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工作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决定了民族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考察,得出的理论必须适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现状,基于此,“田野工作”成为了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本文围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和田野工作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突出“田野工作”方法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田野工作;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平衡点
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身体力行的深入实地考察,形成的教育理论必须符合某一族群或者某一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现状,并且考虑到当地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才有顺利推行的可能性。

这就决定了书斋式空谈教育,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失衡,从而无法准确指引民族教育的发展也无法应对复杂的民族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迫切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纵观所有,“田野工作”号召人们走进田野,观察体会当地生活,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民族教育研究中极大的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为研究领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教育理论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每一种教育理论只是研究者的一己之见,往往融入进了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在特定的范围和历史时期所形成,
具有局限性。

而且,教育理论的研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很多情况下,一种理论可能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教育领域的探讨分析。

所以,这种局限性使得它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达到实践主体的期望值,造成了教育实践者与理论的疏远。

其次,任何教育理论都无法凭空造出,正确的理论只能来源于实践。

再丰富的教育理论建构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研究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其自身经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都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对教育事实的认识上也就有了差异。

这种对教育现实的认识正确与否,唯一的判断方法就是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二)教育实践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教育实践的具体性和方便操作性,使得教育实践主体往往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导致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工作,教育研究者往往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而且这些教育经验还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再次回到实际中去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奏效。

这一点导致很多实践主体认为教育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教学经验远比教育理
论有价值,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排斥,否定教育理论的必要性,导致教育实践与理论的脱节。

其次,即使有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在很多情况下仍旧失败。

这里并不是说理论出了问题,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只是保证教育实践成
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践的成败与众多因素有关,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一所学校的教育设施、受教育者的基础、实践者的基本素质等等,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制约着教育实践的成败,所以说理论的指导也不能够保证实践的成功,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三)田野工作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衡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田野工作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地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它强调克服研究者个人价值观或者社会主流价值观,力求以当地人民的心理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这就有效避免了研究者将自身偏见加入教育问题的分析之中;此外,田野工作强调文化诸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即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带着这样的视角去研究民族教育,研究者往往考虑的更加周全,可以将教育问题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地域环境、宗教影响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视角的单一性所造成的研究偏差。

可以说,“田野工作”方法是从既宏观又具体的研究中达到对复杂教育现象的全面深入理解,是带着理论深入实践再检验理论、发现问题的过程。

所以说,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点。

二、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田野工作的特点
(一)用主位和客位两种角度去看待教育现象
研究者身体力行的深入实地,用研究者的视角(客体)去观察、分析教育现象;同时,研究者可以获得研究对象(主体)对于自身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主客体两种角度相互补充,它们之间的对比分析是揭示教育本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新的教育问题、教育课题的发现
不去实践,就不会发现新问题。

田野工作经常让研究者有大收获,往往在调查中,发现前人的失误或者出现前所未有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可以检验某些理论以及改变社会刻板印象
田野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验证前人的一些经典理论,进行某些国外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在以往田野调查中,不乏出现西方理论只能片面解释甚至无法解释国内教育现象的情况。

此外,田野工作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族群所产生的刻板印象。

比如,不少人对于我国稀少民族的印象是弱小而教育落后,但经过田野调查却发现,有些人口稀少的民族反而已经突破了双语教学的难题,使得本民族语言得以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建构
田野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本土化建构的途径,在多次的田野工作和丰厚的经验积累之后,研究者往往会突破原有的理论,获得新颖的视角,最终将自己的见解形成新理论。

(五)研究者不在是“闭门造车”的工匠,而是善于与人沟通的
交流者
很多长期从事田野工作的人都认为,田野调查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与人沟通,与调查点的居民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这不仅保障了田野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为今后对该调查点的再次寻访做好铺垫。

此外,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体会到各种世态冷暖,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他所做的学问才会是真正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学问,这种学问才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 .教育研究.2000,(7)
[2]苏兰花,孙爱民.论教育实践要与教育理论相结合 [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吕星宇.从书斋到田野——教育研究范式的应然转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9(9)
[4]腾星,巴占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