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

人教版中学古文注释商榷(六则)作者:李露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11期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注释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提高语文素养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古文注释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其梳理成条,以供参考。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原注:“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按:“素”当是“白色”的意思,所以“素帐”应是“白色的帐子”。

理由如下:(1)古文中“素”表示“白色”的意思有很多用例,根据《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可知“素骥”是指白马,“素鱮”是指白鲢,“素鬓”是指白发,“素骖”是指驾车的白马,“素帘”是指白色的帘子,“素罗”是指白色的沙罗,“素规”是指白色的圆圈,“素雪”是指白雪。

由这些用例可知“素”在表示颜色时,基本上都是“白色”的意思,所以在文章中的注释直接解释为“白色的帐子”更准确。

(2)“素帐”,《汉语大字典》里解释为“白色的帐子”。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原注:“唳:鸟鸣。

”按:“唳”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故训汇纂》等书里都有这样两个义项,一是指鹤鸣,二是泛指鸟鸣。

笔者认为这里的注释应为“唳:鹤鸣,这里指鹤高亢地鸣叫。

”理由如下:(1)古书中“唳”指“鹤鸣”的用例很多:①唳清响於丹墀,舞容飞於金閣。

(宋朝鲍照的《舞鹤赋》)②松寒迷唳鹤,草暖集眠牛。

(明朝何祖明的《上祖茔》)③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卢叶起西风。

(唐朝陈羽的《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以上的例子均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里作为“鹤鸣”这个义项下面的用例,可见只要有“鹤唳”这个因素出现,“唳”的解释都是“鹤鸣”;另外,动物的叫声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动词,比如龙吟、虎啸、猿啼,所以《童趣》这篇课文里“唳”的解释为“鹤鸣”可能更好,也便于学生更准确理解“唳”的含义并使用这一字。

辨“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

辨“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

辨“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作者:陈晓云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19年第10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注释基本相同,内容也基本正确,但其中也有多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大纲版第二册注:[或植杖而耘耔(zǐ)]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

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

耘,除草。

耔,培苗。

课标版第五册注:[或植杖而耘耔(zǐ)]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植,立,扶着。

耘,除草。

耔,培苗。

仔细阅读了上面两个版本对同一句话的注释,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大纲版的译句“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完全抛开了“植杖”,看不出一点“植杖”的今义于其中。

两版对“植杖”的“植”的释义,都有“立”的意思,应予肯定。

大纲版释“植杖”为“把手杖立在一边”也完全正确,但须知教科书对字句的注释和辞书对字词的注释不一样。

辞书的注释可以有若干个义项,但教科书对字词的注释只能是一种意义。

有不少文言诗文注本,先注原义,后注语境义,此足称道。

众所周知,语境义只能是一种,而且只能是最佳的一种。

据此,大纲版之注“一说倚着手杖”,课标版将“植”注为“扶着”,就有蛇足之嫌了。

何故?对“植杖”的“植”的理解,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主要的有两种:一是“立”,一是“倚着”“扶着”。

二者必居其一。

何者为佳?笔者认为是“立”。

杨伯峻先生曾把“植其杖而芸”,译为“扶着拐杖去锄草”。

将“植杖”的“植”注为“扶着”(中华书局《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1980年版,第196、284页)。

由此可知,课标版对“植杖”的“植”之注,是依从杨先生的高见了。

我们不妨再去请教两位先生。

朱夫子直接把“植”释为“立之也”(朱熹《论语集注》)。

孙钦善先生注:植,有二说。

《集解》引孔安国注:“植,倚也。

”则是拄着的意思。

另一说为插立的意思。

均可通,以后说为优。

(孙钦善《论语注译》第319页,巴蜀书社1990年版)具体到“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不可理解为“倚着”或“扶着”,而是“立着”。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个疑点]高中语文必背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个疑点]高中语文必背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个疑点]高中语文必背课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几点值得商榷,现提出以供探讨。

一、“士贰其行”中“行”的读音《诗经?卫风?氓》(高中第三册)中“士贰其行”的“行”应当读“háng”,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韵脚决定的。

这一节的诗句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显然,汤、裳、爽都是ang韵,行也应如此,才能够章节和谐。

其次,这是词义决定的。

行,是品行的意思。

现代汉语“行”如按“品行”解释应该读xíng,但是这一义项在古代却读háng。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景行”为“大道”的意思,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汉语大字典》解释“行”,在读音h áng下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道路”。

