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特点
2.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2.2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2.3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2.4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

作者田汉。

1927年首演。

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

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

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艺术人才被摧残,终于心力交瘁。

作者通过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进取、抗争的力量。

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
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服装个体户唐恬恬为筹划一场时装表演会而忙碌着。

她的男朋友叶肖肖在大雨中抱着一具女模特儿登上公共汽车,顿时吸引了全体乘客的视线。

突然,肖肖发现一只正在行窃的手,他当场抓住小偷。

可是失主却不敢认领被偷的钱包,两个小偷气焰嚣张起来,开始殴打肖肖。

乘客中有人起哄,有人看热闹,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助肖肖。

肖肖奄奄一息时,终于有人让把车开到公安局去。

但是,车停下后,两个歹徒在乘客们的注视下逃之夭夭。

肖肖死了。

恬恬来到太平间,看门老人坐禅似地盘腿坐在门边,似睡非睡。

老人让恬恬自己去看肖肖,他守在门边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肖肖奇幻地"复活"了。

恬恬和"死友"来到他们童年常在一起玩的兵马俑坑。

恬恬为他弹奏古老而悲凉的乐曲。

正在验尸的公安人员、法医听到一个原始人的歌声。

恬恬在兵马俑坑听到验尸者的谈话声,她愤然砸碎了琴。

塬上,数百个光腚的男孩开心地笑着,忽然他们又在荒原上奔跑。

死者去访问车上的乘客,他对调查他有无作案前科感到屈辱;他对恬恬的爱情依旧不自信;他看到了生者的一切隐私。

报纸上刊登"流氓斗殴"的消息,还说他有生活作风问题。

他的好友柳风不仅不敢承认自己在汽车上目睹的事实,他在创作《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的剧本时,十分怀疑他到底在不在车上?死者在回访中感到了孤独,恬恬在冷漠中感觉了窒息。

最后,凶手归案,真相大白。

死者被追认为烈士和共产党员,却找不到追悼会用的像样的照片和他递交的入党申请书。

恬恬出资为他塑像,剧院的领导想把塑像拿到追悼会去。

在泥塑车间,大家看到的是一尊赤裸裸的死者泥塑。

领导让恬恬给泥塑穿件衣服,恬恬却不同意。

死者的灵魂看到自己赤裸地站在人世间,笑了起来。

恬恬从笑声中悟出一个美的灵魂的升腾,她走向母亲--那位母系氏族时代的先哲
十三角关系
著名导演赖声川2012年戏剧开年演出大戏《十三角关系》[1]将以2012年3月正式上演。

该剧自1999年在台湾首演后,一直受到观众的热捧,将在全国巡演的此部大戏,因谢娜与赖声川导演的二度合作,以及宋少卿、周扬、邓家佳等演员的加盟,使得该剧的精彩演出让观众充满期待。

剧情从一位知名电台女主持人,得知她的“立委”老公和一名财经女强人有外遇开始,主演谢娜深入探索现代都会男女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相互颠覆、互相猜忌、玩弄权谋、变化身份,寻找爱以及人间相爱的可能。

看似简单的三角关系,因同时参揉纠葛着两个女人之间、先生与老婆之间、先生与情妇之间、亲子之间、三代之间等种种情感,因而延伸发展出错综复杂的十三角关系。

《十三角关系》其实是一个现代寓言故事,谈人对“爱”的能力(或应该说是对“爱”的没有能力。

)编剧构想一则来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利欧-弗的《绝不付帐!》,二则来自于1998年轰动全国的电台女主持人绯闻事件。

看得出“Manage a 13”凝结了赖声川对于当今台湾社会的思考,该剧的成功表明人们
对剧中关于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批判的认可。

就个人而言,该剧最令我感动的是它提出的口号(或者解决方案):关于爱,关于自由。

“Manage a 13”是一个很抢眼也很让人眩晕的剧目标识,13这样一个数字首先就让人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当我们运用自身的惯性思维从通常意义上的“三角关系”出发,进而去想象“十三角关系”时,我们无法不云山雾罩。

我们也许还会感到恐惧,一个人如何让自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关系网之中,这个剧目标识暗示了一种被撕扯的状态,这种状态很有些耸人听闻。

当进入到剧情中,我们会发现的确剧中的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只一种角色,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还会发现这种角色身份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是某种外在秩序的产物。

剧中的一号男主人翁,蔡六木,他的身份首先是“立法委员”,其次是一家之主: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最后是一个有情妇的男人。

就像上面谈到的,男主人翁并没有享受这些角色而是被这些角色所牵扯的关系剧烈地撕扯着。

首先这些角色本身就存在着冲突,一个丈夫同时居然也是一个有情妇的男人。

深入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并不冲突的角色在男主人翁身上也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紧张。

立法委员是其在社会上的身份认同,必须注意这是一个级高的身份认同,同时这种认同又与自己和情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当蔡六木说自己渴望在情妇家里得到某种虚假的爱时,他也会出于理智而小心谨慎,因为政治最忌讳的就是感情用事。

这造成了他自己情妇之间的紧张。

传统的性别观念根深蒂固:男人是一家之主。

男主人翁蔡六木给自己排出的身份秩序如上所言:首先是“立法委员”,其次是一家之主: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最后是一个有情妇的男人。

由这个秩序衍生出的另一个秩序则是:事业为先,家庭为次,感情则可有可无。

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情妇都是为其政治事业服务的,但在剧中很具有讽刺性的设计是:蔡六木在立法院声嘶力竭喊出的,正是要关心每个劳工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家庭生活的改善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也即:政治是为每个个人,每个家庭服务的。

关于这点,我们的男主人翁最后终于在爱的洗礼下领悟到了。

歌剧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

起源一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起源二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起源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2.4起源四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

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2.5起源五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

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

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主要种类
3.1 佛罗伦萨歌剧
(Dafne),
1. 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
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

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3.2 罗马歌剧
1. 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
与肉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

《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3 威尼斯歌剧
1.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 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

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 特点: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4 那不勒斯歌剧
1.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

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 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

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3. 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

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