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区位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及典型模式

一、农业区位理论

1.研究内容

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及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2.介绍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购置土地164公顷自行经营,研究农业的土地利用特点。1826年出版《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该书提出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距,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3.假设条件

⑴假定存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孤立国。

⑵在孤立国内有一个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城市,围绕城市的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大平原。

⑶马车是唯一内部可用的运输工具。

⑷中心城市是唯一的市场,农民自行运送粮食。

⑸农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产品种类。

⑹市场的农业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的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定不变。

⑺运费与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4.结论

提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产专业化方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以城市为中心,成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及著名的杜能环:1.自由农业区;

2.林业区,提供木材燃料;3-5.作物轮作区;6.放牧区;7.荒野。

5.意义

不足:1.杜能理论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条件太多,考虑因素简单;

2.未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特点,因此,实际应用的意义不大。

优点:1.是进行一项开创性工作,为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度能的意义在于配置城市郊区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的为城市服务,及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有价值的构思。

二、工业区位论

1.研究内容

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及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

2.介绍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19年发表《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和资本之一的理论》

3.假设条件

⑴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其他因素不起作用。

⑵工业的原料和燃料地已知。

⑶产品消费地已知。

⑷劳动力资源充足。

⑸劳动供应地已知。

⑹工资固定。

4.结论

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集集聚式分散因素是决定工业区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工业区位

的三条基本法则:1.运输区位法则;2.劳动区位法则;3.集聚式分散法则

1.原料指数:产品的原料重量与单位重量之比小于1工业区靠近市场地,大于1则靠近原料地。

2.如果存在劳动费用低廉的地区,当工厂迁移至该地区所产生的劳动成本节省远大于其迁移所增加的运输成本费用,则工厂可能从运费最低区吸引到劳动力低廉区。

3.当工业企业由于集聚或分散所获得的利益,远大于其从运费最低点迁出所增加的运费时,则企业就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活动。

5.意义

静态的孤立分析,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未考虑资本主义为追求最大利润的目的,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考虑简单,但是这是第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论述工业区位理论,一直是西方趋于科学和工业布局理论,它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如今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工业区位论都来自于此。

三、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1.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及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档次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根据是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可决定其一中心地在中心系统中的位置,因而中心地理论可以说明一个区域或国家内的城市等级及其空间分布形态。

2.同时,该理论认为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而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要求量的增长的快慢。

3.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城镇应设在乡村中心地点,作为乡村中心的作用,为避免相邻乡村中心地服务的交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化为六边形体系。

4.城镇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越少;还把中心地服务的区域称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相邻补充区域的大小,受以下三个原则影响:1.市场优先原则;2.交通最优原则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1.同心圆模式

芝加哥大学基斯教授

决定城市社会流动的五种作用力:1.向心力;2.专门化;3.分离;4.离心力;5.向心型离心。提出同心圆结构模式。同心圆由内到外依次是:1.CBD;2.过渡带;3.工人住宅带;4.高级住宅带;5.通勤带。

不足:1.考虑的是均质性地面(无河、无山)忽略了其他属性的影响。

2.该同心圆过于规则,忽略了其它交通干线对城市的影响。

优点:1.从动态的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

2.为城市的地域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2.扇形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霍伊特1939年对美国142个城市的研究。

保留同心圆模式圈层地域,加上了线状性、易达性。更接近于现实,但仍未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的概念,不太适宜于城市空间形态。

3.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者哈贝斯乌尔曼于1945出版《城市的本性》。

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围绕多核心的利用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