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值得商榷的文言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值得商榷的文言注释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选修教材中对所选古文的注解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将一些主要问题一一列出,针对原注谈点自己的认识理解。
《必修一》
《劝学》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
原注为“达到”。
从句意来看。
这个“致”应属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达到”。
另外依据王力《古代汉语》里的解释这个“致”同“至”,作使动用法“使……至”。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中的“驾”。
原注是“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应该注为“马拉车走一天”才符合文意——劣马跑不快,拉了车的劣马走得更慢。
这样才能突出“功在不舍”的见解。
《师说》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
原注是“从师学习的道理”。
将“道”理解为“道理”是欠考虑的。
这里的“道”应理解为“传统”、“风尚”才符合文意,也才能和下文中的“传”相搭配。
《必修二》
《阿房宫赋》
4“钩心斗角”
原注:“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钩心。
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
斗角。
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
编者的这一注解分为两部分:一是整体注解,二是分别作注。
整体注解的意
思虽说来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还能说得通。
可是“斗角”的解释却有望文生义之嫌。
“斗角”成了“角斗”——“好像兵戈相斗”叫人费解。
“心”,就是宫室的中心,“角”就是房子的檐角。
“钩”和“斗”应是互义,都是“相连”的意思。
整个词语的解释应为“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
这样的解释才符合阿房宫建筑结构错综精密的特点。
《指南录后序》
5“竟使遇哨”
原注为“假使碰上敌人的哨兵”。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原注将“竟”这个词丢弃了,造成了“竟”在原句中可有可无的误解。
这个“竟”绝不是作者的多余之词。
作者强调的是“从到扬州,再过瓜洲杨子桥”整个过程中没有遇到敌人的哨兵,突出其在逃难过程中的紧张和幸运。
而不是简单的假设。
所以,这个“竟”不仅不能少。
而且意义是实在的。
可理解为“从头到尾”,句子翻译时可以将其弱化。
全句的意思应为“到扬州,再过瓜洲杨子桥,从头至尾假使遇上一个敌人哨兵……”。
《鸿门宴》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督过”。
原注为“责备”。
我以为不注学生也能理解,一注反而出了问题。
“督过”显然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编者是出于何种原因将一个短语解释成了一个词,将宾语“过”丢掉了,使人误认为“督过”就是“责备”的意思。
其实应该解释为“责备过错”。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
7“无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
原注为“过尔”的意思。
过,责备,用作动词。
这样的注解还真把人弄糊涂了。
三个词语,最终只落实了一个。
尤其“是”却又被编者放弃了。
那这个“是”字到底有没有意思呢?依据王力《古代汉语》的注解:“是”是代词,复指宾语“尔”。
还有一种理解:“是”助词,宾语“尔”前置的标志。
不管是哪种理解,这个“是”都是有作用的,应该在注解时有所交代。
随便放弃是不严肃的。
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的“危”。
原注将句中的“危”翻译为“危险”。
“危”是个多义词。
有“危险”、“高”、“不稳”等意思。
但是,在这个语境里却不能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为“危险”。
从上下文意来看。
“颠”是“跌倒”的意思。
“持”与“扶”应属近义,那么可以推断“危”的意思也应和“颠”相近;另外,从语序来看,“危”的程度不及“颠”来得深,“跌倒”这一结果之前那是什么动作行为呢?从语义连贯来看。
“危”的意思以“不稳”为恰当。
“不稳”而“跌倒”也符合“盲人”的行为特征。
《必修五》
《项脊轩志》
9“东犬西吠”。
原注为“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
看到这样的注解,还真叫人忍俊不禁。
主人分家各自过日子,原先的大院子被分割成诸多小院子,这之间难免产生矛盾,看家护院的狗真通人性。
在主人和人吵架的时候,也懂得上前帮忙,为主人出气,于是跑到对方的家门口去大声叫唤……
能这样理解吗?不能。
相信熟悉狗的人都知道,无须赘言。
这里的“西”是个典型的名词作状语,应理解为“向西”东家的狗向西(家)叫(或许也有西家的狗向东家叫)。
作者不在于实写狗如何叫,仅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多可悲”之事而已。
《(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
10“废明圣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中的“堕”。
原注为“堕”同“隳”,毁。
按书中的注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动因之一是怕自己“毁掉”父亲对自己说的话。
这样解释文意就不通了。
其实“堕”是个多音多义字。
既可同“隳”(hui),也可同“情”(duo)。
“惰”,意为“懈怠”,引申为“忘记”。
我以为本文注解应为“堕”同“惰”,懈怠,这里是“忘记的意思”。
从上文看,司马迁的父亲生前对他说的一番话的核心就是不要忘记自己要写史书的愿望——“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只怕自己“忘记”父亲的教诲,而不是“毁掉”或者
“背弃”,这和“忘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
“毁掉”、“背弃”将完全抛弃或改变父亲的遗愿。
这样理解显然不符合司马迁文章的意思。
11“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中的“仍”。
原注为“仍。
沿袭”。
“父子相续”就有“沿袭”之意,再加上“纂”是“继承”的意思。
此处再把“仍”理解为“沿袭”,似有累赘之嫌。
司马迁说这话就是强调自己仍然和祖上一样子承父业,所以,此处的“仍”应该解释为“仍然”为好。
12“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中的“厥”。
原文没给这个词加注。
这个词已比较难理解。
我以为应该加个注解。
查了不少资料。
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法不少。
比如“厥”同“屈”,竭尽(全力)。
这样的解释只能说落实了这个词的一个意思。
却不能贯通上下文意。
为了说得清楚,将上下几句话一并摘引如下: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
从文段来看,说的是《史记》“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盲,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记》是主语,“序略”、“拾遗补艺”、“协”、“整齐”都是谓语。
而从内容来看。
整个句子说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以“协”为界。
从行文来看,“协”字前应该有个主语作为后两句的陈述对象,这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