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山煤矿矿井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址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一)交通条件

阳城史山煤矿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16 km,隶属于阳城县北留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2′37″~112°33′45″,北纬35°31′57″~

35°33′21″。

本井田与外界交通较为方便,东部有太焦铁路通过,由晋城市可达京广铁路,西有侯月铁路从阳城县通过,南面为晋(城)~阳(城)高速公路,村与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图例:▂ 高速公路▁国道省

道县道

交通位置图(1/50万)

(二)地理位置

井田地处太行山脉西麓,沁水盆地的南缘,地貌属剥蚀中低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地表切割强烈,冲沟遍布,总的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海拔990 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海拔665 m,相对高差325 m。

本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获泽河支流,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径流及大的地表水体,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雨季出现短暂的洪流。

二、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本矿电源引自北留变电站和东山变电站两座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0KV:为双回路供电。

三、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井田属大陆性气候。一年内四季分明。夏季午间较热,早晚凉爽,雨季充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风多雨少。据阳城县气象站13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0.3℃,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18.7℃。无霜期18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为43 c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为10级。

年降水量最大为891.2 mm,最小为412.5 mm。7~9月份雨量最大,占全年的56 %。平均年蒸发量为1578.7 mm,最大为4~8月,占全年的62%,其中4~6月份占全年的41%。

四、矿区的水文简况

本区各煤层充水来源于其顶板含水层。其中正开采的3号煤含水量来源于顶板砂岩裂隙水,与地表降水呈正比关系,含水性较差。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9号、15号煤层含水量来源多。预计开采3号煤层时矿井正常涌水量20m3/h,最大涌水量35m3/h。

五、矿区开发史及周边小窑状况

阳城史山煤矿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1、阳城史山煤矿

阳城史山煤矿位于阳城县东16km处,史山煤矿为集体企业, 2002年1月由省国土资源厅换发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3号煤层,设计能力900Kt/a,生产规模为900Kt/a。井田面积3.84km2。该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矿井采用长壁综采金属网分层开采,中央分列式通风,机械排水,该矿井属高瓦斯矿井。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井田内沟谷纵横,大面积为基岩裸露区,仅在沟坡两侧零星被第四系黄土覆盖,结合钻孔资料,先将本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⑴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和灰黄色泥灰岩,岩溶发育。底部为一层含方解石脉的泥质角砾状岩。含腕足类化石,为煤系地层基地。厚度120m左右。

⑵石炭系(C)

①中统本溪组(C2b)

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底部常见鸡窝状山西式铁矿。一般厚8.6m,变化范围5~18m。

②上统太原组(C3t)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砂岩、泥岩、石炭岩及煤层。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以K1砂岩与本溪组分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厚93.76m。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三个岩性段:

一段(C3t1):K1 砂岩至K2石灰岩底。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K1砂岩);中部为灰~灰黑色泥岩;顶部为15号煤层,煤层厚2.08~2.18m,平均厚2.13m。为区内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本段厚一般为9.73m左右。

二段(C3t2):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砂岩,泥岩和煤层。本段含石灰岩三层(K2 、K3 、K4),其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石灰岩;含12、13号煤,区内不可采。本段厚31.00m。

三段(C3t3):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层,其中含石灰岩1~2层(K5 、K6),含煤3~5层(5、6、7、8、9号),其中9号煤层稳定可采,煤层平均厚1.48m,本段厚53.03m。

⑶二叠系(P)

①下统山西组(P1s)

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砂岩、泥岩及煤组成,含煤1~3层,其中3号煤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厚6.75~6.96m,平均厚6.82m。底部以K7砂岩与太原组分界,一般厚45.53m。

②下统石盒子组(P1x)

岩性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灰色砂岩、粉砂岩、砂质岩及铝土质泥岩组成。井田内西南部大面积出露,风化后呈灰白色、黑灰、杏黄等杂色,地表易于辩认。底部发育一层4m左右厚的灰白色粗砂岩,定为标志层K8,是与山西组分界的标志。本组上部发育一层铝土质泥岩,鲕状结构,风化后多小孔,裂隙且被铁质充填。本组地层厚约70.00m。

③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由中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井田内由出露广泛,砂岩风化后呈黄绿色,泥岩风化后呈杏黄色,交错层理及斜层理发育,底部往往有一层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为与下石盒子组分界标识(K9),本组地层厚约230m左右。残留最大厚度约150m。

⑷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井田内零星分布,主要为浅黄~浅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厚0~13.65m,平均厚约10m。

二、含煤地层

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灰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太原组(C3t):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灰黑色砂岩、泥岩、石灰岩、煤等组成。含煤8层,15号煤层稳定可采,9号煤层稳定,本井田内可采,本组发育4~6层浅海相灰岩,为地层对比的标识层,自下而上编号为k2~k6,本组厚93.16m。

太原组标识层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上部夹3~4层条带状黑色燧石为其主要特征。厚7.40~11.5m平均10.50m,稳定发育,为15号煤层的顶板,可与太原西山毛儿沟,庙沟灰岩对比。

K3灰岩下距K2顶16.00m,厚1.50~5.60m,一般厚3.60m。灰~深灰色,性脆坚硬,含少量燧石结核,发育较稳定。

K4灰岩,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下距K3灰岩约10.50m,上为9号煤层,灰色含黄铁矿结核。厚0.60~1.80m,平均厚0.90m,发育较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