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3届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选修一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金榜2013届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选修一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2.(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

4.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改革政策,主要是因为()。

①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③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对图3—1所示人物最合适的评价是()

A.拓拔族的统一者

B.北魏政权的建立者

C.中国第一个女皇帝

D.孝文帝改革的奠基人

6.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7.(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8.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迁都洛阳

10.(2012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篇贯D.三长制

1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A.文化灭绝 B.暴虐统治和残酷掠夺

C.军事镇压

D.严刑酷罚

12.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

A.经济发展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D.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13.(2012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B.实行三长制C.移风易俗D.实行均田制14.(2012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二模)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是()

A.制定俸禄制 B.实行三长制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令

1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

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33题)(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17.(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

他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4分)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项说法。“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体现B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C项错在“全部”。D项错在“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

2.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3.B

解析: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4.A

解析:改革遭到保守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而且改革也在相当程度上是孝文帝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④“广大北方人民”的表述不太准确。

5.D

解析:拓拔族的统一者和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是拓跋珪,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是武则天,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临朝期间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奠定了日后孝文帝的改革基础。

6.C

解析: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7.A

解析: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