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的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观察报/2012年/12月/3日/第049版

观察家

晚清外交的特色

丁力

历史常常重复。这让我们有必要多回顾些往事,多做一点思考。晚清曾被涂抹得很黑,仿佛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颟顸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等词汇被常用来描述晚清状况。这些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现在回过头去看,晚清政治并不是一无是处,外交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错误的遗产更持久,直到今天。笛卡尔问:“有那么多新的错误可以犯,为什么还要重复旧的错误呢?”答曰:路径依赖。

开始讨论之前先“正名”。本文题目中的“外交”和“特色”是常用词,不必多说;“晚清”的定义有些模糊。在“全盘西化”浪潮中,不少人挥舞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马克思本人)用西方材料打造的刀片,恣意切割中国历史,“历史分期”成为显学。操刀手们杀死了中国历史。不过,讨论历史仍需一个起点。唐德刚先生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晚清”之始,他的《晚清七十年》实际上始于太平天国起事的1850年。

本文只为行文方便,为“晚清”规定一个期限。主体是慈禧太后掌权的日子,即1861-1908年间。期间太后两次撤帘还政于皇帝,退居二线,但仍大权在握。向前延伸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1856年,未来的慈禧太后为咸丰帝生子,母以子贵,渐多干预朝政;向后延伸至1912年初清朝之灭亡,这是权贵继承太后遗志的时期。因此晚清共有56年(1856-1912)。

从自大到自卑

满清统治者是骄傲的军事征服者。他们秉承北方野蛮人的血气,在东亚大地上开疆拓土。大局初定之后,“康乾盛世”之盛仍在军事,后来才有了戴震等人的“乾嘉之学”。那时的学术不繁盛,只是与我们的时代相比才显珍贵。乾隆帝夸耀“十全武功”,但在他的统治后期,衰败的景象已经显著。皇帝向往“万邦来朝”的盛世盛景,奴仆们为此重大政治任务不惜一切代价。

1793年是乾隆皇帝83岁的大寿。同年,英国使臣马戞尔尼来到中国。他一心要完成扩大通商的外交使命,清廷则把他当作前来祝寿的下国贡臣,只想向他展示大清盛世的豪奢。

英国使团为商业利益而来,却没有和清廷发生利益纠纷,他们因拒绝向皇帝叩头而陷入礼仪纠纷,“宰相”和珅的立场尤为坚定。使团离去时,乾隆帝“赐”给英国国王敕书,曰:“恣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批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纳。”皇帝表扬了一通之后,一一拒绝了英国的请求:遣使、通商、传教,理由都是“与天朝体制不合”(原文如此)。多么强大的满清“体制”!

满清官府糜费万金,款待英国使团,还让他们从陆地行走,以展示盛世。使团看到了民间的聪明才智,也看到了贫穷、落后和专制。他们第一手的见闻录和写真绘画,打破了17-18世纪欧洲人文学者对中国的美妙幻想。到了1820年代,黑格尔严厉批判停滞的东方。马克思继承了他对中国的蔑视,却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如今在中国硕果仅存——至少表面上如此。

在英国使团到来之前一年,福康安击退廓尔喀人对西藏的入侵,乾隆帝满意地凑齐了他的“十全武功”,却又担心进入印度的英国对西藏构成新的威胁。马戞尔尼看到了清兵的训练和武器,认定他们不堪一击。这一年,法国向英国宣战,英国将打败拿破仑,赢得战争。

进入19世纪,中国各地动荡不安,“盛世”不再。扩大通商未遂的英国人转而向中国贩运鸦片。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没有对满清官场造成明显冲击,倒让洪秀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启发。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官僚们才有所警醒。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皇室逃走,圆明园被焚。次年,咸丰帝死在热河(承德)——乾隆接见马戞尔尼使团的地方。

