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见京剧打击乐器:

京剧的伴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泛所有管弦乐器(或称丝竹,即旋律器),主要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大件;武场泛指所有打击乐器主要由鼓、大锣、小锣钹四类乐器组成,称武场四大件。在武场四大件中,每乐器再细分为多件不同大小的器,每件乐器亦有特用途。乐器虽多,但通常会同时应用。此外为了节省人手,乐师通常需要兼演奏一件以上的乐器。就武场四件来说,常用乐器包括列四种。

一、大锣

大锣声强烈宏亮,多被用于托武将的上场、下场、争及配合突变情感的场面大锣又分有不同大小的大光锣小光锣和虎音锣等。一般演出中,一个大锣手常会用七至八面不同大的锣。在用途方面,大光锣的较低,乐师会以它作一伴奏;小光锣音较高,乐会以它衬托武师的打斗场面;虎音的音较厚,较适合来衬托花脸的动作。

二小锣

小锣的声清脆文雅,且带诙谐色彩故多被用于衬托文人、女性或丑的上场、下场,以及用它来配合各小动作。

三、钹

钹包括铙钹鼎钹、齐钹和小钹四种;有不同大小,其中以铙钹为京剧最常用,多与大锣及小锣配演奏。乐手通常备用数个高不同的铙钹,根据剧情及大锣音域来选择运用。乐手会以不同技来控制乐器的音

色,以渲染同的剧情。

四、鼓

包括单皮鼓、堂鼓和堂鼓,在京剧中以单鼓较常用。由于鼓和板是由同乐师敲打,故将这两件乐器称板鼓,而打鼓板的乐师被称司鼓单皮鼓的声音清脆短速,善于用来达活泼跳跃的节奏。堂鼓声较高,通常用于战争、堂或起更等场面;当它与其他打乐器配合使用时,亦可用来衬水战、行船、暴风雨等境气氛。大堂鼓又名南堂鼓,声较堂鼓雄壮,有时用于战争面以加强气氛,有时亦用于青衣反二黄的伴奏上。一个传统京剧队一般有七、八人,分别负板鼓、大锣、小锣、钹、胡、二胡、月琴兼吹唢呐和笛子三弦兼打堂鼓和吹唢呐胡琴兼吹笛子;司鼓需兼领导的角色,带领整个乐与演员的协调。随着伴奏音的日趋丰富及对演奏的要求不断提高,乐人数亦相应加增。

京剧锣鼓点的运用特色:

为配合不同人动作及剧情发展,敲击乐师常不同速度和力度敲打种乐器来营造戏剧效果,并形一系列基本节奏程;这些特定节奏程式即行内所称锣鼓点。有不少京剧锣鼓点是于昆剧,每个锣鼓点亦特定名称。据鲁华在《京打击乐浅谈》中所载,鼓点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包1.借用传统曲牌名称,如风入松》;2.根据舞蹈作、舞台调度及唱腔板式命名;3.根据锣鼓的用途而命名;4.根乐器所发出的音位数目命名等。此外,锣鼓点的响效果及使用范围亦分成三类,包括1.以大锣为音,与小锣、铙钹和鼓一起运用,通常用来配合较烈、认真或悲伤的场面;2.以锣为主音,辅以鼓板通常用来配合较轻松、快乐诙谐的场

面;和3.以铙钹为主,并加入小锣和鼓板,通常用营造一些反常、黯并带有哀伤的气氛在一般情况下,以大锣和小锣为主的锣鼓点较为常用。此,乐师即使演奏同一锣点,但以不同乐器为主音其音响效果亦有分别此外,每个锣鼓点在演奏时亦加变化,如例一所示《急急风》便最少有三个较常见版本。例一:急急风》锣鼓点的三个版本

锣鼓点的用途大致分五类。第一类是「身段锣鼓」它为演员提供一个明的节奏,以配合演员上场下场、走路、骑马、亮相、打斗身段和动作,如例,在《定军山》中所用的《四击头锣鼓点便是用来配合忠出场亮相的。