而在一些旧版词典中,“景行”之“行”的注音就是háng。

再次,上古没有舌面音。

根据章炳麟、黄侃等众多学术大家的考证,上古是没有舌面音jqx的,到了近古的元、明时代,才从舌根音gkh里分化出舌面音jqx。

这样的话,凡现在声母为jqx的字在上古都在gkh里,如“柜”本来声旁是“巨”,但却不读jù而读guì,“壳”既有qiào的音又有ké的音等等,所以《诗经》时代的“行”应该读háng。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牵扯出本节“极”和“德”的读音来。

或者,它们和“汤”“裳”“爽”“行”为同一韵脚,但由于语音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已十分复杂,并且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又无其他相应的读音,所以只好作罢。

但是“行”却不同;或者,只是它们二者押韵,与前边的韵脚无关,本节诗在这里又换了一次韵。

二、“三年释其征”中“征”的释义《勾践灭吴》(高中第一册)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课本注释: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而《勾践灭吴》下文又有:“十年不收于国。

_勾践灭吴_几处注释商榷

_勾践灭吴_几处注释商榷

《( 隋宫》)
世的黄昏情结由此可见。
此诗“极状其奢淫盘游之无度”。(何焯语“)‘春风’二句,
一、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借锦帆事点化,得水陆绎骚、民不堪命之状如在目前。”帝王 - 77 -
3“.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此句课文的注 释是“: 将要率领你们夫妇来繁殖生息。”把“将”释为“将要” 不妥。应解释为“: 愿,希望”。
首先,从情理上来说,越王勾践被困会稽山,从称呼军民 为“ 父 兄 昆 弟 ”及 呼 文 种 为“ 子 大 夫 ”(而“ 子 ”为 敬 称 )和 深 刻 反省、检讨自身“: 此则寡人之罪也”等种种迹象来看,此时的 勾践正处患难之时,其语气是谦逊的、随和的、商量的。所以, 拿“将要”和“希望”来比较“, 希望”更符合勾践此时的说话口 吻和心理。而如果用“将要”,则没有商量的口气,无法确切地 传达感情。例如,同是君称臣《, 左传》有这么两个例子“: 吾不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 过 也 。 ”《( 左 传·僖 公 三 十 年》)“, 尔何 知? 中 寿, 尔 墓 之 木 拱 矣!”《( 左 传·僖 公 三 十 二 年》)。 前 者, 秦 、晋 围 郑 , 京 师 告 急 , 危 难 之 际 对 烛 之 武 委 以 重 任,故用尊称“子”,语气随和。而后者因蹇叔忠言逆耳,扫了秦
2“.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 也。”此处“爪牙之士”课文注为“武士”,此注有缩小“爪牙之 士 ”的 词 义 范 围 之 嫌 。“ 爪 牙 ”本 义 即 动 物 用 来 保 护 自 己 的 “爪子和牙齿”,如刘安《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人无筋骨之 强 ,爪 牙 之 利 , 故 割 革 而 为 甲 , 铄 铁 而 为 刃 。 ”又“ 告 之 以 政 , 申 之以令,使之若虎豹之有爪牙,飞鸟之有六翮,莫不为用。”此 两处都用了“爪牙”的本义。但“爪牙”也可用来喻人,如《: 韩

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几点商榷

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几点商榷

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几点商榷作者:李丽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3期云南腾冲县第一中学(679100)李丽[摘要]就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进行商讨,针对注音不准与注释不全的两种现象来进行商榷。

[关键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商榷[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70013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权威专家编著,所编写的内容具有准确性、权威性,其中课文下的注释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只是笔者最近发现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里的注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现就将注音不准、注释不全两种现象分析如下:一、注音不准在此套教材中,课文下的注释有注音不准的地方,如:1. 必修二《荷塘月色》课本第4页注释“⑨【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该注释中“媛(yuán)”字的注音不正确。

“媛”字在《辞海》里的注释为:“一(yuán),婵媛。

二(yuàn),①美女;②美好貌。

”根据此句的意思,“媛”的解释应为“美好貌”,所以此注释上的注音为错,“媛”字正确的注音应为“(yuàn)”。

此处错误在2013年5月第6次印刷的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得以更正,“媛”字已由“(yuán)”改为“(yuàn)”。

