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阴泽江

学号2014051094

院系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4物理学

指导教师王德召

提交时间2016年3月5日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更深地了解到当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使我明白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前人的艰辛努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该门学科知识和各理论的深入理解。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调查课题。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实践内容及要求后,考虑到我是贵州省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为了对我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作为此次调查题目。

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形色各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赶潮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或已被遗忘,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此,我作为印江县的一名土家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印江县人及其他国人能更好地传承印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呼吁人们不要遗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弘扬印江优良的民族风情,需要我们每一个印江人的共同努力。由于家乡太远,坐车要2来个小时才能到印江,因此,我此次的调查内容主要从网上以及政府官网和书籍

得知。下面是我此次的调查结果:

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简介:

(一)印江少数民族方面:

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摆手舞、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文化以及文物文人方面:

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蔡伦古法造纸、印江梵净山佛教文化、文昌阁、依仁书院……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三)民族风俗方面:

印江土家族有哭嫁风俗、祭神的习惯,我们地方叫做“朝山”,每年在同一天同一座寺庙去烧香拜佛,在县内不同地区所规定的时间和寺庙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大年初一,女的要十二点过之后才可以去别人家玩,说是女的会断人家的好运,而男的则是带来好运。在印江通用红棺材葬人,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曹状元。

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到2010年,印江县有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染工艺、焰火架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土家族过赶年、下洞祭风神、花灯戏、傩戏8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印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

(一)印江印染工艺

印江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印染分染色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靛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亲睐。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色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

(二)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

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石灰水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品红、黄丹)涂抹,再用青油罩面即成。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三)印江合水长号唢呐

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

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迭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五)印江长路引

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六)印江红棺葬

红棺葬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为表纪念,印江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并且在中国只有印江县用红棺材埋葬,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

(七)土家喊山号

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八)印江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

(九)蒲氏墓朝拜

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集体朝拜时少则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