例二:《四击头》锣鼓

第二类是强人物在语气上抑扬顿挫的锣鼓,每在念诗、念引子或《点降唇》、《粉儿》等曲牌之间出现,在用时通常配合人物动作如例三,在《问樵闹府中所用的《小锣二三锣锣鼓点。

例三:《小锣二三锣锣鼓点

三类是「开唱锣鼓」是在乐段的开头、收,或在两个唱段之间出现,目的提示演员下一个唱段的板别和速;如例四,在《空城》中所用的《夺头》锣鼓点。

例四:《夺》锣鼓点

第四类是用来加强戏效果、烘托气氛和渲染环境锣鼓,如叩门、水声等音,或配合剧中人上、下船动作时的伴奏如例五的《水声》锣鼓点(由耿天先生提供)。

例五《水声》锣鼓点

第类是表达演员在情绪上的突然变。如例六,刘延昌在宝莲灯》得悉孩儿被秦府保打死时所用的《一击》锣鼓点

例六:《一击》锣鼓点

而,大部分锣鼓点均有种以上的用途。如《一锣》、《两》锣鼓点,乐师既可用它来配合物动作,亦能加强人物念白时语气;《住头》锣鼓点可用结束唱段或连接唱段后的念白奏;《四击头》锣鼓点能配合人的亮相动作,亦能表现演短暂的情绪变化;而《急急》和《乱槌》等锣鼓点由于节奏较强和较快,乐师常会在急速、紧张或激烈情况下,用来突出演烦躁、焦急或束手无策的情,亦能用来配合人物上场、下场、走路或武打的动作。外,为配合剧情,有些锣鼓点由多个基本锣鼓点串合而成,用表达一套动作程式,如例的《起霸》锣鼓点

例七:《起霸锣鼓点

例为非主要人物的起霸场面,若是角,如薛平贵在《投军别》中所的《起霸》,则更为复杂。

由于锣鼓点的用途和奏均有很多变化,若家希望作深入了解,必须多作实地察及应用,才能对有更具体的掌握。

浅谈风流行音乐中的京剧元素

浅谈风流行音乐中的京 剧元素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45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京剧元素 李晓丽前言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流行音乐创作者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从中汲取营养,将其巧妙地融入流行音乐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时下流行的中国风音乐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京剧元素。 何谓“中国风”,有人将它归纳为是由“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而成的中国独特乐种。中国风歌曲大多以R&B为主基调,结合中国音乐的传统曲调谱写,其间加入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常模仿或引用京剧、戏曲、中国民歌的唱腔,歌词具有中国古典意境。中国风歌曲成功地借鉴了京剧元素,主要从歌词、唱腔、配器三方面不露声色地将戏曲元素渗入到流行音乐中。 一、歌词及素材 一首由周杰伦创作,李玟演唱的《刀马旦》中歌词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戏曲演出的场面:“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的稳当;耍花枪比谁都漂亮,接着唱一段虞姬与霸王;耍花枪舞台的戏班,二胡拉的响,观众用力鼓掌;耍花枪比谁都漂亮,刀马旦身段演出风靡全场。”几句简简单单的歌词使我们感受到了京剧演出的精彩场面,令人迫切地想穿上华丽漂亮的戏曲服饰过一把瘾。 王力宏的《盖世英雄》专辑中同名歌曲取材于京剧《霸王别姬》。“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大,宏威征凯旋”几句歌词唱出了霸王的气势。第一主达歌曲《花田错》取材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派的代表剧目《花田错》。歌名直接引用这个诗意的名字。

浅谈京剧对幼儿启蒙的教育

浅谈京剧对幼儿启蒙的教育 一、概念界定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京剧的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三)京剧的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国粹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赏价值.京剧美,无论在服饰,在唱,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色彩斑斓,唱..--魅力十足,舞姿----婀娜多姿.脸谱形象夸张,生,旦,净,末,尽在脸中.演员在台上举手投足,或雍容大度,或气宇轩昂,或慈祥可亲,动作矫健,节奏,轻快....都能给学生门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京剧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京剧启蒙教育对幼儿意义 (一)幼儿园对京剧艺术的不重视 京剧对于幼儿可以说是陌生的,在生活中,他们很少接触京剧,即使唱了京剧也并不知道京剧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教学活动中也是教师单向的传授。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听过京剧的幼儿少之又少,京剧的唱腔、唱词都很有特色,但对幼儿园教育来说,难度太大,不宜选用。他们忘了: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天性爱模仿,特别是对于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旋律、别致的动作、鲜艳的色彩的

