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近多元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西方文化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近代多元文化圈的形成第一節、西方文化圈

壹、文化圈概說──人類文明的有機系統

一、前言:人類自史前時代,文化即逐漸發展;像生物界演變一樣,古代文明也會因內外部的各種因素而變化。

(一)代表:文明消失者,如古代兩河流域與古埃及文明;文化存續者,如中國;新生文明,如伊斯蘭教文明。

(二)現況:時至廿一世紀初,人類幾種影響重大的文化圈(culture circle)或文化區(culture area)早已形成分布。

(三)態度:想認識自己的文化與當今所處的世界,以及二者間的關係,勢必認識近代多元文化圈的形成過程。

二、文化圈的定義:重要文化圈為數有限;文化圈的畫分,並非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文化的主要特色來決定。

(一)內涵:以文化的發源地為中心(核心),擴大到其他地區;在同一個文化圈中,往往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徵。

(二)研究:歷史上文化圈並不多,是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逐漸形成的;藉此概念,易於掌握世界各文化的情況。

(三)小結:1.文化圈的多樣性:三百年來,雖然有些變化及發展,某些文化圈仍為目前世界的主要文化版圖。

2.多樣中的統一性:在政府組織、經濟型態、社會結構,甚至教育系統上,都具有相當的類似性。

三、文化圈的成因:文化圈的形成,除了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或核心價值觀念形塑以外,另有其它因素有以致之。

(一)政治力量與軍事征服:羅馬帝國時期的國教政策,與崛起於中東的伊斯蘭教的軍事擴張與征服(632-732)。

(二)歷史因素:1.代表:東北亞與越南,長期受到儒家文化薰陶,文化同質性很高,隨手拈來就有共同特色。

2.事例:在中國文化圈裡,四處可見方塊文字、崇奉儒教與法律制度等,甚至都用筷子吃飯。

(三)偶然因素:1.代表:歐美方面,「地理大發現」不免有些偶然的成分,才因此構成今日的基督教文化圈。

2.檢討:(1)歷史偶然:哥倫布當年航行至美洲,將歐洲文明輸入,才發展出現代的美洲文明。

(2)歷史必然:如果真是到達他誤以為的印度,美洲日後的文明發展則又與今日不同。貳、西方文化圈──現代基督教世界的形成

一、區域與特色:西方文化圈涵蓋歐洲,近代以來的美洲、紐西蘭及澳洲等殖民地,以白種人居住的區域為主。

(一)特色:1.政治上:以議會政治為主,透過定期選舉,組織政府;不管是總統制或內閣制,都向選民負責。

2.經濟上:以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為主,政府除儘量減少干預經濟活動,也立法維護經濟的運作。

3.社會上:(1)地位平等:原先傳統社會的中堅貴族階級已經沒落,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主要力量。

(2)福利完善:工業化以前,社會慈善事業或政府照顧不到的地方,一般由教會承擔。

隨著公民社會的發達與世俗化的趨勢,民間社團也開始扮演類似角色。

4.文化上:(1)物質上:物質文明與能源利用,相對於其它的文化圈而言,最為先進,也最為浪費。

(2)精神上:基督教價值觀似乎仍為主流,但消費主義及物質享受也逐漸取代其它理念。

(二)小結:西方文化圈實已包含了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社會福利及基督教的信仰等。

二、形成過程:影響西方文化圈形成的歷史因素,數千年來不計其數,其組成的幾種重要成分,皆是累積而成。

(一)中古以前:除了猶太──基督教文明外,另有希臘──羅馬的遺澤,以及日耳曼人的傳統等,糅合而成。

(二)中古時代:西羅馬帝國滅亡(476)以後,由南侵的日耳曼人等蠻族組成的各國,其後經過一些整合及演變。

1.各國抵擋伊斯蘭教入侵的成功:伊斯蘭教勢力被抵擋在東南歐與伊比利半島南部等歐洲邊緣地區之外。

2.教皇東征伊斯蘭教世界的失敗:十字軍東征無法重新統治中東地區,反而因戰爭造成許多苦難及混亂。

3.歐洲深陷基督教會思想的影響:羅馬教廷的勢力擴及政治、社會及生活諸多層面,影響西方歷史甚深。

(三)文藝復興:1.人文主義的闡揚:宗教極盛的中古時期,在十四世紀末期開始崩解;人文主義又重新發揚。

2.古典文化的重現:文藝復興改變了西方文明的發展方向,重新發現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

(四)近代以來:十六世紀以後,經過一連串的轉變,再加上十八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西歐各國的國力大增。

1.經濟的擴張:工業化及資本主義化的國家,基於原料與市場的需求,促使歐美各國競相向擴張及殖民。

2.政制的影響:緊接而來的美國獨立運動與法國大革命,傳播許多理念,舊制度及過時的觀念則被揚棄。

三、結語:(一)文化圈的擴散:西方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歐洲、美洲以及後來的紐西蘭與澳洲,已融為一體。

(二)西方化的強勢:西方文明的成就使其成為強勢文化,在許多方面滲透進世界各地現代人的生活。參、補充──

一、關鍵字詞:文化圈、西方文化圈、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猶太-基督教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十字軍東征。

二、歐洲文化:Ervin Laszlo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凡是有跡象表明人類在使用工具的地方就有文化;在歐洲,這樣的跡象是從舊石器時

