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和问题1

货币替代问题对研究货币的兑换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币(外币)购买或兑换外币(本币)。按产生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不同,货币自由兑换可以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八条的二、三、四款中规定,凡是能实现不对经常性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制、不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能够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的国家,该国货币就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所指的自由兑换实际上是经常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因此,实现了经常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又称为“第八条款国”。基金组织大多数的成员国(地区)都是“第八条款国”。第八条款对成员国在商品贸易方面所实行的限制并未施加约束。此外,基金组织的条款也并不排除强迫居民将外汇收入结售给国家的可能。

所谓资本与金融账户可兑换,则指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兑换均无限制。达到资本与金融账户可兑换的要求比经常账户可兑换难得多。许多基金组织成员国(地区)都会对资本市场交易、货币市场交易以及直接投资实行限制,此外还有许多成员国(地区)对一部分或全部资本与金融账户交易使用歧视性汇率。在实行资本与金融账户可

1参见姜波克著:《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71页;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告(汇发【2006】19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告(【2006】第5号)。

兑换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甚少。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若能实行自由兑换,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一国应在此前一段时期基本达到充分就业,既无严重通货膨胀,又无通货紧缩,财政赤字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银行体系无巨额不良资产,金融秩序正常。

二是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国内市场机制应比较健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应能充分地、灵敏地反映真实供求状况,不存在扭曲因素。

三是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在货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中乃至实现之后,政府必须能够娴熟地和自主地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局面变化。

四是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一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从制度上看,要求企业是真正的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利益主体,能够对价格变动作出及时反映;从技术上看,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免自由兑换后恶化财政状况和金融体系状况,以及恶化国际收支。

五是国际收支均衡的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要求消除外汇短缺,即实现外汇收支在趋势上的大体平衡,尤其要消除经常账户中的外汇短缺,否则在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后,可能会出现资本逃避;还要求政府具有充足的国际融资能力或国际储备,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

六是合理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恰当、合理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是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后保持汇率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国货币实行完全可兑换性,一般来说要经历经常账户的有条件兑换、经常账户自由兑换、经常账户自由兑换加上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有条件兑换,以及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自由兑换这样几个阶段。迄今为止,可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高度集中控制阶段(1979年以前)。当时,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管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国家对外汇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统收统支。

②向市场化过渡阶段(1979-1993年)。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人民币兑换的控制开始放松;国家对企业创汇实行额度留成制度;相应地,为解决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调剂外汇余缺的需要,我国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这时,相当一部分用汇需求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得到满足,但经常账户下的支付用汇仍有一部分需要计划审批。

③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年)。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改汇率双轨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结售汇制代替外汇留成制,经常账户下正常对外支付用汇不必凭计划审批,可持有效凭证用人民币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汇,而且消除了以往对经常账户收支的歧视性复汇率现象。

④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年12月至2006年4月)。

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承诺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全部义务,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但此时我国对经常账户下外汇收支的管理仍然存在,例如对企业还实行结汇制,对经常账户下的外汇收支还实行监管。与此同时,我国还对资本与金融账户实行较严格的管制。

⑤经常账户外汇管理新政与资本项目管制放松时期(2006年4月至今)。2006年4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放宽了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多项外汇管理政策。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5号公告,对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境内资本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银行、证券、保险QDII获准齐发,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当一国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后,国际资金流动就将更直接地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对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范。

第一,资本逃避问题。所谓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慌、怀疑或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异常流动。资本逃避是资本所有者在对其资产组合进行配置时发生的,因此境内外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差异是形成资本逃避的主要原因。资本逃避可能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的途径进行,对一国的经济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短期看,大规模的资本逃避会带来经济混乱与动荡;从长期看,

资本逃避会降低本国的可利用资本数量,增加本国的外债负担,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大规模的资本逃避常常发生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之后,因为此时的资本逃避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因此,一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持久稳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在此实现之前采用较严格的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管制,才能减少、预防资本逃避行为。

第二,货币替代问题。货币自由兑换将为货币替代的发生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货币替代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如货币范围的界定,汇率的决定等),因此在货币自由兑换后,一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货币替代的发生。提高本币币值的稳定性、实际收益率和信心是解决货币替代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