我眼中的国粹--京剧

我眼中的国粹——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我所了解的就是旦角,因为看过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知道原来京剧表演只有男人,如果要表现女性角色就需要反串,最耳熟能详的旦角就是梅兰芳。 “念做唱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这个我觉得和相声是一样的,要求每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就是做表和身段。唱就是行腔。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在我看来,京剧的魅力很难用几点几条来把它勾勒出来。它的歌唱时而雄浑勃发,时而清丽怡人;它的舞蹈简明而不失逼真,甚至一个眼神也那么富有韵味;美术造型精

浅谈东北地区文化

浅谈东北地区文化 ——二人转的魅力是土俗 内容论文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 1.二人转的今昔 近些年,各种流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出现、风靡,而后消失。然而,有一种文化现象却像滚雪球般地在全国蔓延,这就是东北文化。到网上点击“东北”,一个个热门的关键词喷薄而出,长白山、松花江、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哈药六厂、大连实德、雪村、赵本山、酸菜、二人转,等等。当华夏大地刮起强劲的东北风,东北文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我们必须提及东北文化缩影的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蹦蹦”,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二人转,就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其表演形式,有一人表演的单出头、二人表演的“双玩艺儿”和两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三种。其中以“双玩艺儿”为主,两个演员一扮女角,俗称“上装”或“包头的”;一为男角,俗称“下装”。演出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分别饰演不同人物,即所谓“跳进跳出”、“分包赶角”、“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因此称作“二人转”。 2.二人转的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

我对京剧的认识

我对京剧的认识 弹指一挥间,为期一学期的京剧选修课很快就要结束了,通过本学期对京剧的初步学习,我也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由我来谈谈我对国粹京剧的认识。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和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

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转瞬即逝,这门选修课就要结束了。这学期老师通过认真详细的指导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基本学会了如何去唱

浅谈中国京剧艺术

摘要:京剧,作为国剧、国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在次,浅谈其艺术魅力,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她的内涵。也为引起人们对京剧的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京剧;艺术魅力;综合性;夸张性;虚拟性;角 近年来,一种值得惋惜和思考的现象是:京剧呈不景气状态,特别是有部分青年不爱看京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京剧节奏缓慢,不适合今天观众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我认为很多人对京剧不欣赏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京剧独特的美学特点,而一旦掌握了中国京剧的主要特点,不仅丝毫不减少京剧的艺术价值,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增添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艺术的特点可以用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来概括。 首先谈一谈京剧的综合性。 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京剧吸收了众多姐妹艺术(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与滑稽戏等)的特长,形成了其唱、念、做、打、舞全面发展的艺术特色,这比其它任何单一的艺术形式都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过程。先说唱,京剧被西方人称作“北京歌剧”。京剧是用一些程式化的手法,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再说念,京剧中的念是按严格的、程式化的语调和语速来完成道白的,几乎每一句念白都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朗朗上口,并讲究中州韵的规范与湖广音的四声,用较为夸张的手法来诠释角色,叙述剧情,渲染舞台气息。京剧中的做、打、舞则都是用动作,也就是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物与剧情的。三者往往揉在一起,以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人物的身份、思想和情感。 从人物上来说,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又包括许多小的分支,所以引出了无数形象各异的脸谱.从时间地点上说,京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尤其是现代京剧,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大胆进行尝试,还演过一些外国名著,由此可见京剧表现力的丰富。 在舞台美术、服装与化装等方面也独具特色。京剧的音乐、舞美、服装、化装也都各具特色。京剧的音乐主要以昆曲与民间的曲牌为基础),加上程式化的锣鼓经结合而成。它分为三个部分:唱腔、舞蹈配乐和幕间音乐。从古至今,一些京剧名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广泛流传、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舞蹈配乐和幕间音乐在传统京剧中往往采用大段的曲牌音乐,现代京剧则由作曲家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他们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运用交响乐队的编制,使京剧音乐更加饱满、充实、丰富多彩。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段,就充分体现了京剧的传统锣鼓经与现代交响乐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加上激越、优美的唱腔设计和舞美设计,可算是京剧艺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京剧的舞台布景追求简单、实用,一目了然,很有抽象意识。服装与化装则要求夸张而绚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官震撼,京剧的脸谱甚至作为一项单独的艺术,深受爱好者的喜爱。 再次,浅谈京剧的夸张性。 所谓夸张,即从演员的道白、唱腔、形体表演到布景、服装、化装都非实际生活中原形,而是故意夸大其听觉、视觉效果。如道白的抑扬顿挫(小生拉长音的笑声,花脸“喳喳”的叫声等),唱腔的超长拖腔,大幅度的举手投足,宽大、艳丽的服装与超长的水袖,厚厚的靴底,红、黄、蓝、黑、白各色各样的脸谱等无一不是夸张的,这样的夸张非但没有影响戏剧的真实性,反而更加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强了戏剧的“味道”和震撼力。 最后,说说京剧的虚拟性。 这是让我最佩服的地方,简单的道具,然而演员却把剧情淋漓尽致的演绎了出来。所谓虚拟,则是指剧情所需要的道具,布景或由演员的形体表演来体现,或以简单的小东西代替剧中所需要的复杂而庞大的东西,如戏中的开关门窗、上下楼梯、翻墙跃脊、黑夜中对打等。

