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 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 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 的重要论著。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 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 《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 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 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 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 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 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 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建议: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 ,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 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
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 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 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 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 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 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 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 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 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 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 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 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从天子到普 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 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 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课文学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 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 ‚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 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 《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 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 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 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先秦诸子语录
导入新课
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 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
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
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
贴近市井,温润可亲。
——廖可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 高度繁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 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 爱‛‚非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 的精神,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育思 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御、书、数
创办私学;
弟子三千
文化贡献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五经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 要依据。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 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 和《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四书‛。
一、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 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诸子百家出现的直接原因: ‚士‛阶层的崛起——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代大动荡、大变革,礼崩 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致瓦解。 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职业分工被社 会承认。 政治条件:大国争霸,诸侯混战,国君侯王千方 百计招揽人才。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和代表
道家 老子 庄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学 人物 时代 派
孔子 儒 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 家 道 家 法 家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 ),则不 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 (hào)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 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 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 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恐惧,就得不到中正;有所 喜好,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忧患,就得不到中正。 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眼睛在看,却 什么也看不见;虽然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 虽然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 谓的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 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 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 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 互相影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 发生了一种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 明各自的文化轴心。

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曹刿论战 》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我们看到,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已 经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少数的统治者(‚肉食者 鄙‛‚小惠未徧‛),也不是天上的神(‚神弗福 也‛),而是人民,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才‚可以一战‛。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和民 本主义 。 这种思想我们在《先秦诸子语录》中尤其是《孟子》中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子贡曰:‚如有博施(shì )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第六》)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 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 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 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 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 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 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一、儒家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
《论语》(20篇)
孟子
《孟子》 (7篇)
荀子 《荀子》 (32篇)
2.儒家思想
孔子 核心:仁 形式:礼 仁 政 性 善 论 民本思想 性 恶 论 人定胜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 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 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经一章大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 ;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 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 ,但都有‚博学‛之意。
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 标》(1949)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奇特的历 史现象——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 这6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 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 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 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 先知们(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和弥 迦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 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 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 燃起火焰。” 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 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 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 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历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上个世纪90年 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也都可以看做对于这一文化 轴心的不断回顾。
孟子

荀子
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悌 节 恕 勇 让
至 圣 先 师 孔 子 像
孔子(前551—前479)
各地孔庙
桐城文庙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孔子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开 创者,被公认为世 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 想 思想 学说 ‚仁‛和‚礼 ‛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 远之


“轴心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前轴心时代‛的 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越。 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主要还是对于人民的一种态 度,‚轴心时代‛的文化精英们更把目光转向 人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 种终极的真实,终极的价值,人正是在这种终 极追求中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我们在孔子关于人的伦理道德、人的自身修养, 尤其是关于‚仁‛的表述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思 想。其他诸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也无不在于此, 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看似在追求一种永远 无望的目标,其实正是暗示着人的生命发展的 无限性、终极性与完美性。



按照这一理论,先秦的意义就没有终结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人类文化的划 分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 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轴 心辐射的时代)。今天,轴心的火焰依然 没有熄灭,轴心的能量依然在辐射,这是 我们依然要学习先秦经典的理由。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 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 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从而发生重 大的转折,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但是轴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还要讲到春秋 战国前的殷商西周之际(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 后),即所谓‚前轴心时代‛,这个时候中国 历史已经发生了大的转折,即从神本到人本, 从君本到民本。 《曹刿论战》是《左传》所记公元前684年的 一次战争,正处于‚轴心时代‛初期,也深刻 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变化。
诸子百家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 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 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 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是一种夸 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 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 等。
二、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