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机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
(一)神经-肌肉 接点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 (终极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 肉的基本结构和供能单位。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 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 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 构和供能单位。
肌原纤维结构图
3、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粗肌丝 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呈长杆状且一端有球状 膨大部,称横桥。 横桥:(1)能与细肌丝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 合。 (2)具有ATP酶作用。
第四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骨骼肌收缩示意图
赫胥黎等人发现,肌肉缩短时A带的长度不变, 而I带和H区变窄。在肌肉被拉长时,A带的长 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同时发现,无论 肌小节缩短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 度都不变,但两种肌丝的重叠程度发生了变化。 根据以上发现,Huxley等人提出了滑行学说。 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 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 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 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由顶点迅速下降,膜内电 位由正变为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电位曲线 下降支,称为复极化。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AP模式图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匀
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③膜受刺激,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至反极化 ④ Na+平衡电位, K+快速外流,至静息状态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 位差。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膜电位,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③静息时,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K+外流→细胞内负外正电位差 •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 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 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 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 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 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 电位值,所以又称为K+平衡电位。
静息相: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所谓极化是指细胞膜内外
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初始 状态。 去极相: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进而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 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电位由原来-90mV 反转到约+30mV,电位变化为120mV,形成电位变化的上 升支。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 为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 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 ↓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2)细肌丝 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 成。呈双螺旋杆状 肌动蛋白:有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舒张时起位阻效应,阻止横桥与肌动 蛋白的结合位点结合。 肌钙蛋白:能与钙离子发生可逆性结合,解除原肌 球蛋白的位阻效应。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 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散, 且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 电位变化。
(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示意图
1.静息相 2.去极相 去极化:-90→0mv 反极化:0→+30mv 3.复极相 +30→-90mv
(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 在负荷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力量越大速度越 快。 (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在训练过程中是极大限度提高相对爆发力还 是绝对爆发力,取决于所从事运动项目中哪种 素质更为重要。
三、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与运动单位动员
(1)运动员肌纤维具有的项目特点:
时间短、大强度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从 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第五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 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 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等动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 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也被称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点及兴奋条件
1.生理特性 • ①兴奋性 • ②传导性 • ③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 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强度称为“阈刺激” •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 ②刺激的作用时间 • ③刺激强度变化率
第三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1)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 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 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 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 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 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3)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 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 间隔。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
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 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肉的微细结构
第二节 肌肉的特性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现象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原理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三)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对 其长度不变。 (静力收缩) 如体操中的 “十字 支撑” “直角支撑” “平板支撑”和武术 中的站桩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 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肌力 越大。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 所具有的肌力。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在一般 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相对力量: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他的体重,即每公斤体重 的肌肉力量。
二、肌纤维力量与运动
(1)力量-速度曲线:肌肉收缩的快慢和所克 服的阻力有关,逐渐增加负荷时肌肉力量也逐渐 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则逐渐下降。肌肉收缩时 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 缩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与活化横桥数目无关。如果要达到最大的输出功 率,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必须采用最合适的 负荷和速度。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肌丝滑行过程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第二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 被拉长的特性。
•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 又可恢复的特性。 •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 所产生的特性。
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以及下坡跑和 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
超等长收缩
概念:指骨骼肌工作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 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 特征:骨骼肌在做离心收缩时被拉长,肌 肉牵张反射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弹性势 能增加并随主动向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形成 合力,骨骼肌收缩力瞬间提高。例深蹲跳 骨骼肌最终收缩的力量是由肌肉被拉长的 长度和速度所决定的,而肌肉被拉长速度 则比长度更为重要。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一)按颜色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象长途飞行 的鸽子胸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的为白肌。 这种红白肌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 的多少相关。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按 其收缩快慢不同,可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相对慢肌纤维 运动持续能力较差,运动时间较短。
为等速收缩,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因此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可产生最大的肌张力。例自由 泳划水动作
理论和实践证明,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二)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
收缩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 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 起缓冲作用。
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 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既需要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 车等):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