代早期開始有的。……關於這些年代的世界……至今仍是相當模糊不清的。用字母來書寫的藝術是大約3000年前在近東發展起來的,並由腓尼基的航海商人傳播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希臘人也在商業、藝術和建築上受益於腓尼基人的影響……當荷馬創作《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時,他將許多社會的文化領域中都具有的一種口頭詩歌傳統轉變成為一種工具,從而創作了一部……永久流傳的名著。書面的希臘語發展成為一種豐富的思想“成長媒體”,他是歐洲智慧的搖籃……希臘知識界和藝術界的天才們用他們的書面語言向以後歐洲文化的各個時代發表講話,即使在羅馬統治下……也沒能使之沈默……羅馬人效法希臘人的思想和風格,並且以羅馬形式傳播到整個歐洲……贏得了專制君主和野蠻人的敬佩。維吉爾的史詩被正式推薦來服務於羅馬人,就像荷馬史詩服務於希臘人那樣──就像一種聖經,一本珍藏著國民生活的基本道德價值的書籍。一種成文的傳統面臨迫害仍能保持更為驚人的生命力,這正是猶太教聖經所顯示出來的,這部聖經產生於歐洲之外的近東,結果竟成為構成歐洲文化的第二股力量。亞伯拉罕的上帝和先知們,曾經好幾個世紀被禁閉在猶太人居住的狹窄地區,後來被基督教轉變成為歐洲的上帝(而且被打算使之成為整個世界的上帝)。羅馬軍隊從未全部完成的事業,一位基督教牧師却終於完成了……:這便是一個在文化上統一的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歐洲。……除了宗教信仰問題之外,道德與法律在歐洲文化的根基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這裡,一種不同(有時是敵對)的影響也起了作用,一方面是希臘─羅馬原則,另一方面是猶太─基督教原則──分別是由雅典人和耶路撒冷人帶來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力求……善與正義的不變的標準必須建立,用以判斷各項法律的正確性。這些標準是要到人類心靈的構造中、到知識和理性中、也是到自然的秩序中去尋找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它一直流傳到今天。……自然公理的概念成了歐洲法理學的基礎,它為羅馬大法典的編制提供了平等這一根本的原則和常識。猶太人的法律與此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建立在一種對永恆不變的權威的信仰基礎上……

因此它非常強調宗教所規定的約束性義務,而這些義務與出諸理智的義務大不一樣;這一區別被基督教加以強化,後來在歐洲文化的道德思想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故事中關於人主要依賴上帝的描述,使人們知道他們基本上獨立於別的人或機構,他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並且懂得人世間的自由便是上帝指定的正當生活的目標。基督教在一種更加純精神的、超凡脫俗的意義上闡明了所有這些道德觀念,即個人精神上的獨立、人人平等以及自由的最終獎賞。……不過……也可能導致對他人的物質和社會福利不怎麼關心的現象。」

三、歐洲文化的歷史形成: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第一部分〉,出版資料仝前。

「希臘給許多歐洲人的印象是要給未來的文化創造一個理想的原型……伴隨衰敗而來的……是社會和政治結構中的變遷,其中最顯著的是馬其頓國王的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希臘人原是一些小小的獨立城邦的自由公民,現在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龐大的多種族的帝國裡……。羅馬對歐洲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帝國行政、法律和土木工程等方面的“藝術”。羅馬創造了一個新的與種族或國籍無關的公民身份的概念。羅馬的公民身份授給任何一個被征服的人,只要他願意與羅馬帝國合作……羅馬人進而鼓勵地方自治……只有總督和高級稅務官才從羅馬選派,也只有重大的法律案件才必須到羅馬審判。由於在管理帝國的行政事務中牽涉到附屬國的人民,結果羅馬的習俗、禮儀和思想,尤其是拉丁語得到了最成功的傳播。說好拉丁語成了一切與羅馬打交道的人、有錢和有野心的人的主要條件。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了語言教學的藝術……在西部各省中開辦了一些學校和大學……一種“有教養的情趣”在全歐洲發展起來了……。歐洲文化後來的發展受到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公元313年)和將帝國首都和宮廷遷到拜占廷(從此稱為君士坦丁堡……)的很大影響。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承認並在物質上加強基督教會……在東部,他的都城作為抵制一切新來者的最佳防禦城市(而羅馬不是),屹立達1000年之久……結果產生了一個長時期的拜占廷文化──披著基督教外衣的希臘-羅馬文化……。在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淪落到土耳其人手中以後。傳到了西方,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即古典文人主義和創作藝術復興作出了貢獻,而這種復興在君士坦丁堡本身却從來沒有發生過。」

四、現代歐洲文化的誕生: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第一部分〉,出版資料仝前。

「西歐在享受文藝復興之前,它的文化還得經歷一個幾乎毀滅、深刻改造和緩慢恢復的過程。希臘-羅馬文化是建立在一種富裕的都市經濟和遍及已知世界的貿易聯繫上的。在入侵者和劫掠者手中,以及在地中海地區淪於伊斯蘭文化統治之下以後,蒙受最大損害的是城市和貿易。……最能忍受這種危機的人是那些僧侶,他們從早期基督教時代繼承了抛棄異教城市的習慣。他們在苦難和貧困中顯得高尚,在他的寺院避難生活中將自力更生的勞動與宗教所必需的文字修養和學問結合起來。……他們到了愛爾蘭……讓人們改變信仰……然後,他們的傳教活動便發展到不列顛和冰島了。……在11世紀寺院擴張和改革的一個長時期內,歐洲社會和文化……

最突出的表現是大教堂和企圖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以色列聖地的十字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修正了中世紀文化內部的平衡,即超自然真理與價值觀念……之間和人的自然狀態與潛在力量……之間的平衡。……可是歐洲文化、希臘羅和基督教文化這兩種創造性力量之間相互適應的過程被一個新的宗教改革(抗議世俗化和腐敗)浪潮打斷了。……這一反應又遍及北歐,結果造成了迫害、內戰和一個持久的歐洲文化分裂的局面。……新教的世界性成就……歸功於他們所堅持的工作倫理的價值觀念……城市中煥然一新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