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文字形旁通用条件的理解
古文字中存在某些形旁通用的现象,通常形旁的通用是指“义近形旁的通用”,即意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然而,“义近”只是形旁通用的一个基本条件,并不是所有义近形旁都可以随便通用的。义近形旁,只说明有通用的机会,能否通用,还得看具体的条件。
张桂光先生给“义近形旁通用”下的定义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意义相近;二是在字中互易后,字的音义不变;三是互易后,在字形结构方面能从同样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三者缺一不可。下面将具体举几个例子辅以说明:(1)如“大”字和“天”字的关系。在今天来看,“大”与“天”是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是在古文字中,它们只是写法略有不同而已,字义相同,表义功能也相同,到后来因功能分化才变得不同了。此类型式的通用,在后世看来是很有分别的,但在发生的历史里,原是从一个系统里演变出来的,所以可以通用,也可以随便写,这一类的形旁还有“兀”和“元”。
(2)有的古文字通用的形旁则是由一个象形文字里孳乳出来的,如“大”、“人”、“女”。“大”“人”“女”虽是三个不同的形旁,但“全象人形”,“大”像正面直立的人形,“人”像侧面直立的人形,“女”像跪着的女人形,所以说都是从人形变化来的,可以通用。这一类的形旁还有与人形有关的“欠”“卂”“卩”“尾”“企”,与水形有关的诸形旁,与手形有关的诸形旁,行与彳,艸与茻,屮与木。
当然,形旁的通用也不全如上述所言,事实上存在一些例外。有的形旁通用是形体上没有任何关系的不同形旁,如“巾”与“衣”、“土”与“”。像“巾”和“衣”通,所以“常”“帬”“帙”等字,可以作“裳”、“裙”、“褌”、“袟”。
义近形旁通用”指的是古文字阶段由于字的形体尚未定形,意义相近的形旁在构字时经常通用的现象。高明先生通过研究,整理出“义近形旁通用”共三十二例,后来的学者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此,我们把古文字形旁通用的条例归为四类(张世超先生《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问题》)。分类的标准是:(一)两个形旁所反映的概念为相容关系概念(包括从属关系和同一关系);
(二)有的形旁所反映的概念不只一个,在两个形旁所代表的两组概念中,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三)甲乙两个形旁表现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有的词义有时属于概念甲,有时属于概念乙,有时又同时为二者所包含。这就是说,甲乙二概念有以另一种形式部分重合的现象;
(四)一符为另一符的省形,它们只有形体上的区别,所表达的概念完全一样。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用“义近”来总括形旁通用的条件也许不是十分准确。通用的形旁实际上既包括义近的形旁,也包括义同的形旁。然而,智者见者仁者见仁,我们在理清形旁通用的条件时,要辨明”义近形旁”的内涵,要立足于文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滥用形旁通用条件。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汉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由这里向四方传播,传到整个中国,传到四邻国家,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正是由于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地传播到全世界。然而,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汉字的用字情况也日益复杂,特别是存在着几种有特殊的关系的字。如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它们既区别于彼此,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区别
(1)定义不同
通假字,又叫通借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语言现象而言的。具体的说,就是本有其字而没有写,却借写了同音别字,应当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有时也是古人的错别字。如“蚤、志”。
古今字是古有其字,后被借用,再造一字,是为古今字。如:益,本义是水从器皿中溢出,后来又产生了“增益”、“好处”、“更加”、“逐渐”等引申义。为了区别,于是加形符“水”,另造一个“溢”字,来表示“益”的本义。“益”是古字,“溢”是今字,因此,“益”与“溢”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即意义相同,字形不同,是为异体的字。这些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如:晖一辉、吠一咯、偏一遍、袄一妖、媛一暖等,这每一对字虽然形体不同,但记录的是同一个语义。
(2)产生的方式不同
“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假借有六书方面的假借与用字方面的假借两种。六书方面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它是借用一个现成的字,通过语音相同这一点为中介,来记录一个没有专字的词。如“自”,原来是“鼻”的本字,后来被借用为表示“自己”的“自”字。用字方面的假借,即“本有其字”的假借,它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替代另一个字的用字现象。如“早蚤”、“疲罢”,本是两对意义与形体完全不同的字,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蚤”与“罢”分别被借用来代替“早”与“疲”。“本有其字”的假借,无论是直接假借,还是间接假借,都不能造成新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文字的假借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如:须一聚“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多”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泰”字表示(“鉴”今又简化为“须”)。二是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假借表文彩、色彩。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异体字的形成主要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人们造字构思不同,使用材料不同,而造出同一音义而不同形体的字,异体字的结构方式有6种::一是造字方法不同;二是改换意义相通的形符;三是改换读音相近的声符;四是变动形符与声符的位置;五是采用形符与声符的变体;六是形符与声符都改变。应当注意
的是不是所有偏旁易位的字都是异体字。如杲与杳,皆从日从木,上下互换,不是异体字,而是会意字。
(3)作用影响不同
古今字是汉字以字形分化字义的一种手段,今字产生是因为古字承担的意义太多,为了减轻古字的负担,促进表义的明确,于是造新字以分担古字的意义。由此可见,今字的产生是一种积极现象。异体字则不同,它的产生所造成的客观后果是一字多形,增加了学字的负担和阅读的困难,因此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而用字通假,则是用了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其实也不利于理解。而且通假只是现存字的借用,是用字现象。古今字则会产生新字,今字产生后古字不废,古今字分担词义,各司其职,并用不悖,异体字则会被自然淘汰或人工淘汰。
(4)在形体上的区别
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和异体字的异体与正体的字形都完全不同,而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字形则部分相同。
(5)时间上的不同。从时间上看,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古字在前,今字在后;而异体字与通假字的产生没有时间问题,同一个时代一个字可能产生几个异体字。因而异体字与通假字是共时概念,古今字是历时概念。
二、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联系
(1)通假字与异体字
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和异体字的异体与正体字形都完全不同,而且二者都是共时的概念。通假字的本字、借字与异体字的异体与正形都是可以互用的。通假字中是借字通本字.至于两个字互通,(如“以”和“已”),而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相互代替使用。
(2)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现象。通假会造成古今字,如“亡”与“无”等,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是通假字,因为假借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替代了本字变为通行字,这样它又属于古今字的范畴。字音方面(上古的读音),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联系,都是以音同为中介的。有时候,古今字和通假字则会产生纠葛。如“说”和“悦”,早年很多学者把它们看成通假关系.现在较多学者把它们看成古今字。
(3)古今字与异体字
异体字与古今字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一个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从读音上看,古今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古今字是人们有目的地为分化而造的字;通假字是临时借用的音近、音同的字;异体字是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这三者不是一回事。只有在阅读或注释古书时,认真地辨别、区分它们,才能避免产生误解或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