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含义及特征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从狭义讲,是以偿付本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 渡。从广义讲,是借贷活动的总称。 与信用有关的几个术语:源自文库照信用的规则借出商品与货 币称为授信;按照信用规则借入商品与货币称为受信;债务 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或货币并支付利息称为守信。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客观上会同时出现货币资金的
暂时闲置和临时需要两种情况。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 衔接。通过信用活动就可以把社会经济运行中暂时闲置的资 金聚集起来,投入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变消费基金为积累 基金,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信用的分配职能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特别是对社
会暂时闲置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如果信用的标的是实物,则 它直接地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如果信用的标的是货币,则 它间接地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取 得货币,谁就取得购买商品的权利。所以,调剂货币资金的 余缺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产要素进行再分配。
除了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外,信用还对生产成果进行分 配。这主要是指在信用关系中所产生的利息范畴。由于信用 具有有偿性这一特点。因此,闲置资金和货币收入的让渡者 有权索取利息,而其使用者则有义务支付利息,这种利息的 支与收就改变了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格局,从而也就改变了 社会总产品的既定分配结构。
(二)信用的特征 信用具有以下特征: 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
有使用权,信用关系结束时,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才统一在原 信用提供者手中。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信用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信用关系建立,债务人将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 将拥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并且利息的多寡与本金额大小 及信用期限的长短紧密相关,一般来讲,本金越大,信用期 限越长,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越多。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关系发生时,总要出具一定的证明,这些证明经过 一定的手续处理即可流通(指规范的信用而言),这些在流通 中的信用证明就是信用流通工具,如汇票、本票、支票等。 在各种信用活动中,以银行信用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为最多, 使用也最广泛。从大类上看,银行信用为商品流通提供两种 类型的流通工具,即一种是现金,一种是表现为各种银行存 款的非现金货币。这些货币都是由银行信用提供的,都是一 种信用货币,它反映一定的信用关系。现金表现为中央银行 (代表国家)对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的负债,银行存款则表 现为银行对各存款者的负债
3.时间间隔(信用活动的特殊性)。无论何种信用, 在同一信用中从信用关系的发生到信用关系的终止,必然有 着或长或短的时间间隔,否则,就无所谓信用。信用实际上 是价值在不同时间的相向运动。
4.利息(形式上类似于商品交易的价格)。信用关系 是建立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基础上的。因此, 任何一种信用通常都有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发生,而计算支 付利息则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便是利率。
3.加速社会资本利润平均化过程 信用调剂社会资金的余缺分配,不是简单的行政分配或
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经济利益诱导规律,将资金从使用效益 差、利润率低的项目、企业、行业、地区调往使用效益好、 利润率高的项目、企业、行业、地区。从而使前者资金减少, 后者资金大量增加,结果使得前者的资金利润率有所上升, 后者的资金利润率有所下降,从而有利于使全社会资金利润 率的平均化。信用的这种职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 轨初期的双轨体制中,尚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因为资金是计 划分配,不能根据利润的高低而自由流动),但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之中和建立起来之后,这种职能将会有 效地发挥出来,全社会资金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也将愈来愈 明显。
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以授信人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
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如果相互不信任或 出现信任危机,信用关系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 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不论是实物借贷还是货币借贷, 债权人将闲置资金(实物)借出,都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实物) 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债务人借入所需 资金或实物同样为了追求最大收益(效用),避免资金不足所 带来的生产中断。
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杠杆,不仅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国
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还能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积极地干 预,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如在宏 观上,通过信用活动调节货币流通,在银根吃紧时放松信用, 在通货膨胀时则收缩信用;通过信用活动调整产业结构,对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部门、短线行业和紧俏产品多供给资 金,对长线部门、衰退行业和滞销产品则少供应资金甚至收 回原已供应的资金,迫使其压缩生产或转产;通过信用活动 还可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在微观上,通过信用的 供与不供、供多供少、供长供短、早供晚供、急供缓供等来 促进或限制某些企业或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扶植或阻止 某些企业的发展。
。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信用活动,特别是银行信用活动,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有着
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一个部门的经济 状况,都在银行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这一点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的:一是各企事业单位、各部门都在银行开设各种账户,其经营活动、 资金变化都在银行有记载。二是各单位、各部门都定期地向银行提供全 套的会计报表。通过这些报表,银行可以准确地分析一个企业的情况、 一个部门的变化,并能推测出整个国民经济的动态。 在微观上,它可反映出企业的产供销是否能衔接、资金配置是否合理、 工资支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企业盈利状况如何等。在宏观上,它可以 反映出基本建设投资与当前生产的比例关系、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的关系、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商品生产与商品流 通的关系、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要量的关 系、国民收入产出额与使用额之间的关系等。根据银行反映出来的这些 情况,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 的运动形式是G—W—G’,而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则是G— G’。从形式上看,信贷资金的运动只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钱 生钱”的过程,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信贷资金从来没有