(一)神经-肌肉 接点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 (终极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 肉的基本结构和供能单位。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 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 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 构和供能单位。
肌原纤维结构图
3、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粗肌丝 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呈长杆状且一端有球状 膨大部,称横桥。 横桥:(1)能与细肌丝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 合。 (2)具有ATP酶作用。
第四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骨骼肌收缩示意图
赫胥黎等人发现,肌肉缩短时A带的长度不变, 而I带和H区变窄。在肌肉被拉长时,A带的长 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同时发现,无论 肌小节缩短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 度都不变,但两种肌丝的重叠程度发生了变化。 根据以上发现,Huxley等人提出了滑行学说。 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 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 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 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由顶点迅速下降,膜内电 位由正变为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电位曲线 下降支,称为复极化。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AP模式图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匀
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③膜受刺激,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至反极化 ④ Na+平衡电位, K+快速外流,至静息状态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 位差。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膜电位,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③静息时,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K+外流→细胞内负外正电位差 •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 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 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 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 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 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 电位值,所以又称为K+平衡电位。
静息相: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所谓极化是指细胞膜内外
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初始 状态。 去极相: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进而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 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电位由原来-90mV 反转到约+30mV,电位变化为120mV,形成电位变化的上 升支。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 为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 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 ↓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2)细肌丝 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 成。呈双螺旋杆状 肌动蛋白:有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舒张时起位阻效应,阻止横桥与肌动 蛋白的结合位点结合。 肌钙蛋白:能与钙离子发生可逆性结合,解除原肌 球蛋白的位阻效应。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 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散, 且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 电位变化。
(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示意图
1.静息相 2.去极相 去极化:-90→0mv 反极化:0→+30mv 3.复极相 +30→-90mv
(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 在负荷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力量越大速度越 快。 (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在训练过程中是极大限度提高相对爆发力还 是绝对爆发力,取决于所从事运动项目中哪种 素质更为重要。
三、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与运动单位动员
(1)运动员肌纤维具有的项目特点:
时间短、大强度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从 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第五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 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 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等动收缩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 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也被称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点及兴奋条件
1.生理特性 • ①兴奋性 • ②传导性 • ③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 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强度称为“阈刺激” •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 ②刺激的作用时间 • ③刺激强度变化率
第三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1)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 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 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 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 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 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3)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 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 间隔。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
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 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肉的微细结构
第二节 肌肉的特性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现象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原理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三)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对 其长度不变。 (静力收缩) 如体操中的 “十字 支撑” “直角支撑” “平板支撑”和武术 中的站桩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 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肌力 越大。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 所具有的肌力。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在一般 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相对力量: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他的体重,即每公斤体重 的肌肉力量。
二、肌纤维力量与运动
(1)力量-速度曲线:肌肉收缩的快慢和所克 服的阻力有关,逐渐增加负荷时肌肉力量也逐渐 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则逐渐下降。肌肉收缩时 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 缩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与活化横桥数目无关。如果要达到最大的输出功 率,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必须采用最合适的 负荷和速度。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肌丝滑行过程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第二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 被拉长的特性。
•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 又可恢复的特性。 •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 所产生的特性。
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以及下坡跑和 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
超等长收缩
概念:指骨骼肌工作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 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 特征:骨骼肌在做离心收缩时被拉长,肌 肉牵张反射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弹性势 能增加并随主动向心收缩产生的张力形成 合力,骨骼肌收缩力瞬间提高。例深蹲跳 骨骼肌最终收缩的力量是由肌肉被拉长的 长度和速度所决定的,而肌肉被拉长速度 则比长度更为重要。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一)按颜色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象长途飞行 的鸽子胸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的为白肌。 这种红白肌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 的多少相关。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按 其收缩快慢不同,可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相对慢肌纤维 运动持续能力较差,运动时间较短。
为等速收缩,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因此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可产生最大的肌张力。例自由 泳划水动作
理论和实践证明,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二)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
收缩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 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 起缓冲作用。
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 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既需要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 车等):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