2. 必修三《劝学》:课本第48页注释:“【跂(qì)】提起脚后跟。

”“跂”字的注音有误。

“跂”字《辞海》里的解释为:“一(qí)①多出的脚趾。

②通‘歧’,分歧。

③通‘蚑’,虫爬行貌。

二(qǐ)通‘企’,踮起脚尖。

《史记·高祖本纪》:‘日月跂而望归。

’三(qì气)见‘跂坐’。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课文注释商榷一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课文注释商榷一则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课文注释商榷一则高中语文第三册《赤壁赋》一文中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之句,对其中的“盖”字,书上的注释是:“盖,这里表假设语气。

”《教师教学用书》上对此句的翻译是:“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译文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我们把注释和译文结合起来看,仔细推敲,发现这个注释是有问题的。

如果把“盖”解释为表假设,那么“将”又该如何解释呢?结合注释和译文,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断:此处的“将”没有实在意义或不用翻译。

然而,这符合事实吗?“将”在古汉语中可不译的情形只有一种,即作助词用,用在动词后,有的随原文,有的可不译。

如白居易《卖炭翁》中“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将”是这种用法,高明《琵琶记》中“把这柱杖与我打将出去”也是这种用法。

然而,此处的“将”很显然不是这种用法。

也就是说此处的“将”是有实在意义的,是要译出的。

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王政白编纂,黄山书社,2002年10月第2版),得知“将”可用作连词,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

”《新序·节士》:“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

”再如我们熟悉的袁枚的《祭妹文》中:“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其中的“将”也是这种用法。

由此,可初步推断此处的“将”表假设,为“如果“之意。

那么,“盖”是否也有“如果”之意,并且能像“焉耳矣”这些语气词一样和作“如果”意的“将”连用呢?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盖”作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①说明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为要”。

欧阳修《泷冈阡表》:“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吾非行险,盖不得已而用之。

”苏轼《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滕王阁序》中的一处注释值得商榷——“王将军之武库”应如何翻译

《滕王阁序》中的一处注释值得商榷——“王将军之武库”应如何翻译

2018/2《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这篇文章词采华美,用典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文注释较为细致,对难于理解的句子都做了解释,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但是在众多注释中,笔者认为有一句值得商榷,那就是对“王将军之武库”的解释。

教材第29页注释18对此句的注释如下:【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意思是说,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

意在显示勇武和韬略。

紫电,宝剑名。

青霜,也指剑。

之所以说此处注释不妥,是因为它在句式和意义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句式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课本对前面三个句子的解释。

注释1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两句是说,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

懿范,美好的风范。

注释17:【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

词宗,文词的宗主。

从以上课本所解释的三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孟学士之词宗”课本都是按照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定语后置来翻译的,尤其是前两个句子,更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强调的重点。

以此类推,“王将军之武库”也应为定语后置句。

二、意义方面课本对“武库”的解释只是按照字面说是兵器库,笔者觉得这种理解过于肤浅。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也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2014年第2版)中,“武库”词条下共有3个义项。

1.收藏兵器的仓库《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2.比喻人的学识渊博《晋书·杜预传》:“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3.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读写频道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已有几年了。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文言文的部分注释有一些浅陋的体悟和见解,现简录如下。

一、当注未注必修上册第7课《短歌行》“去日苦多”下注:“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苦”字未加注释。

“苦”,是副词,意为“很,非常”。

《汉语大字典》“苦”下注释:“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

”这些“苦”,皆为副词,意为“很”。

必修上册第8课《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下注:“苦恨,极恨。

”可为旁证。

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用心一也”下未注释“用”之意,这易让学生将“用心”这一古代文言词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词汇,产生误解。

此处,“用”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杨文彬先生主编的《教材划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上》也注释:“用,因为。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是“因为”的意思。

事实上,在《劝学》中,“用心”是两个词。

“用”意为“因为”;“心”指心思:“用心”即“因为心思”。

不注释,易让人混淆古今异义。

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下注:“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未注释“贰”之意。

贰有“不专一,有异心”之意。

《左传·文公七年》:“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揣贰?”《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揣贰。

”章昭注:“贰,二心也。

”《清史稿·李率泰传》:“部下渐揣贰。

”又两属,即从属贰主。

《左傅·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杜预注:“贰,两属。

”“且贰于楚”中的“贰”,即为“从属二主”。

此处不注释,学生不易理解,不好翻译。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注释商榷四则

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注释商榷四则

文教论坛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注释商榷四则何炅灿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摘要:人教本高中《语文》存在部分文言词语误注现象。

其中“氓之蚩蚩”之“氓”不应直接释为“民”,而应指“外来之民”;“隐隐何甸甸”之“何”非“何等”义,而应为句中助词,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间至赵矣”之“间”非指“从小路”,而应表“秘密地”;“遂见用于小邑”之“见”非为“被”,而应指代“我”。

