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作者:彭光银,范钦和,陈炳宇
作者:彭光银,范钦和,陈炳宇
【关键词】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生殖嵴的中线路径上[1~3]。我院诊治过卵黄囊瘤12例,都经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组织起源等问题,结合复习文献加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年龄:本病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少女和青年妇女,自4~27岁,平均年龄15岁。
1.1.2 部位:发生于卵巢者10例,其中双侧1例,发生于睾丸1例,骶尾部1例。
1.1.3 出现症状到就诊间隔时间。长短不一,自一周到九月,平均三个月。
1.1.4 主要症状和体征:12例全部有肿块,腹痛9例,发热7例,3例有血性腹水,其中有1例腹腔内广泛转移,未能将卵巢肿块切除,此例合并妊娠。
1.1.5 临床误诊:12例中有3例误诊为卵巢囊肿,其余9例为腹腔肿块手术探查。
2 结果
2.1 肉眼检查:肿瘤体积常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7cm,除睾丸和骶尾部2例在10.0cm以内,10例卵巢肿瘤全部在10.0cm以上。由于本瘤呈膨胀性生长,大部分都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切面灰白、灰黄或淡红色,质嫩而脆,硬度中等,常呈蜂窝状,有时可见多量粘液,而使切面呈胶样。由于肿瘤体积大,10例卵巢卵黄囊瘤全部有出血和坏死,囊性变。
2.2.2 s-d小体结构(特殊的血管周围套状结构或内胚窦样结构):本文12例中9例见之。瘤细胞排列或单层或复层,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套样结构。横切面可见到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呈发射状,拟似人的未成熟的肾小球样结构-schiller-duvol小体(简称s-d小体)。瘤细胞还可围绕血管,向外伸展,伸入窦样腔隙内,而形成粗细不一的乳头状突起,或称为假乳头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