单独的运动,而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 而运动的,其完整运动公式为:G—G—W…P…W‘—G’—G‘。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含义及特征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从狭义讲,是以偿付本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 渡。从广义讲,是借贷活动的总称。 与信用有关的几个术语:源自文库照信用的规则借出商品与货 币称为授信;按照信用规则借入商品与货币称为受信;债务 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或货币并支付利息称为守信。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客观上会同时出现货币资金的
暂时闲置和临时需要两种情况。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 衔接。通过信用活动就可以把社会经济运行中暂时闲置的资 金聚集起来,投入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变消费基金为积累 基金,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信用的分配职能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特别是对社
会暂时闲置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如果信用的标的是实物,则 它直接地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如果信用的标的是货币,则 它间接地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取 得货币,谁就取得购买商品的权利。所以,调剂货币资金的 余缺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产要素进行再分配。
除了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外,信用还对生产成果进行分 配。这主要是指在信用关系中所产生的利息范畴。由于信用 具有有偿性这一特点。因此,闲置资金和货币收入的让渡者 有权索取利息,而其使用者则有义务支付利息,这种利息的 支与收就改变了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格局,从而也就改变了 社会总产品的既定分配结构。
(二)信用的特征 信用具有以下特征: 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
有使用权,信用关系结束时,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才统一在原 信用提供者手中。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信用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信用关系建立,债务人将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 将拥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并且利息的多寡与本金额大小 及信用期限的长短紧密相关,一般来讲,本金越大,信用期 限越长,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越多。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关系发生时,总要出具一定的证明,这些证明经过 一定的手续处理即可流通(指规范的信用而言),这些在流通 中的信用证明就是信用流通工具,如汇票、本票、支票等。 在各种信用活动中,以银行信用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为最多, 使用也最广泛。从大类上看,银行信用为商品流通提供两种 类型的流通工具,即一种是现金,一种是表现为各种银行存 款的非现金货币。这些货币都是由银行信用提供的,都是一 种信用货币,它反映一定的信用关系。现金表现为中央银行 (代表国家)对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的负债,银行存款则表 现为银行对各存款者的负债
3.时间间隔(信用活动的特殊性)。无论何种信用, 在同一信用中从信用关系的发生到信用关系的终止,必然有 着或长或短的时间间隔,否则,就无所谓信用。信用实际上 是价值在不同时间的相向运动。
4.利息(形式上类似于商品交易的价格)。信用关系 是建立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基础上的。因此, 任何一种信用通常都有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发生,而计算支 付利息则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便是利率。
3.加速社会资本利润平均化过程 信用调剂社会资金的余缺分配,不是简单的行政分配或
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经济利益诱导规律,将资金从使用效益 差、利润率低的项目、企业、行业、地区调往使用效益好、 利润率高的项目、企业、行业、地区。从而使前者资金减少, 后者资金大量增加,结果使得前者的资金利润率有所上升, 后者的资金利润率有所下降,从而有利于使全社会资金利润 率的平均化。信用的这种职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 轨初期的双轨体制中,尚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因为资金是计 划分配,不能根据利润的高低而自由流动),但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之中和建立起来之后,这种职能将会有 效地发挥出来,全社会资金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也将愈来愈 明显。
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以授信人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
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如果相互不信任或 出现信任危机,信用关系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 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不论是实物借贷还是货币借贷, 债权人将闲置资金(实物)借出,都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实物) 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债务人借入所需 资金或实物同样为了追求最大收益(效用),避免资金不足所 带来的生产中断。
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杠杆,不仅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国
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还能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积极地干 预,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如在宏 观上,通过信用活动调节货币流通,在银根吃紧时放松信用, 在通货膨胀时则收缩信用;通过信用活动调整产业结构,对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部门、短线行业和紧俏产品多供给资 金,对长线部门、衰退行业和滞销产品则少供应资金甚至收 回原已供应的资金,迫使其压缩生产或转产;通过信用活动 还可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在微观上,通过信用的 供与不供、供多供少、供长供短、早供晚供、急供缓供等来 促进或限制某些企业或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扶植或阻止 某些企业的发展。
。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信用活动,特别是银行信用活动,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有着
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一个部门的经济 状况,都在银行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这一点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的:一是各企事业单位、各部门都在银行开设各种账户,其经营活动、 资金变化都在银行有记载。二是各单位、各部门都定期地向银行提供全 套的会计报表。通过这些报表,银行可以准确地分析一个企业的情况、 一个部门的变化,并能推测出整个国民经济的动态。 在微观上,它可反映出企业的产供销是否能衔接、资金配置是否合理、 工资支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企业盈利状况如何等。在宏观上,它可以 反映出基本建设投资与当前生产的比例关系、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的关系、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商品生产与商品流 通的关系、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要量的关 系、国民收入产出额与使用额之间的关系等。根据银行反映出来的这些 情况,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P…W’—G’,商业资本 的运动形式是G—W—G’,而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则是G— G’。从形式上看,信贷资金的运动只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钱 生钱”的过程,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信贷资金从来没有
单独的运动,而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 而运动的,其完整运动公式为:G—G—W…P…W‘—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