希望这些新的认识能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误注;考辨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人教本高中《语文》(下简称“《语文》”)[1]教材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5册必修课本每册均选收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文言文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因此,准确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古文内容,是深入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注释和工具书是中学生独立研读文言文,减少阅读障碍,提升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重要工具。

《语文》页下对文言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适当注释,本来是很好的。

但其训释必须做到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然而笔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发现,人教本高中《语文》存在部分文言词语误注现象,有违注释的初衷和根本要求,主因在于注者在语境义判断、词义引申分析、语法结构辨别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疏失。

下面择取四则误注的文言词语进行具体阐释,试图得出新的、更加合理的解释,以期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为便于分析,下文将先酌引课本原文及相关注释,并于其后标明具体出处,以便覆核。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作者:余立志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633.3 ;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3-0023-01最近,在育星教育网看到一篇文章——《以教材为准——谈谈文言文的课下注释》,文章说:“几乎所有的考试,假如出现有点争议的问题,无庸争辩的裁决结论就是:以教材为准。

因此,课下注释是师者施教、学生学习的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一点,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是不争的事实。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来说,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教材的课下注释,往往天生而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

但是,正如并不是所有神圣的东西都一定正确一样,我们的‘教材标准’也难免百密一疏。

”看了这篇文章,我内心一阵欣喜。

在平时教学中,尤其是古代诗歌和文言文教学,经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理解,虽然对教材所给的注释有异议,但迫于其权威,最终还是妥协了。

那些“异议”只能埋在心里,有一种“不敢言而敢怒”的郁闷。

这篇文章给了我勇气,可以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我也发现有几处课下注释值得商榷,现在列举出来,和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1.因特定含义而形成的误读《春江花月夜》中有诗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教材课下注释为:写游子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表达惜春之感。

“落花”乃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因感慨时光流逝而产生惜春之感也是其在诗中的文化内涵。

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本诗中的“落花”该做何解?是否观落花而伤春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关于张若虚的生平资料记载很少,他写此诗的背景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从他所处的时代来寻找张若虚彼时的心境。

对高一课本几个注释的探讨

对高一课本几个注释的探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怀 疑 , 若 表 揣 测 语 气 , “其 ” 是 “大 概 ” 、 “也 许 ” 的 意 词 是 “广 阔 ”,课 本 把 这 个词 当成 了一个 形 容 词 。 “茫 然 ”
思 , 那 么 这句 话就应 是 “人 概 是很 奇怪 的 ”,但 这样 翻 译 与 课本 解 释 成 “望 不到 边 的 宽阔江 面 ”,中 心词 是 “江 面 ” ,
句 子翻 译 时 说 “船 满 满 来 网摇 荡 着 ”,船 怎 么 会 “满 满 ”地 当 ,仅 提 出来 同大 家 一起 讨 论 。
来 同 摇 荡 昵 ? 而 “徐 ” 的 最 常 用 义 项 就 是 “缓 慢 , 慢
慢 ”, 凶此 笔 者 认 为应 该是 “船 慢慢 地 来 回摇 荡 着 ” 。
第 .册 《师说 》 巾 ,第 5页注 释 18对 “其可 怪也 欤 !”这 释 : “听凭 小 船 在茫 无 边 际 的江 上 飘 荡 。万 顷 ,形 容水 面 的
个 句 子作 了这 样 的解 释 : “真是 奇 怪 啊 。其 ,语 气助 词 ,表 广 阔 。 茫 然 ,指 望 不 到 边 的宽 阔江 面 。 ”笔 者 认 为 对 “万
加 上 “之 ” , 而 这 个 “之 ” 是 不 需 要 用 “的 ” 字 来 翻 译
尽信 书则 不 如无 书 。教师 在 教 学 中 ,一 定 要 认 真研 读 、
的 。例 如 一 一
仔细 推 敲 相 关 的参 考 资 料 ,注 重 知 识 的科 学 性 。 因为 你 的讲
原 文 :师 道 之 不传 也 久 矣 !欲 人 之 无 惑 也难 矣 ! (韩 愈 解 ,对 学 生 来说 ,起 着重 要 的 示 范 指导 作 用 。 如果 出现类 似

值得商榷的两条注释

值得商榷的两条注释
为“ 红管的笔”据传为古代女史 ,
隅” 应解 释 为“ 墙角 ” 城 。
官记事用。建议教材将该注释改 为“ 红管的笔” 。
( 作者单位: 华亭县第一中学 )

