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印刷术的应用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造纸术以及印刷术
在工场手工业人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13世纪末期14世纪初期,一直持续到了17世纪30年代,共三百余年,欧洲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佛罗伦萨,由于当时的佛罗伦萨在商品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意大利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方面,保存了大量的文物。使得佛罗伦萨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和精神象征是人文主义,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这种人的本质的解放,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也表现在哲学.神学以及科学技术方面。也由于人性和思想的解放,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方面的创新,促使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既表现在欧洲人自己创造和发展,也表现在欧洲人对于外来技术的吸收以及创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促进因素有三点,一、社会进步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二、基督教的思想内涵特性对科学技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孕育作用,三、文艺运动和人文思潮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对于外来技术的吸收方面,从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佛兰西丝·培根指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应用,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面貌,这句话可以看出,外来技术在推动欧洲乃至世界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人,辗转传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四大发明在欧洲广泛传播和应用的时代。
四大发明直接成了欧洲人对内传播文化,对外扩张文明的技术载体和技术工具。纸张是使文化能够传播的物质载体。印刷术则使文化传播快速化,普及化,大众化。火药武器所具有的杀伤力,使欧洲人在面对东方文明时几乎具备了无坚不摧的军事优势。指南针让茫茫大海变成通途,使欧洲人的足迹能够遍及人类所能到达的地方。而文艺复兴时代在技术上最大的创造之一就是印刷术在欧洲的普遍使用和推广。很多西方学者说,在15世纪欧洲的各种变化中,没有哪一个能像印刷术发明那样影响深远,因此,东方技术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印刷术。
在12世纪的时候,造纸技术从中国传入欧洲,有关学者认为,造纸术是阿拉伯人在10世纪的时候带入西班牙,在12世纪传到西西里岛,13世纪传到意大利,14世纪传到法国,而那时,意大利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而且由于当时农业和麻织业的发展,废麻成为了造纸的原料。14世纪末开始,造纸工场开始建立起来。引进造纸术和造纸业的发展,使欧洲使用和推广印刷术的基础物质条件更加成熟。
文艺复兴运动唤起了人们对知识以及真理的渴望,而书籍正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的最佳工具,需求的增加,是印刷技术不断创新的动力之一。人性的解放,资本主义萌芽使人们对于金钱利润的追求的本性逐渐显露,这也是印刷业发展的动力。能工巧匠们的勤于构思和创造,则是印刷技术不断改良和革新的关键。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13世纪末,雕版印刷技术传入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最先运用的是木板雕刻印刷术,木板雕刻是一项费时且复杂的过程。先选好材,处理成一块块树叶大小般的木板,雕刻时主要把空白不印字的地方镂空,并使一个个字母互不相连。木板雕刻制作的是整块版面,而且始终只能由一个人在木板上操作,根据测算,制作这样的一块木板,一个专业的雕刻工约需30至35个小时。但是工匠们在继续探索新技术上的工作上没有停止。15世纪中叶,在木板雕刻印刷的基础上发展了铜板雕刻印刷。木板材料虽然容易取得,但它受潮或风干时容易变形。金属底板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铜板雕刻技术是从银盘上镶嵌珐琅技术发展而来的,工艺比较复杂,除了雕刻技术外,还需要先行铸造铜板。铜板印刷物最早见于1446年的柏林。15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还出现了用蚀刻的金属板印制图画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先将蜡覆盖在金属板上,艺术家在蜡上刻画线条,金属板浸泡在酸液中时,被刻画而无线条的部分受到酸侵蚀
