现在的“剑锋池”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宝剑的“剑锋”在一次地震中断掉了,只是留下了“剑柄”。

(三)乃古石林

(1)梁祝相会

进入景区,穿过那一片花海后,不远

处便是这象征爱情的梁祝相会了。左边苗

条淑女祝英台,右边英俊魁梧的梁山柏,意

味深长,美到极处。幽暗的背景加以映衬,

使人触目伤怀。

(2)峰上望

峰上望,即在东区"峰上望"景点登高远眺,可观赏到乃古石林景区的全貌及周边村寨田野风光,领略乃古石林的荒蛮、雄浑的

博大气势。

(3)波斯菊花海

进入乃古石林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

美丽的花海,盛开的波斯菊在阳光和石林的衬托下

格外美丽。

五、石林发展与保护现状及前景

目前川滇地区许多重要的喀斯特石林景观地,都已被纳入了地质遗产调查研究和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的范围,在已建地质公园或风景区的石林地貌景观,都已规划或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对于石林景观一方面保护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其旅游价值,从而为当地带来较可观的收益,也为石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经济支撑。

从景观的保护状况来看,其主要威胁还不在于对石林景观地貌的直接破坏,而是在于对景观环境的破坏,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和景区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各个石林景区对石林景观解说点的选择、景观说明牌的制作与设置、说明牌内容的设计与编撰,都还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对解

说系统的设计缺乏认真研究和专业制作,景区导游缺乏科学培训,这在地质公园的建设中,仍然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渐被完善、解决的。

六、总结

通过本次人文地理野外长途实习,使得我们对石林这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了更为真实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川滇两省的三处石林进行比较,对于其形成机制和最终形态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笼统的概念,对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依据,是对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很好的诠释。对于该类知识的掌握有了更好的提升,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实习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野外实地考察的重要作用和团队协作的力量。非常感谢胡院长的耐心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