谨文瘩膏 走
3 ・ 1
注解为“ 城之角楼” 。 按照注释,整句诗意为 :娴 “ 静的少女在城之角楼等待我。笔 ”
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绝大多数注 解正确、精到。但笔者在教学 中 对个别 注解 的正确性 产生 了怀 疑, 现提 出自己的拙见 , 以求教于
大方之 家 。
1彤管 《 。 诗经 ・ 邶风 ・ 静女》 中有“ 贻我彤管” 一句。 教材对“ 彤 管” 的注解为 :红色的管 , “ 或为红
识 做 了比较详 尽的 注解 。这些 注 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起到了非
种解释:1乐器名。《 :均琴 () 礼》 “ 瑟管箫。 ( ) ”2凡圆柱中空者, 皆日 管, 如人身之血管, 化学器之吹管。 () 3 笔眍日管。诗》 “ 《 :贻我彤管。 ”
… …
2 城隅 ( . 同上 )静女其姝 , “ 俟我于城隅” 一句 中对“ 隅” 城 的


教 I I l — — 材 研 讨
2 0 / 0 81 J
就变得非常关键 了,如果在天宝
十二年之前 ,那么作者的想象也 未始不能成立。但是根据当代学
者傅璇琮 的考证( 参考其著《 张继 考》 ,张继是在至德年间 ( ) 公元 7 67 8 来到会稽 、 中一带 5~ 5 年) 越 的。 在这期间他写下诗《 会稽郡楼
而在 空旷寂寥 的夜半时分 又传 来寒山寺的钟声 , 诗人的思乡之 情当油然而生 。羁旅 的愁绪 、 家 乡的思念使诗人写下 了《 枫桥夜 泊》 ,这应该和落第是没有任何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一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一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一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谢基祥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人教版语文教材将《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解为黄花枯萎、凋零殆尽有待商榷.从事理来讲,菊花一般枯死枝头,不会凋零落地,尽管春日残菊会枯朽零落,但词中所写季节应为秋天,且作者南渡后多用憔悴来形容人;就情理而言,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更利于表达对亡夫的怀念和表现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所以应为词人“憔悴损”.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谢基祥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滕王阁序》中的一处注释值得商榷——“王将军之武库”应如何翻译 [J], 静恩星
2.两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J], 唐贵良
3.一个值得商榷的注释——浅析《诗经·卫风·氓》中虚词"与"字的解释 [J], 龙开泉
4.这份判决值得商榷——村民小组应是适格的民事主体及诉讼主体 [J], 吴兴国
5.不一定非得是沼泽——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诗三首》的一处课下注释值得商榷 [J], 赵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课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

高中课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

高中课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囗龙正海高华娟摘要:《氓》是中学语文中的经典之篇,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版)收录了此篇。

注释者将“帷裳”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之不足。

本文就此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氓、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7版收录了《诗经·卫风·氓》【1】。

编者博采众家之长,对其进行精确注释,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然似乎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们认为,存有“当注而不注”、“释而不确”两方面缺陷。

现分述如下:注释者将“帷裳”径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帷”、“裳”分别为何义,注释者未做注释。

或许是编者认为“裳”古汉语常用词,作为有一定古文基础的高中生理应明白“裳”之义,故对其不做解释,可理解。

然,对“帷”之义,注释者无解释,似有“当注而不注”之嫌。

何为“帷”呢?我们先看字书是怎么解释的呢?《说文·巾部》:“帷,在旁曰帷。

”【2】《释名·释床帐》:“帷,围也,所以自障围也。

”【3】我们再看与《诗经》同为先秦典籍《周礼》【4】的书证。

《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

”汉代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幕皆以布为之。

”简之,从字书、古籍疏证来看,“帷”是指以布环绕四周的遮蔽物,类似今天的帘子。

“裳”之古今义有别。

在古代,最初用“裳”传指人下身所穿的衣裙。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汉代鲁国的毛亨为本诗句中的“衣”“裳”作传为“上曰衣”、“下曰裳”。

【5】明白了“帷、“裳”的意义后,若想知道“帷裳”得义缘由,我们可参考唐代孔颖达给本诗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注疏。

孔颖达疏曰:“以帏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几处文言注释商榷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几处文言注释商榷

朱诵玉文言翻译讲究“信”、“达”、“雅”,也就是准确、通顺、优美。

其中“信”是前提。

而现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文言注释,却有多处令人费解,有些则是明显的错误,剖析商榷如下。