浅谈京剧2

浅谈京剧 摘要:京剧是我国国粹,有多种不同形式,在19世纪到20世纪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自人们的眼前,京剧根据那女老少分成了不同的角色,而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出新子人们一年前的京剧也多样化了,京剧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关键词:京剧角色艺术国粹名族文化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京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皆有)四大行当,此外还有一些配角行当。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比方说,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蓝色喻意刚强勇猛,黄色表示人物残暴,金色和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宫廷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乐队是为京剧伴奏的乐队,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门,如果京剧演出没有乐队伴奏的话,舞台上的演员就无法张口、武功演员也无法开打,俗称:“没戏”了。京剧乐队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来组成的,总的称为“场面”,以管弦乐队为主的称为“文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称为“武场”。 以唱为主的戏叫文戏,是用管弦乐队来伴奏的。文场乐队的乐器包括四组:首先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还有小三弦。第二组是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笙。

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关于京剧锣鼓与京剧演出 见京剧打击乐器: 京剧的伴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泛所有管弦乐器(或称丝竹,即旋律器),主要由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三弦组成,称为大件;武场泛指所有打击乐器主要由鼓、大锣、小锣钹四类乐器组成,称武场四大件。在武场四大件中,每乐器再细分为多件不同大小的器,每件乐器亦有特用途。乐器虽多,但通常会同时应用。此外为了节省人手,乐师通常需要兼演奏一件以上的乐器。就武场四件来说,常用乐器包括列四种。 一、大锣 大锣声强烈宏亮,多被用于托武将的上场、下场、争及配合突变情感的场面大锣又分有不同大小的大光锣小光锣和虎音锣等。一般演出中,一个大锣手常会用七至八面不同大的锣。在用途方面,大光锣的较低,乐师会以它作一伴奏;小光锣音较高,乐会以它衬托武师的打斗场面;虎音的音较厚,较适合来衬托花脸的动作。 二小锣 小锣的声清脆文雅,且带诙谐色彩故多被用于衬托文人、女性或丑的上场、下场,以及用它来配合各小动作。 三、钹 钹包括铙钹鼎钹、齐钹和小钹四种;有不同大小,其中以铙钹为京剧最常用,多与大锣及小锣配演奏。乐手通常备用数个高不同的铙钹,根据剧情及大锣音域来选择运用。乐手会以不同技来控制乐器的音

