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荷兰_风格派_艺术及其对德国_包豪斯_设计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荷兰“风格派”艺术
及其对德国“包豪斯”设计的影响
张红雷
(华东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摘要:荷兰“风格派”以几何抽象绘画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纯粹理性主义造型美学的发展,促进了德国
“包豪斯”学校的教育改革,并奠定了“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基础,对现代工业设计的美学品格的形成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杜斯伯格;包豪斯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09)02-0015-0
2
%%%%%%一、荷兰“风格派”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价值
19世纪最后20年到20世纪的头10年之间,随
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人和外界的关系出现了加剧异化的严重态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发生尖锐的冲突与矛盾。传统基督教信仰被大范围地证伪、否定和抛弃,整个社会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形形色色的神秘主义思潮和虚无主义思想趁机大行其道,广为流行。现世短暂,唯有灵魂永生,世纪末痉挛的心灵在冷漠的现实中四处游荡。一度受到冷落的叔本华和不为人理解的尼采成了知识界瞩目的人物,意志主义哲学被当作精神的庇护所,给当时西方知识分子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美术界的艺术家借助抽象绘画的纯
粹性和象征性发现了“救赎灵魂”的艺术途径,这其中,荷兰“风格派”以冷峻刻板的艺术趣味和纯粹理性的造型美学而称著一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躲过了战争的蹂躏。当时各国的艺术家,特别是前卫艺术家纷纷来此避难,荷兰因而一时人才济济。这批艺术
家在新的生活环境里,秉承着战前的艺术追求,对荷兰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进行研究,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中发展出新的风格。一批审美趣味相近的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人逐渐在艺术道路上走到了一起。他们的艺术理念需要宣扬传播,于是一份名为《风格》(De Stijl )的杂志应运而生。维系在《风格》杂志周围的艺术家以几何抽象主义的绘画为特色,拒绝使用任何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构图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艺术史上的荷兰“风格派”由此得名。
作为《风格》杂志的创办者,西奥·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 )不遗余力地四处宣传他的理性主义美学。“风格”(De Stijl )一词便是他杜撰出来,用以表达其与众不同的思想追求。在荷兰语中,De
Stijl 表示某种特定的风格,而stijl 又有“柱子、支撑”
的意思,常用于木工技术上。因此,“风格派”强调其在现代艺术中的独立性,同时又关注艺术与建筑、艺术与工艺的联系,把传统上彼此分散的社会领域组织起来,企图创造一个新的有秩序的艺术化的世界。在杜斯伯格的号召下,以《风格》杂志为平台,从
1917年到1928年,一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家曾先
后加入到这场艺术运动来,结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团体。尽管这些成员中不少人互不熟悉,彼此的艺术追求思想观念不尽相同,也从未同时展出过他们的作品,
艺术实践中的相似性和艺术思想的相互启发
还是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些人包括P·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杜斯伯格、B·V·德列克(Bart Van Der Leck)、J·J·P·奥德(J.J.Pieter Oud)、G·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以及诗人A·柯克(Aethony Kok)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非蒙德里安莫属。
从后印象主义经过立体主义走向抽象创作的蒙德里安最初在平面上以大小不等的矩形和短小的横竖线即所谓的“正负号”为基本单元,聚散离合,构成有序而闪动的画面。之后作品中的线条和矩形数目逐渐减少,三原色以及黑与白的使用越来越谨慎,构图日趋冷静而严整,反映出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炼与纯净,以及近乎刻板的规范性。其代表作如《码头与海》(1915年)、《色块构图》(1917年)。在蒙氏看来,只有这种严格遵从比例关系的构图,只有这种最纯
粹最绝对的图
形,才能把隐
藏在自然物象
背后的“纯粹
实在”即绝对
规律抽离表达出来,达到宇宙
和谐的终极境界。而这一切又
不能带有丝毫的主观个性,以
免妨碍对“纯粹的美”的表达。
蒙氏本人的宗教意识极为强
烈。他在接受了当时弥漫欧洲
的神秘主义思潮后曾写道:“我感到,这‘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达到,而这纯粹造型又本质上不应受到主观情感和表象的制约。”[1](P68)蒙德里安集中了立体派、未来派、构成派及康定斯基等人在纯粹形式方面的探索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使几何抽象绘画达到了极端冷静和极端理性的地步。这种近乎宗教狂热的极端化倾向,使他一生都在推行的“新造型主义”美学必然带有空想色彩。然而,几何抽象绘画的理论和实践终竟由他的努力而得以完善并载入史册。
与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不同,荷兰“风格”派没有完整的组织和明确的宣言或艺术纲领。这个松散的艺术派别很容易在艺术思想的冲突中走向分裂。因此,创办《风格》杂志的杜斯伯格成了维系“风格”派成员的召集人,而杜氏正是通过这本杂志来遴选与自己观点相近的艺术主张和作品,他本人因而成为该派成员的精神领袖。1917年,他写过一篇关于蒙德里安的评论,促成了“风格”派的联盟。当时,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杜氏起初致力于在荷兰国内发展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艺术风格,以对抗狂暴、非理性的战争。战后,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他与当时的前卫艺术流派密切往来、频繁接触,使荷兰“风格”派很快获得了国际声誉。
杜斯伯格认为,借助普遍性的、非时间性的几何形体表现平衡的构图,可以将艺术从一切偶然性和主观个性中净化出来,并影响艺术以外的建筑业和设计业,使世界纯洁而有序。与蒙德里安不同的是,杜氏没有刻板地运用经纬结构(orthogonal princi鄄ple),或者一味追求平面效果,而是自由地运用几何图形和对角斜线并把它们演绎到三度空间当中。而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差异,使杜、蒙二人发生激烈争论,“风格”派最终走向分裂。
从《风格》杂志1917年创刊开始,到1928年该杂志停刊为止的十年间,荷兰“风格”派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个性鲜明,把后印象派中塞尚倡导的艺术秩序化理性化主张进一步发展发挥,在抽象绘画的道路上比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走得更远,深刻影响了美术界以外的建筑设计领域,为20世纪的艺术设计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从荷兰“风格派”到德国“包豪斯”
在现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中,天然的形式和情趣已经消失殆尽。从大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施)到小环境(室内装饰、陈设);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设备,大多出自机器的批量生产。在它们的造型组合中,不乏圆形、方形、球形等几何形体,同时蕴含着几何抽象的构成关系。敏感的前卫艺术家已经发现了机器的美学价值,其中荷兰“风格派”把机器美学推向了极致,其影响力已超出了艺术领域。随着《风格》杂志的发行和“风格派”成员们的努力,欧洲建筑界首先兴起了极少主义风格,反对任何装饰,主张依据建筑功能组织空间结构,大量使用预制构件,使建筑造型象机器一般简洁规整。其代表作如: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而“风格派”对现代工业设计的直接影响则是缘起于杜斯伯格1921年首次造(下转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