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民系——客家大迁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融合
• 客家人的主体是中原南迁的汉人,客家文化的主体承袭了中原文 化。但客家先民在南迁定居后,也不断吸收和融合南方土著民族 的古越文化和畲(奢she)族、瑶族等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 吸收和融合了畲族文化。客家先民是在与畲族的共处和交流中, 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后才形成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反清运动及移民运动
•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 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 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 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 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 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 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 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 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中国族群都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 至今的 ,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几百年前的移 民为主体,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 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 方的原住民 。
• (百度百科)
一、客家五次大迁徒
• 客家学学者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指出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 徒。有的学者则认为有6次。甚至7、8次都有。下文采用普遍的 五次说。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 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 余年
•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 之中原灾荒连年。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 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 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 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 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 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 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客家大迁徙 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 产生
•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 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 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 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 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 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 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 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 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 “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 为“客家人”。
• 文化生活方面,客家人和畲族人民都喜欢唱山歌。畲民不论在闲 暇休息、生产劳作、节日喜庆等无不吟唱山歌。受其影响,客家 人也喜唱山歌。同时反过来,客家人也给畲族山歌带去了唐诗韵 味,以及一些句式和比兴、双关等表现手法。
• 信仰崇拜方面。客家人有着浓厚的崇拜祖先观念,重视以直系血 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如续修族谱,建立祠堂,修建祖坟等。受 客家人的影响,畲族也编纂族谱,甚至也像客家人一样称自己的 祖先来自中原,出身权贵。
第一次客家大迁徙 西晋“八王之乱”,持续 170多年
•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 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 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 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 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 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 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 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 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 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 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 PS:土客械斗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各族群(汉族不同 民系)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广东的土客 械斗。土、客两词,分别是先住民和后住民的意思,按当地不同 族群到来的先后进行区分。
客家人 迁徙原因总结
• 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 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 经济生产与文化方面。例如开垦梯田;适用草木灰作肥料;利用 田边角地种植芋头等。畲族这些耕作方式,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仍 可见到。生活方面,如畲族常用大瓢作水瓢也传给了客家人。
• 住房方面。畲族最开始用竹木盖简易的茅草房,与客家人共处交 融中,不但有了木结构的泥墙瓦房,而且还吸收了客家人的建筑 形式,讲究选址方向。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土客 械斗”
•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 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 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 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 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 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行走的民系——客家大迁徒
你眼中的客家人是怎样的?














国 学 大 师 陈 寅 恪
目录
CONTENT S
一、客家五次大迁徒
二、文化融合
三、文化传承
客家人 (汉族族群分支)
• 客家人是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 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 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 家 美 食
• 语言方面。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中原土族。那时主要 讲的是中原汉民族共同语——河洛雅音,是北方官话。在南迁长 江一带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中,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话, 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话”, 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唐代末年,随着南迁入住江西、福建、
广东,在与百越人和畲、瑶等民族的共处融合中,又不断吸收了
古越语、畲语和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方 言。到了南宋,客家话基本形成。
结语
• 总之,客家民系在不断迁徙的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族群不断交流互 动,最终形成的客家文化已不完全是纯粹的中原文化,其中添加 了很多迁入地族群的文化元素。客家人在迁入地因种种原因,被 迫或主动改变原有的文化习性,认同迁入地文化,这在客家迁徙 的历史中较具普遍性。客家人在迁徙以后对迁入地文化的认同, 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增加到客家文化中,这一现象 充分说明,历史上的客家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迁徙中 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元素,最终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但客 家文化并不整齐划一,不同地域的客家文化又有自身特点,至少 台湾和四川的客家文化就不尽相同。
• 语言方面。今天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的畲族人民 99%讲客家话,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 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原来,客家先民和畲族长期生活在山区,彼 此进行交流中,原先讲北方语言的客家先民的母语就发生变异, 吸收了畲族词汇等。如在福建长汀一带皆用“娓”(梅mei)称呼母 亲。
• 建筑方面。客家人在长期迁徙中,需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仅 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和猛兽袭击,而且要面对当地兵匪的欺辱,为 了生存,客家人的祖先以血缘关系团结起来,聚族而居,然后建造带防 御性的客家围屋作为居住场所。
客 家 围 屋
• 饮食方面。客家人从中原黄河边迁移到南方,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饮食特 色,又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 化。客家菜源于中原,但又不同于中原。有些菜肴在烹调技法上是传统 的中原技法,但选料、调味手法上又有区别;有些在选料上相同,但烹 调技法的运用上又有区别。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wk.baidu.com带 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粤东北山区居住后, “反客为主”,把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客家菜十 分讲究火候,擅长炖、煮、煲、酿、盐焗等,在菜肴的烹制中做到了嫩 而不生、香而不老、烂而不柴、外酥内嫩,火候的运用可以说到了炉火 纯青的地步。醇厚香浓是客家菜主要风味特色,也是客家菜的主流,如 梅菜扣肉、红焖肉、客家扒鸭、糯米酥鸡、三杯鸡等。客家菜在饮食市 场上,总体说属于价廉物美、量大实惠的风味菜。同时,客家菜的传统 品种制作一般很少装饰雕琢,给人以朴素无华的美感。
• 民族精神方面。表现在妇女尤为典型。客家妇女和畲族妇女都有 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 德。客家妇女以中原儒家礼教和思想道德影响畲族,而畲族妇女 则以勤劳节约和淳厚质朴的品德影响了客家妇女。
二、文化传承
• 在心里素质方面。客家人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崇尚忠孝,崇文重教, 追宗念祖等道德礼俗,世代相传。同时,他们在长期的迁徒过程中,历 经艰辛和苦难,逐渐养成了勇往直前、奋发图强、团结互助的精神。他 们在荒僻的山区定居后,在创立家园的过程中,以及与南越、畲、瑶等 民族的融合中,吸收了他们艰苦奋斗、艰苦勤劳、勤俭节约等品德。从 而形成今天称之为“客家精神”的共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 梅州时空.客家人的历史--五次大迁徙. • http://bbs.mzsky.cc/thread-1786729-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