在危急时刻,咸丰帝的贵妃、年仅27的叶赫那拉氏发动政变,清除了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走上领导岗位。她就是慈禧太后、小皇帝的生母。朝廷由两位皇太后实行集体领导,慈禧是副职。由于慈安太后性格懦弱,慈禧太后成为主人翁,她开启了本文的“晚清”时代。

晚清统治者的心态是极度扭曲的。皇帝仓皇出逃,朝廷完成了从自大到自卑的平稳过渡,近似于从主子到奴才的身份转变——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人”。当然,只在面对船坚炮利的“洋人”之时,他们才感到卑下和畏惧。他们对内残酷镇压,肆意践踏愚民;对外献媚,又暗中仇视。在如此不和谐的两端之间,统治者严重心理变态,国家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理。

同治中兴和太后的重要思想

但是,晚清还是回光返照了。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大清出现了拨乱反正的大好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同治(1862-1874)是慈禧的儿皇帝载淳的年号。今年正好是同治元年的150周年。

晚清人才辈出。在庙堂上,有道光帝第六子、议政王奕 ,他因推动洋务运动而被称为“鬼子六”。在地方上,涌现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一大批优秀的高级干部,后来又有张之洞等人。他们忠于大清,勇于任事。在他们的努力下,朝廷平定了多年来死人无数的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边疆的反叛,维护了原本不存在的稳定。

在维稳过程中,大清坚持改革开放,大搞洋务运动,建立起一整套近代工业体系,用短短30多年走完了西方用了一个世纪的工业化道路——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又以相近的速度重新走了两次,至今仍在走着。太后大力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虽然后来打了大败仗。

皇帝的“盛世”往往是百姓的哀世。“盛世”之后的“中兴”境况更差。清廷的高压统治为历史罕见,煌煌华夏文明的继承人只剩下吃饭这一要务。百姓甚至谈不上“生存”,只是在“载舟”的重负中苟且偷生而已。太后没有能够挽救大清。王朝一直摇摇欲坠,终于坠毁。

为逃避外敌入侵,慈禧太后两次从北京仓皇逃走,终于领教了洋人的可怖。戊戌政变时,权贵们的原则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句话出自军机大臣刚毅(因为鼓动“家奴”排外,义和团之后,刚毅是“友邦”要求处死的12名满清高官之一,幸好他已病死),他深入领会了太后的重要思想——国家及国家的一切都是统治者的私产,可以私相赠送外国友人甚至反华人士,就是不给“家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提出《议和大纲》12条,没有要求太后下台的内容。于是太后以被囚禁的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明文规定了晚清第一项涉外基本国策是讨友邦的“欢心”。列强既然给了她“悔祸之机”,太后就完全顾不上“家奴”,只关心她的权力基础“中华之物力”了。

这就是太后的重要思想。英国人约翰・濮兰德曾长时间近距离观察晚清政治运作。他总结说:“官僚统治集团准备丢弃金钱和土地,除了代表显贵们社会等级的傲慢自大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是的,除了傲慢和私利,权贵们可以丢弃一切,毁灭一切——包括国家和人民。

紧紧追随俄国

自卑者没有自己的目标,必然跟随他人。中国以俄国为师已有100多年,两国交往之始更在“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之前。17世纪中叶清兵南下之时,俄国正向他们的东北老家突进。1689年,康熙28年,双方在边境冲突之后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在这一年,彼得大帝独掌大权,将开始改革。双方在100多年后再次相遇时,力量对比已经非常悬殊。

领土扩张并不总是国家政策,很多时候还依赖个人的英雄行为,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尼古拉・穆拉维约夫是一位有强烈进取心的俄国人。他任东西伯利亚总督期间(1847-1861),发生了俄国与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他不仅尽力抵挡英法在远东沿海地区向俄国目标的进攻,还向东南方向推进俄国势力,侵占土地。

克里米亚战争在1856年结束,英法获胜,遏制了俄国向土耳其方向的扩张。双方的敌意没有因战争结束而减少。俄国既受挫于西亚,便转向东方扩张。英国也再接再厉,于1856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随后加入英国。英法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竟然是它们的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