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

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复礼与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

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

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

“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

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1)养民与教民:

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

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

2)德与行:

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

●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

“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五、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

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

1)仁政与王道:

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

●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

道。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

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保民: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3)制民之产: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养民惠民的措施: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

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3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

2 “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