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6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松雷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
摘 要:在总结以往对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网瘾的危害、网瘾大学生的类型以及患网瘾的客观、主观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瘾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预防和治疗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危害;类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08)增 0017 04
一、引 言
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36.7%,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报告还特别指出:学生网民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学生人群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
专家估计,大约有5%~10%的网络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倾向。调查显示,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警告、试读、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6%的学生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3.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大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应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策略方法,引导大学生走健康的网络之路。
二、网络成瘾的定义
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心理学界尚有争议。1996年美国学者Goldberg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概念,他称网络成瘾为Internet addition,简称IA,或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简称IAD。但!additio n∀一般指药物成瘾,所以这个网络成瘾的概念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成瘾这一术语并不适用于网络用户,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因此美国学者Davis主张以!病态网络使用∀(patho 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我国台湾对此问题的研究较早,台湾学者一般认为,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的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或者说!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
#
17
#
*收稿日期:2008 04 02
作者简介:杨松雷(1979 ),男,河南舞阳人,助教,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2]签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用!PIU∀指称!网络成瘾∀更为合适,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应更多地从心理层面来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
三、网络成瘾的类型及其对大学的危害
国内外报道认为,大学生正在成为PIU的高发人群。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类型有(1)网络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网络游戏成瘾;
(4)网络恋情成瘾;(5)网络信息收集成瘾;(6)网络制作成瘾,等等。网络成瘾对大学的危害是全方面的,从身体到心理,从学习到人际交往都可以看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的主要危害有:(1)对大学生身体的危害。医务专家提出,长期沉迷网络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等,甚至可导致死亡。这几年已经有很多大学生猝死于网吧的案例。(2)对大学生心理的危害。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沉迷于网络,会导致缺乏人际交流,容易引发性格上的孤僻、冷漠、怪异和暴躁等心理问题,产生自闭倾向。(3)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与自由性,使这些大学生失去自我感和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而导致自我同一性分解形成软弱、虚幻、多重的人格。许多大学生上网时不但虚拟自己的身份,连性别也要改换。心理学专家指出:!由于好奇而改变性别上网者则容易产生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的人格∀[3]。(4)对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影响。网络世界并不是由道德和法律规范起来的秩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的观念,法律与非法律的观点,都能找到大批的支持与反对者。这些内容容易使网络成瘾学生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往往使反道德、反法律观念应用于现实世界。(5)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当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上,上网便成了其生活的主题,而网络成瘾必然会使大学生大量浪费和消耗学习时间,严重影响学习。
四、网络成瘾的原因
当今学界对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精神分析学和人格心理学解释、社会文化学解释、行为主义解释以及生物医学解释。但总的来说,对网络成瘾的原因一般倾向于从网络成瘾的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进行概括。内因是由于特定的人格特质。从外因看,一是网络本身,!互联网本身并无成瘾性,但特殊的网络运用在网络成瘾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网络成瘾者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因素。
(一)网络成瘾者自身的动机与原因
不少的学者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大学生沉溺网络往往与他们个人的人格特点,如孤独、内向、敏感、认知能力较差、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较差、渴望成功等心理特质有关,而这些性格特征所需要的东西往往在网络中能得到满足。这些大学的特性与网络的特性结合起来形成了网络成瘾的动机与原因。
其一,社会交往动机。马斯洛认为,个体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人们都有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动机,青年时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迫切。少数大学生因为个性孤僻、不善于交际,转而在网上去寻求友谊和结交异性朋友,满足情感的需要。
其二,自我肯定动机。马斯洛认为,人们都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大学这个阶段,自然会出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难以一致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挫折与失败感。而在网络环境下,能使个体获得更多的虚拟成功和赞赏,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青年人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与赞许的喜悦。
其三,社会性学习动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普遍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而课堂与课本并不能提供给他们需要的大量社会知识。而网络丰富的信息量、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使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呆在网络里。
其四,生理、心理原因。从生理上讲,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物质能令人短时间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4]。离线后的不愉快的体验使网络成瘾者一有机会就上网,并且为了获得同等程度的满足感,网络成瘾者每周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
(二)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
1.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具有这些特性:(1)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隐匿身份,无拘无束。(2)网络世界具有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