色,以渲染同的剧情。 四、鼓 包括单皮鼓、堂鼓和堂鼓,在京剧中以单鼓较常用。由于鼓和板是由同乐师敲打,故将这两件乐器称板鼓,而打鼓板的乐师被称司鼓单皮鼓的声音清脆短速,善于用来达活泼跳跃的节奏。堂鼓声较高,通常用于战争、堂或起更等场面;当它与其他打乐器配合使用时,亦可用来衬水战、行船、暴风雨等境气氛。大堂鼓又名南堂鼓,声较堂鼓雄壮,有时用于战争面以加强气氛,有时亦用于青衣反二黄的伴奏上。一个传统京剧队一般有七、八人,分别负板鼓、大锣、小锣、钹、胡、二胡、月琴兼吹唢呐和笛子三弦兼打堂鼓和吹唢呐胡琴兼吹笛子;司鼓需兼领导的角色,带领整个乐与演员的协调。随着伴奏音的日趋丰富及对演奏的要求不断提高,乐人数亦相应加增。 京剧锣鼓点的运用特色: 为配合不同人动作及剧情发展,敲击乐师常不同速度和力度敲打种乐器来营造戏剧效果,并形一系列基本节奏程;这些特定节奏程式即行内所称锣鼓点。有不少京剧锣鼓点是于昆剧,每个锣鼓点亦特定名称。据鲁华在《京打击乐浅谈》中所载,鼓点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种,包1.借用传统曲牌名称,如风入松》;2.根据舞蹈作、舞台调度及唱腔板式命名;3.根据锣鼓的用途而命名;4.根乐器所发出的音位数目命名等。此外,锣鼓点的响效果及使用范围亦分成三类,包括1.以大锣为音,与小锣、铙钹和鼓一起运用,通常用来配合较烈、认真或悲伤的场面;2.以锣为主音,辅以鼓板通常用来配合较轻松、快乐诙谐的场

浅谈中国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的发展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突飞猛进,中国音乐事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音乐有了更多需要和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客观趋势,世纪音乐也有了更多地交流和融合。中国音乐在新的时代将是怎样的姿态? 关键词:中国音乐发展思考新音乐传统音乐 历史悠久的中国孕育了特有的中国音乐,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有过辉煌,也曾没落。带着百年的探索、挣扎,带着曾有的余辉,带着困惑进入了21世纪。中国音乐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新的世纪? 中国音乐是“新音乐”和“传统音乐”并存 任何新事物的生成及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因素,文学、美术如此,音乐亦然如此。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特定传统的文化审美、风俗习惯、民族语言、 人文精神等。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本土固有的音乐——“传统音乐”已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考、激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分析,一种在“五四”文化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文化思潮,使人们不得不

把目光投向西方,引进了以多声音乐和简谱、五线谱记谱法为代表的作曲与理论的技术体系;引进了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器乐表演形式与器乐演奏技术体系;引进了以歌剧为代表的声乐表演与技术理论体系;引进了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乐器体系与音乐价值评估体系。人们把从西方引进的音乐称为“新音乐”。也正是自那时起,“中国音乐”成了一个两种不同音乐体制的集合概念。 “传统音乐”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但音乐毕竟不是仅仅为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而存在的。所以,当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运动趋缓的时候,传统音乐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最适合其生存的本土文化土壤里复兴发展起来,以致20世纪上半叶,以戏曲为代表的声乐表演形式和以丝竹乐为代表的器乐演奏形式曾达 到了空前的程度,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传统音乐才逐渐退出了社会主流音乐的位置,而成为“民间音乐”。 “新音乐”是19世纪末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的需要而引进的西方音乐,但新音乐又不等同于西方音乐,新音乐之“新”是相对传统音乐而言的全新的音乐形式,然而如同引进其它艺术、宗教、哲学一样,引入中国的西方音乐也要运用于中国音乐实践,也有一个被改造、被接受、被认同的过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碰撞、融合、排异、认同,新音乐终于成为一种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新的中国音乐艺术形式,并且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我国的社会主流音乐。

谈京剧艺术论文

浅谈京剧艺术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