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文彭(公元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中有影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文彭在文字学方面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印文规范,提倡学习汉印传文彭文彭之印统,以典雅庄重的法度,矫正宋元印风中不合篆法、故作佶屈盘回的风气。文彭的篆刻风格被公认为典雅秀润,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汉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参照小篆结构。他还创造了在印章侧面镌刻边款的作法,用双刀刻行书边款,署明创作时间和作者。这一作法为后来的篆刻家延续,成为篆刻作品的一项固定格式。

何震(公元1515—1604年)字主臣、长卿,又号雪渔。新安人。最初以画竹著名。投入篆刻创作后,长期与文彭合作,

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何震又是“皖派”的开创者,主张师法汉印,并广泛吸收先秦各种篆书的艺术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变革创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被公认为篆刻的“集大成者”。他所制的印章篆法简洁质朴、章法平正自然,尤其在刀法上有过人的功力,能自如地把握刀与石的性能,挥刀直入,或冲或切极其犀利。刻白文印刀痕显露不加修饰,益增苍劲朴厚的气势。他制边款,用单刀刻行书,讲究起驻笔的意态,力造手写体的韵味。何震的篆刻作品以生辣苍劲的艺术个性为当世所推重,追随者很多。更多资讯关注:篆刻微刻苏宣(生卒年不详)字尔宣,号泗水。安徽歙〔she社〕县人,是何震开创的“皖派”篆刻艺术的中坚。苏宣在古文字学方面有过长时间的研究,制印广泛取法于秦汉印和碑碣石刻。篆法自然生动,章法吸收汉印铸造并笔和急就章率意欹斜的手法,寓巧于拙,刀法参用切刀、冲刀和削刀,切中带冲。还首创了以单刀刻草书表现飞舞奔放的笔意。苏宣的作品节奏明快、气势壮伟,形成豪放雄健的风格。朱简(生卒年不详)字修能,号时臣。安徽休宁人。朱简曾潜心研究过古篆,对古鈢印的考证研究颇多创见。他的篆刻作品也深得古鈢印的神韵,形成与世迥异的风格。他的治印特点是以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现书写用笔的效果。他还首创了短刀、

碎切刀互参的运刀方法,使印文线条具有粗细、轻重、光毛等变化。朱简在刀法上的多种尝试,吸引了许多篆刻家对探讨刀法的重视,推动了篆刻刀法技法的形成和完备。

汪关(生卒年不详)原名东阳,字杲叔。因得到一方有“汪关”字样的汉铜印,遂更名关,字尹子。安徽歙县人。汪关对秦汉印有深入的研究,力倡篆刻吸收秦汉印的精华,在明清两代篆刻家中有很多响应者,对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汪关治印章法严谨,擅长用冲刀,运刀稳健,其刀法具有精巧利落的制作美感。汪关刻的白文小印,善将笔画拼合,以其智巧引人注目。因其家居娄东,得“娄东派”之称。

程邃(公元1605—1691年)字穆倩,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是明末清初知名的画家,善长枯笔焦墨山水。对金石、书法的造诣也很深。程邃生活的时代,正值文何篆刻高峰后,许多从事篆刻的人都学习保守的文何的风格,程邃努力改变因循模仿的风气。他的朱文印,以钟鼎古文入印,刀法也很有创造性,除常用的切刀、冲刀还参以涩刀,在印边处理上吸收战国钵印风格,在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白文印吸取汉印的明确稳定,寻求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程邃和他的追随者的创作,推动了清初康雍时期篆刻风格的形成。其特征为篆文结构严整紧凑,规格化中显示一种雍容典雅的气度。被推为“徽派”的创始人。

丁敬(公元1695—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钝丁。浙江钱塘人。他生活在印风矫饰绮丽的乾隆时代,为了扭转风行的审美习尚,他主张从篆文和刀法两方面入手。认为入印书体与篆书有别,要因印制宜,根据印文内容、布局进行结字体势的处理。因而要广取历代印人的创造,不能“墨守汉家法”,他在精研历代印章的基础上,参入隶书笔意创造出格调清新、质朴无华的印体。在刀法上发展了朱简以纯切刀表现书写用笔韵味,达到用刀代笔表现书写运笔的顿挫和流动笔势,使印文线条古朴劲健,有“铁笔”的韵味。作品书意极浓,风格质朴、刚劲。丁敬在篆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在他活动的以杭州、扬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带影响很大。他的追随者形成强大的篆人阵容,依据籍贯称为“浙派”。继起的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次闲、钱松等篆刻家,被称为“西泠八家”。浙派篆刻家艺术个性和作品风格不同,但在创作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他们在文字学上有着广泛的涉猎,重视学习传统,又富于创造精神,逐渐在篆法、刀法和章法上形成共同的特色。浙派自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后,代有传人,一直活跃了近200年。至今杭州尚有“西泠印社”,发展着浙派篆刻艺术。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初名琰〔yan演〕,字石如、顽伯。安徽休宁人。邓石如生活在一个清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幼年失学,在劳动之余随父亲学习书法。青年时代得到

一个接近古代金石碑帖书籍的机会,便数年如一日地刻苦临摹。对每种碑帖都临摹百次以上,从而使文字学修养和书法造诣有了深厚的功底。他在真、草、篆、隶四体书上的成就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为清代第一。在篆刻创作上,主张“印外求印”,以坚实的篆书功力,汲取汉碑额篆法,融隶书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印文风格。邓石如擅长运用冲刀,行刀稳健,追求表现以刀代笔的书写神采,所刻边款无论篆、隶、草、行均能凑刀自如,心手相应。他的印作书法与刀法互补融会,有流畅之美,既可当灵动具有气势的印章欣赏,又可体味到书法作品的意韵。布局流转多姿,面貌一新。魏稼孙评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这可作邓石如书法篆刻作品内蕴的评语,也是对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探索成功道路的总结。邓石如和他的弟子两代人所带动的庞大艺术群体,使“邓派”篆刻艺术声势浩大,影响所及,使江浙地区始终是中国篆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更多资讯关注:篆刻微刻吴熙载(公元1799—1870年)字让之,江苏仪征人。是“邓派”篆刻的传人。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使“邓派”艺术在邓石如逝世半个多世纪后,继续发扬光大。像邓石如一样,吴熙载也具有深厚的四体书造诣,因而他能实践邓石如“印外求印”的创作主张,将自己的篆书风格与治印结合,在学习邓石如冲刀法的基础上又参以切刀披削,印面大多留下刀痕,意有延伸,丰富了“邓派”技法的表现力。他的作品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