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歌 娄炳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诗歌娄炳成

展开全文

诗歌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诗歌?

人类的语言,诞生在人类的童年。从人类会说话伊始,诗歌便也随之产生了;人类长大以后,创造了文字,才有了文赋,有了小说和戏剧等等被称作文学艺术的东西。人类最初的诗歌,是民谣山歌,民谣山歌是诗歌的母孕之体,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孕之体。因而,诗歌是人类赤子之体呱呱坠地时发出的啼哭之声,是人类在苍古时代唱响的最初的美声,是十分古老的心与心的对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对大自然母亲的感恩之声。

民谣山歌,朝着“声”的方向发展,就产生了音乐;朝着“形”的方向发展,就演变成了诗歌。音乐是无字的诗歌,诗歌是无声的音乐。无论音乐还是诗歌,都是人类的赤子心声,纯洁无瑕,自然天成,至情至性,美轮美奂,无以伦比。如今有句很流行的话,叫作“诗与远方”。人类正是在自己的童年,出于对“远方”的无限憧憬,才有了诗歌;有了诗歌,“远方”便不再遥远,而是走进了人类的心灵,原来,远方就是我的诗歌,我的诗歌就是我的心,我就是远方,远方就是我。

对于中国的第一首诗歌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无论古人今人,有说是《弹歌》的;有说是《击壤歌》的;还有说是《蜡辞》的;更有说是“候人兮猗”的,至今尚无定论。但倾向最多的还是《弹歌》,其次就是《击壤歌》,再次是《蜡辞》。说《弹歌》为第一或最早者,理由是,它的内容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说《击壤歌》为第一或最早者,理由是,它出现在帝尧之世,开声诗先河;说《蜡辞》为第一或最早者,理由是,它是神农时代出现的有关农事的祭歌,等等。

实际上,无论是上述例举的哪一首,都不能算作是中国的第一首诗歌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它们只是迄今我们所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歌谣,不是“第一”,也不是“最早”。按照清代沈德潜在他选编的《古诗源》例言中的说法,

“上至陶唐,下暨秦代,韵语可采者,或取正史,或裁诸子,杂录古逸,冠于汉京,穷诗之源也”,探求寻找诗源的方法或途径,无非是“或取正史,或裁诸子,杂录古逸”。诗源可寻,“第一”难找,犹如黄河长江,我们只能探寻到它们的源头,但哪是其第一滴水,谁也无法断定。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里谈到诗歌起源时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宗教,是人类语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我宣泄和相互交流。劳动,思想,语言,歌谣,诗歌,与人类的进化、进步、社会发展,形成了没有止尽的链条,某一首具体歌谣诗歌的出现,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特定生活环境中,特定的作者的自我意识、自我创造和自我宣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印象,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和注意其存在,其闪光点,其感染力,以及在诗

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但不能说某个单个的歌谣或诗歌就是“第一”或“最早”。

笔者以为,或许可以这样说,歌谣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次集体爆发,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的“集体发声”,是人类拥有语言之后早期时代的“大合唱”;既然是人类的“大合唱”,就不为哪个具体的个人所专属、专有,或者是个人发明;至于谁是第一个“杭育杭育”的发声者,谁是领唱者,并不重要,我们也无需知道。后来,随着语言的高度发达,继而有了文字,才有了佼佼者,爱好者,传承者,也才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和诗人。

在特定的情况下,诗歌总是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在陇西大败匈奴,将其赶往漠北。当时,西域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最近。张骞建议汉王朝下嫁公主,与乌孙联姻,以达到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这个建议,于公元前105年,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刘细君到了乌孙之后,被封为右夫人。因昆莫年老,又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公主心怀抑郁,作《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讬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到了汉元帝时期,大汉衰弱。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

邪单于到长安向汉家天子求亲和好,遂有王昭君的故事。昭君出塞,千古题材,诗歌、戏剧写之不尽,唱之不完。昭君姑娘自己也写有诗歌,叫《怨旷思惟歌》,也叫《昭君怨》,是四言诗:“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羽毛,形容生光。既得生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彷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远嫁北方,虽为自愿,却也出于无奈,客观上为汉匈一家亲做出了贡献,但其内心之苦,可以其诗为鉴,“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就是明证。

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虽是被掳,却也嫁的是匈奴的左贤王。她在茫茫草原生活了十二年,写下了著名的古乐府长诗《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悲苦心情。其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西汉时期,仅汉匈和亲就有六次,王昭君是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留下了诗歌的汉家女子。汉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和

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历史怎样书写、评价,这些女子为和平做出了贡献,把汉家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北方,功不可没。女人毕竟是水做的,天性柔弱。上述例举的诗歌,让我们读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给这些女子造成的身心伤害。但作为诗歌,却散发着艺术的光芒,让我们在时隔一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感同身受,读来唏嘘不已!

而更多的时候,诗歌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诗人,兴之所至,不免也写一些情诗艳词,不仅愉悦自己,也飨以读者,就像吃饭换顿,座高就低一样,极为正常;就连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的孔子,也会去见南子,怎样理解,那纯粹是你的事。文学,诗词,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才符合真实生活,与社会现实接轨。事实上,很多所谓的艳词,艳则艳矣,格调却未必不高。

李白天生浪漫,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一生作品,美不胜收,但内容大都十分严肃,极为雅致。可他也作过艳词。他的一首《清平乐》写道:“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这首词的后两句“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谁能说它不是艳词呢?我们仔细想想,李白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酒相伴,孤旅天涯,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