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企业业绩评价是与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相关的一个课题。建立一套富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现代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服务,是当今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我国企业要建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实物产量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由于当时我国的生产体系尚处于创立、完型时期,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的扩张有一个内在的要求,导致当时靠大量的资源投入来满足这种扩张,加之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势必带来对业绩的考核注重实物产量,忽视了对价值和成本的考核。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而转向注重产值、利润等价值指标的考核。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产业规模、产业数量已大体趋于稳定和完型,这时对经济增长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质量,即要求以经济增长质量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率。因此,我国的经济工作重心也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业绩评价要求淡化产值指标,强调效益指标。

从1992年国家计委等提出的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到2002年财政部五部委在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在短短的十年中,我国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共经历了五次变革,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为适应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主体的需要,2002年的《细则》在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较为综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每一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相联系的。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的世纪,在以顾客化、竞争化和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体系,指标的计算是依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得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的缺陷。这些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而不能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现在正在进行的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这种对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事后评价,势必会引发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的行为。管理者为提高短期利益水平,往往把企业的科研开发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市场推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等等作为调节当期利润的蓄水池,绞尽脑汁地提高当期的经营效益,但却削弱了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第二,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局限于对有形资产运用成果的计量和描述,往往难以衡量企业在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和市场推广等无形资产方面经营的成败。在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下,国有企业仅仅重视产出过程的有形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资源投入来维持企业产值的增长,相应的采用了以产量、产值、利润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但是随着我国生产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形成,再以这种描述数量型增长的业绩

评价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显然是不够的。在战略管理时代,企业开始注意到科技在推动企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面对市场搞研发,改良已有产品、开发新产品;注重市场推广的重要性,一改过去生产是龙头的观念,变推动式生产为拉动式生产,以市场为龙头,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知识资本在当今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只有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智力资本,把员工个人已有的知识及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用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的共享知识,才能使企业在生产中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管理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价值。也只有实现投入结构的优化,生产要素有机构成的提高,才能使企业的增长方式有一个质的提高,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于对企业内部流程信息的评价,忽视了外部信息的影响。它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职员满意度、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的支持程度等等都将极大地影响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忽视了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业绩评价指标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综合和合理。

第四,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更多的是财务指标,而非财务指标涉及的甚少。财务指标大都属于结果指标,不能有效地与企业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相联系,因而不利于观察经营者行为对业绩的直接影响。而非财务指标更多反映的是过程,在前三点中提到的能反映企业战略意图的科研、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大多是非财务指标,它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反映企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适当地增加非财务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动因,指导企业要不断地关注产品质量、产品创新、职工培训、客户满意度等动因指标,而不是盲目生产,从而使企业在动态环境下能够作出调整和反应。

第五,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传统的财务理念中,利润被作为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但是利润的实现和现金流入往往不具有同步性,按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的利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失真和扭曲。一方面,在计算利润指标时是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这实质上是虚增了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和财务报表编制具有相当弹性,管理当局往往利用这些来操纵利润。因此,利润等会计收益指标是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的。而现金流量则不同,它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更客观更真实,是不容易被改变和操纵的。

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设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到以下因素。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适用于任何企业的方法,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它强调环境的多变性和内部条件的特殊性。将权变理论应用于业绩评价,即: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限制因素和生命周期等内外环境的不同,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是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企业的标准的业绩评价系统的。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来决定业绩评价指标的取舍和组合。

根据国有企业设立的目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设立的;另一类是为实现国家战略发展而设立的。对于这两类不同目的的国有企业,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是不同的。前一类侧重于评价企业为社会提供的社会公益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后一类则是着重于评价企业利润、政策性收入及其他社会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