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典型例题】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 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 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 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 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 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 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三、通感与比喻的区别及联系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 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 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 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 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 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 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 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 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 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2.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 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 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 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 香。 又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雊(雉鸣)”,“或背若相恶, 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 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的石 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 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 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 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 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 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 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 “通感”,副格是“比喻”。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二、通感的历史发展及作用 1.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尔乃听 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 ‘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按在 “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都是听声类形。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 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 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 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 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 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 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 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 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 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 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 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1.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 2.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 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 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 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 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 “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 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3.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 见》七则:“此语殊难维《人间词话》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 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 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 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 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 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修辞手法(其他) ——通感
知识点——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 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 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 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 “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 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修辞手法(其他)——通感
【知识点解析】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 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 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 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 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 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 转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