后容易沾留油墨,从而印出相应图画。现存最早的蚀刻画是1513年格拉夫的《洗足女》。但是,这种方法在蚀刻画的艺术效果虽然好,但是却不能用来印刷书籍,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书籍的强烈需求。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很快流行,书籍的铜板雕刻印刷迅速被淘汰。
15世纪中期,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出现和使用,以1455年德国人古腾堡出版圣经为标志。古腾堡1394年到1404年间出生于一个美因兹的城市贵族和商人家庭。他家庭原来的名字是根斯弗莱希,但按照当时的习惯,他将他的名字改为他家庭的主要住址的名称(古腾堡府)。尽管活字印刷术数百年前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但并未流行,因而近代的活字印刷术主要来自古腾堡的发明。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包括四方面的技术:一就是活字字模的制作,古腾堡是金属匠出身,因而,他对于几种主要金属的性能和功能非常熟悉,因而对于字模的制作自然得心应手。也由于拉丁字母只有26个字母,算上大小写变化只需要52种模板,因而,铸字过程比中国汉字简单得多。二是将字模拼成字版,一页为一板块,关键的技术在于如何使其固定在印刷过程中不变形,同时又便于每一个字模的拆卸。古腾堡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一模一样。三就是油墨的使用,印刷过程中使用的墨水最先是与笔写墨水相似,但是,这种墨水的黏性低,使得纸张容易滑动,而且纸张是吸水的,在印刷的过程中,墨水受到强压,更容易浸透到纸张的背面。而黏度较强的油墨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印刷过程中,古腾堡还运用了一种涂抹油墨的新工具,俗称“油墨球”,每印一页可以涂刷一次。四就是印刷机的设计和印刷过程。在印刷机设计放方面,古腾堡主要是参照已有的模式,加以改造。这里的关键技术就体现在制作和安装一架准确程度高和稳定性能好的印刷机。古腾堡的印刷机的手柄,螺杆,字模版的托盘以及油墨盒是主要部分。16世纪时,字模托盘改造成了移动式的,纸张的退放就更加方便。印刷术在15世纪的欧洲发展迅速,15世纪也被称为“印刷术世纪”。到了15世纪末期,由于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这种印刷技术也得到了迅速且广泛的推广,至15世纪60年代末,至少有六个城市建立了印刷工场,即美因兹,斯特拉斯堡,班伯格,科隆,巴塞尔以及奥格斯堡,美因兹一开始就是欧洲印刷业的中心。到了15世纪70年代未时,印刷业向北传到了斯托克汉姆(也就是瑞典),往东到达了克拉科夫(波兰),往西传到了里斯本,往南达到了地中海的那不勒斯.科森察。在新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印刷师的远距离迁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当时技术的不完善以及资源的缺乏,印刷师为了生活和工作而不得不经常搬迁,印刷师也由于资源的匮乏而散尽财产。也正是因为这种搬迁,使得印刷术在欧洲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
到了16世纪,印刷业的经济窘迫,处境维艰的情况得以改善,技术的纯熟使得16世纪的印刷师不再担心印刷的原料以及技术,他们关心的是书的版本,而印刷工作已经成为了附加的活动了。16世纪是一个精神文明创造的世纪,欧洲出现一场出版热,欧洲各地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然而政治风云很快就遮盖了这场出版热,这些具有人文主义的出版商,均因倾向于新教而受到牵连,而印刷业也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虽然,印刷业在16世纪受到政治的影响发展缓慢,但在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发展,16世纪初开始用铅做字模,铸字成为了一名相对独立的行业。字体也逐步趋向统一。
印刷技术在17世纪里仍然不断地改进。例如,找到了检查错版印刷的方法,发明了双色印刷方法,怎样印刷音乐乐谱,怎样印刷书名页(扉页),等等。尤其是162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布莱欧对印刷机做了重大改进。他在印刷机手柄上加上一个平衡砝码,可以使压印板自动提升,不再需要人工去扳动手柄,结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所谓的“荷兰印刷法”很快就在全欧洲流行,并且还在1638年从英国跨过大西洋,催生了美洲新大陆的第一台印刷机。在油墨制造方面,普通的印刷工场已经能够根据季节的差异而使用两种不同的黑色油墨:夏天用的油墨较为凝重,冬天则用流动性强的油墨。
印刷技术日趋完善,除了印刷书籍以外,各种新的印刷品不断涌现,如地图,报纸,杂志等,更大地扩大了知识的受众面,加快了文化向社会大众传播。越来越促使社会大众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