商榷一:《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之“趣舍”。

商榷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人教版课标教材将“北涉玄灞”注释为“往北走渡过灞水。

涉,渡。

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看其来似乎没有错误,但一细究就会发现,这是有问题的。

“涉”显然是动词,注释中也将“涉”解释为“渡”。

既然这样,“北”就应当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应解释为“向北,往北”,而注释却是“往北走”,这就将“北”看成动词了。

故应将注释中的“走”字删掉。

方位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关键是看其后有无动词。

其后有动词,方位名词就作状语;其后无动词,方位名词就作动词。

苏轼的《赤壁赋》里就有现成的例句。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和“东”均作状语,解释为“向西”“向东”。

“顺流而东也”中的“东”就是用作动词,解释为“向东去”。

商榷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

教材将其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乱,指打完仗之后军队的散乱。

易,替代。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不武,不符合武德。

此句之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而此句的注释即使结合前两句来理解,也还是让人看不明白。

这是因为教材对“乱”“整”的解释不妥。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乱”解释为“自相冲突”,将“整”解释为“步调一致”。

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将“乱”解释为“指秦晋自相攻击”,将“整”解释为“整齐,这里指秦晋和,步调一致”。

两者观点是一致的。

据此,也可解释晋文公说此话的用意了,那就是晋文公认为,秦晋本来是一起围攻郑国的,现在秦国和郑国结盟了,晋国再去打秦国,有悖晋国初衷,再说也是不划算的,不合用武准则的。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三则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三则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三则陆桂林【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虽然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章,但注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章选取其中三则,结合语境对“茫然”、“濡缕”、“迁灭”进行了辨疑和补注.【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5(029)007【总页数】3页(P12-13,49)【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茫然”;“濡缕”;“迁灭”【作者】陆桂林【作者单位】银川市第六中学宁夏银川7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4.3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材编写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文本内容不仅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以简驭繁地学习掌握古代语言文字知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标准。

关于文言文的注释,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修订而日趋精当,旧版本中不少错误和不准确、不简明的地方得到了订正,总体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然而有一些注释,笔者认为尚需商榷,今不揣浅陋,略举三例。

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之“茫然”辨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一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中的“茫然”,注释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6,值得商榷,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笔者在教学中曾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有学生翻译为“蚕丛、鱼凫开创蜀国时,是多么的无知啊!”这势必会造成对蚕丛、鱼凫形象的误读。

蚕丛、鱼凫,为远古蜀王。

冯鉴《续事始》引《仙传拾遗》:“蚕丛氏教人养蚕,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

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

”[2]45《施注苏诗》“入峡”注云:“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主,教民蚕桑,呼青衣帝。

”[3]760《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后者名鱼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
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中认为在理解古代作品中的词语时须树立历史的观点,他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开展演变的过程中。

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行态的、历时的考辩和分析……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解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文。

「1」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注解文言文词语时大体上秉承了历史观点,但仍有少数注释存在以今律古的问题。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不久当归还,还比相迎取。

以次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对于“迎取〞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2注之为“迎接你回家〞。

「2」本人认为教材此注既漏释了“取〞的意义,又忽略了“迎〞在古代的一种特殊用法。

何小宛在?“迎取〞释义商榷?「3」中虽准确地指出此“取〞实为“娶〞义,但仍然释“迎取〞为“迎接你,娶你回家〞,亦未得“迎〞义之解释。

此“迎〞实为一种特殊用法,?辞海?“迎〞字条例有“迎娶〞义,?辞海?“迎〞字条亦然,显然“迎〞与“娶〞为同义。

例如:
⑴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

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

太祖问其意,遂为迎取。

⑴明日吉,便为迎日。

例⑴“迎取〞即“迎娶〞,例⑴“迎日〞即“娶亲之日〞,而例⑴“迎取〞属于同义连用,义即“迎娶〞。

再从文意角度理解,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古代“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字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仪礼・丧服?贾公言疏曰:“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而在焦母看来,刘兰芝就是那种“不顺父母〞的媳妇,所以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借口要强行将刘兰芝遣回娘家。

此时焦仲卿显然深知假设真如母亲所言,即意味着刘兰芝将被休弃,那么他们二人的婚约就将自行解除,夫妻名分亦将荡然无存,所以在惊悉此事后气愤之下他以“今假设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北京中华书局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2006年11月第2版
(3)何小宛.“迎娶〞释义商榷。

学语文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三国志?岳麓书院出版社2003
?礼仪?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