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保存生命、发展生命、幸福生活”。

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导向性、超前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模式上,具有系统性、整合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征;在方法上,具有主导性、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特征;在教育对象及其成长现实上,具有反复性、传染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育者及其工作现实上,具有重复性、变动性与联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特点
生命教育是一种外延非常宽泛的教育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价值研究,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则更加薄弱。

2011年,笔者面向重庆市5所高校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43.9%的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38.2%表示比较必要。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

鉴于此,高校应该尽快加强理论研究,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即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教育。

J. Donald Walters(杰·唐纳·华特士)在其《生命教育》一书的前言中,有意赋予书名《生命教育》两种含义。

他说:“首先,我企图推荐一套教育系统方式,这套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而不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我的另一个企图是,帮助读者明了,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

①受华特士生命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生命教育基金会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个体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最终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有不同的理解,分歧较大。

从国外来看,美国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结伴同行,其内涵为“由死观生,生死互渗”;日本在道德教育中体现生命教育内涵即“尊重人性,敬畏生命”;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其内涵既包括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还包括实现个人的健康与幸福,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自我,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可能地维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允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保持独立的精神和责任感,达到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之发展的全人目标;澳大利亚强调对生命负责是公民的责任,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至上,生命独特”。

从国内来看,2006年,台湾依照整体规划,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教育对全人类培养的角度,确定生命教育的内涵包含“终极关怀与实践、伦理思考与反省、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广义的人性教育)”三个彼此交互为用的领域;我国香港地区认为生命教育是“多种宗教视角下不断发展的全人教育”;我国澳门地区生命教育内涵倾向于“品德教育和生涯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

浙江大学王东莉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要“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

2008年云南省提出了“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除此以外,国内学者在对生命教育的深入探讨中,还提出了“生命道德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质量观教育、生命观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死亡教育”等观点。

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论述,从内容上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的教育,就是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另一种观点就是生命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是在生活中发生和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教育;第三种观点就是生命教育是生命价值教育,要培养人的正面积极、乐观上进的生命价值观;第四种观点是生命教育就是生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与死;第五种观点就是云南省提出的“三生教育”,这种观点基本包括了前面四种观点的主要内容。

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以下四种:郑晓江教授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生命教育的核心为生死观的教育,相应的在实践领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目前则倾向于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即青少年自杀、安全事故及危机事件应对、艾滋病传播和毒品泛滥的预防等”,更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技能训练的角度来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民间学者则有回归传统学问之势,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提倡生命化的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所有教育活动中;还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提出要在现有素质教育体系中增加对生命的关爱、珍惜和尊重的内容,使素质教育生命化。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

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保存生命、发展生命、幸福生活”。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1.理念:导向性、超前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超前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大学生生命教育对大学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具有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生命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指明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方向,高校各项工作受到生命教育理念的制约;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给中小学、幼儿园阶段的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家庭生命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给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训练提供了方向;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给高校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
提升和生涯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高校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还具有超前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对象来看,大学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能自行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缺乏家庭监管,这就需要高校围绕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预先开展教育活动,做到预防为主,在时间和内容上大学生生命教育都要超前;二是从教育层次上看,高校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对于各种现有和正在形成、传入的社会思潮必须超前认识,对这些思潮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的教育准备;三是从教育阶段上来看,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应对社会各种复杂现象的准备。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揭示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必须落实在全体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必须体现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中。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导向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属性,超前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有属性,实践性则是导向性和超前性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2.模式:系统性、整合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整合性和渗透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其遵循系统工程理论,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五个环节构建教育模式,发挥管理效益;同时,以接受理论为依据,将接受主体(大学生)、接受客体(生命教育信息)、接受中介(信息传递载体)作为模式构成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再次,其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涵盖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其运行路径覆盖学习、生活、工作三个层面,均体现出系统性特征。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整合性是高等教育现实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学校系统生命教育的最后阶段,必然要立足于幼儿园、中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基础,并对之前阶段教育内容、目标等进行查漏补缺并深化发展;二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回应社会和家庭的生命教育内容、方式,巩固生命教育效果;三是高校自身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以及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内容,完成大学生生命教育任务;四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生命教育的最后机会,要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帮助大学生统一对生命的认知、情意、意志和行为,实现知行一致。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性揭示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必须贯穿于大学的各门课程和实践环节,而不仅仅依托专门课程和主题活动。

整合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属性,系统性则是必然属性,渗透性成为对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弥补措施,或者说是模式运转的润滑剂。

3.内容:知识性、技能性和精神性相结合。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注意将知识性、技能性和精神性相结合,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教学广义上涵盖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上则主要是关于生命出生、成长的知识。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性指要注重向大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基本常识。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技能性则侧重于训练大学生掌握和运用如何“保存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的专门技术,包括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比如防震防火安全演习、医护技能训练等内容,也包括生活领域和谐人际关系训练内容,比如演讲与口才训练、团体辅导等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精神性则主要指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防止大学生自伤、自残、自杀和辱人、伤人、杀人,以及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和摧残动植物的根本途径。

在以上三个特点之中,笔者认为既要改善态度,也要传递知识,还要训练技能,以精神性为突破口,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生命价值,
在知识和技能训练中扎实精神。

4.方法:主导性、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主要应采用主导性、主体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方式。

主导性主要指其教育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其主体性则主要指教育对象(大学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互动性则将教育者和大学生联系起来。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进行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互动,将接收到的各种生命教育知识和信息内化为情感和意志,然后再以行为的方式外显出来;其次,大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大学生和其他群体之间也要进行互动,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其互动,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后,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要进行密切的互动,真正成功的教育都是生活的教育,要在生活(包含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互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5.教育对象及其成长现实:反复性、传染性与长期性相结合。

大学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客体,由于其处于青春期的现实,决定了其个性上具有反复性;由于其群体居住的现实,决定了其思想和行为上具有传染性;其反复性和传染性决定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长期性。

6.教育者及其工作现实:重复性、变动性与联动性相结合。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存在流动性和周期性,形成了教育者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时具有内容和周期的重复性。

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特征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和形式具有变动性,需要针对教育对象与时俱进。

高校并不是独立王国,决定了高校必须联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才能消解不良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Z].1999-06-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4..
[3]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Z].2005-01-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刘济良.生命的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北生.生命的畅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顾海良.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1]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2]郑晓江.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J].思想政治教育:新德育,2007(10).
[13]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
[14]郑晓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从汶川大地震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5]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教育,2010(11).
[16]陈开明.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环境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9).
[17]陈开明.生命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